《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

第一章两个基本假设

一、精神分析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它是关于人类心理功能及其发展的一系列设想。它的产生来源于观察,然后将这些材料整理和解释。它既是理论,也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疾病或心理异常。

二、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假设

在精神分析的一系列假设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一是心理决定论,即任何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的;二是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非常大的优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第一个假设的例子:梦中的每一个意象都由其他心理事件的后果产生。

关于第二个假设的例子:哼唱一个曲调,却不知道从哪里学来。

三、如何发现潜意识过程?

精神分析技术:解除病人意识控制,让他向分析者讲出他心里的一切想法。

四、潜意识的分类:前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通过注意的努力,可以将它们转回到意识。

潜意识:有一种极大的力量在阻碍着,只有消除阻碍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来。

第二类心理现象称为严格意义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过程对心理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五、潜意识心理历程对于思想和行为具有动力性或动机的效应

1.催眠实验。

暗示催眠状态中的被催眠者,让他在脱离催眠状态之后做一件事,如在时钟敲2点时,从椅子上站起来,把窗户打开。”同时,在回醒以前,也告诉被催眠者,要忘掉催眠状态中发生的一切。被催眠者回醒之后不久,时钟敲了两下,他就站起来打开了窗户。而且他并不知道自己曾被要求这么去做。

2.梦

每一个梦的背后都有一个潜意识思想和愿望。如饥饿时梦见吃大餐,就是潜意识里伴随躯体感觉的愿望所导致意识里满足需求的梦。(梦是被意识到的经历)

3.失误

我们很容易遗忘不愉快的事情和厌恶的事情(如付账单)

潜意识心理活动既影响健康人的有意识思想及行为,又影响有心理障碍的人们的有意识思想及行为。

心理机能的绝大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而意识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心理机能。


第二章内驱力


一、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推动行动的能量)

它和本能紧密相关,却有区别。本能在低等动物就有,是对某一特殊刺激以某种模式化的或恒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先天能力。人类的心理机能最好用内驱力来形容。它并不包括运动反应,仅存在对刺激作出反应时的中枢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后的运动活动,由“自我”所中介。组成内驱力兴奋状态的反应可以受到经验和反射的矫正,而不是像低等动物中的本能那样,以一种前定的方式进行反应。

内驱力发生作用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序列:需要、运动活动、满足。

投注的概念

投注是指投向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心理代表物的心理能量的数量。

例子:孩子许多重要的、本能的满足均由他的母亲提供。这个孩子的母亲是他的内驱力的重要客体,这个客体得到了心理能量的高度投注。即这个孩子对有关他母亲的思想、表象以及幻想等是予以高度投注的。

二、两种内驱力

性驱力、攻击驱力。性驱力不同于对性交的渴望,攻击驱力不等同于攻击行为。

无论是在正常还是病理心理中,两种驱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存在单独的驱力。

三、性驱力的发展阶段

口期——肛期——性器期——生殖器期

口期:主要的欲望和满足在口部

肛期:肛门是性紧张和性满足的最重要部位

性器期:把阴茎、阴蒂作为主要感兴趣的客体。

这是儿童性驱力正常发展时的阶段序列,但各个阶段并不是泾渭分明,两个相继的阶段会有一定的重叠。

由此可见,不同阶段的儿童满足性驱力的客体和方式有所不同。

四、固着与退行

1.固着

在大部分的里比多转移向另一客体之时,仍然还会有一部分滞留在原来的客体上。这种婴儿期或童年期里比多的投注滞留在后来生活中的现象,称之为里比多的“固着”。

如果一个男孩仍然固着于他的母亲,那么他成人之后就不能将其情感正常地转移到另一个女人身上去。固着还用来表示一种满足的方式,如某人固着于口欲或肛欲的满足方式。

固着是心理发展的一种一般性特点,当它过分时可能会引起病理现象。

2.退行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里比多向前流动以外,还可能会倒退。这种倒退即为“退行”。即重新回到原先的客体或满足方式。退行往往是在不利的条件下产生的,发生退行时,往往 会倒退到个体已经发生固着的客体或满足方式上去。

举例:小孩子对他新出生的弟妹的反应,由于北妹的出现会分享母亲对他的爱及注意,尽管在弟妹出生几个月之前他已停止了吸吮大拇指,而当他的弟妹出生以后他却又开始了吸吮。

退行并不等于就是病理现象。有时儿童或者成人在开玩笑时,就有以退行行为取得快感的表现。

四、攻击驱力

攻击驱力与性驱力一样,有固着和退化的能力,也有从口向肛门再向性器的转化的序列。

婴儿的攻击冲动通过咬来释放,再长大一点,憋便和玩便就成为释放攻击驱力的重要方式。更大一点的儿童把阴茎以及阴茎的活动作为破坏活动的武器和手段。但攻击驱力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不像性驱力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紧密。

如五六岁的儿童很少把他们的阴茎当作攻击冲动的武器,一般用手、牙齿、脚、言语等作为武器。然而在游戏和幻想中,所用的矛、箭、枪等,可以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在潜意识思想中代表了他们的阴茎。

性驱力的满足不是简单的紧张的释放,而是一种快乐的获得。攻击驱力能带来快乐吗?弗洛伊德认为不能,但后来的绝大多数精神分析家人为它能带来快乐。


第三章心理结构(一)

一、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与意识系统

心理的内容与操作根据它们是否有意识区分了三个系统: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与意识系统。前意识在任何主要的方式上与现在正在发生的有意识的任何内容没有什么区别。它可简单地靠努力注意就可以成为有意识的。一旦撤消注意,就不再成为有意识的,而成为前意识系统的一部分。潜意识系统是被意识系统所排斥的内容与过程,它被内心的一种力所排斥而不能接近意识。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根据功能差异,把心理内容与过程分成三个功能相关的“组”或“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理物,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组成,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

内驱力随出生而出现,自我分化开始于生命的头6或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超我的分化可能到10岁或11岁才开始。

自我与本我的冲突是神经症的来源。

自我功能:运动控制、知觉、记忆、情感、思维

影响自我功能发展的因素分为两组:1.生理上的成长(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或者称成熟;2.经验。弗洛伊德的兴趣在于经验因素对我自发展的影响。

    躯体

费洛伊德认为在形成自我的最早阶段,婴儿与他自己躯体的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触摸或轻咬自己的身体时,产生了两种感觉:感觉和被感觉。,同时一些部位为本我的满足提供了方便又时刻可获得的东西。如吮手指。

对小婴儿来说,在心理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伴随吮吸所带来的口欲满足更为重要。

婴儿躯体的心理代表物,即与它有关的记忆与观念,由于内驱力能量的投注,可能是婴儿早期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弗洛伊德说,自我最初就是整个躯体的自我。

认同

在自我发展中,另一个十分重要又依赖于经验的过程被称为认同。通常是与人,与环境中的物体认同。靠“认同”,我们经过行动或加工,使思想或行为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变得像某事或某人。弗洛伊德指出,倾向于变成环境中的对象,是个体与对象的关系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极早期的生活中。

例子:婴儿模仿成人微笑、说话。认同在获得运动言语这一特殊的自我功能中起了很大作用。言谈举止、体育或智力上的兴趣与爱好,本能驱力的随意表现的倾向(如发脾气),或对这些表现进行控制的倾向,及其他一些自我功能也是如此,认同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与环境中高度投注的人或事认同的倾向,并不只限于儿童的早期。如青少年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往往与娱乐界的偶像或体育明星相似。即他与偶像认同了。这种认同可以是短暂的,但也并不总是如此。学生倾向于与他们的老师认同。

这种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持续存在,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大部分是以潜意识作为表现,成人常常并不知道,他在思想及行为的某些方面正变得像另一个人。

个体与环境中里比多高度投注的人或事认同的倾向很正常,它们似乎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比晚期更显著、更重要。

与攻击能量高度投注的的对象进行认同的倾向。如果被争论的对象或人是强有力的,那么就会发生一种叫做“与攻击者认同”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满足于(至少在幻想上)分享了对手所具有的力量与荣耀。

高度投注的对象的丧失也可能导致与丧失的对象或多或少的认同。

不论认同发生的方式是怎样的,其结果是更好或更坏,它总是使自我变得更为丰富。

三、初级与次级过程

初级过程指儿童在自我还没有成熟时独有的某一类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驱力能量——里比多的或攻击的——在本我或不成熟的自我中移动或释放的方式。

次级过程指成熟的自我所特有的某一类型的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在成熟的自我中产生的心理能量的结合与动员过程。

与初级过程有关的内驱力投注具有高度的活动性。

初级过程两个显著的特征:(1)本我以及不成熟的自我具有要求得到立即满足(投注释放)的倾向;(2)投注能够从受阴的或不可能达到的最初目标或者释放方法上转移,并能够用相似的、甚至不同的方式来释放。(如婴儿得不到乳头或奶瓶时,就吮拇指;一个人在白天不敢向老板发泄愤怒,在晚上却朝孩子大喊在叫)

次级过程两个特征:(1)延迟投注能量释放的能力;比起初级过程来说,投注更紧密地与投注释放的某个特定目标或方法维系在一起。

延迟满足的能力,在初级与次级过程之间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差异。

初级与次级过程中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

初级过程的思维比次级过程思维出现要早些,后者是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部分或方面逐渐发展起来的。次级过程是来自内省的有意识思维。初级过程的思维是自我还没有成熟的那些年龄的儿童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常的存在于成人的生活中。(玩游戏、开玩笑、做梦或醒时做白日梦等)

初级过程的思维在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中十分明显,但它本身并不是病态的。在这些案例中,病态表现在缺乏或者未出现次级过程的思维。

初级过程的思维在一生中都存在,并持续地起着虽然是从属但相当重要的作用。

(初级过程的替代、缩合、象征)

四、内驱力能量的中立化

中立化的结果是:迫切地、尽快地需要释放的内能量(所有的本我投注)变得可被自我所接受,在自我的支配下,按照次级过程来完成它的各种工作与愿望。

中立化是指一种个体活动,个体停止了通过投注释放而获得内驱力的满足,转而开始为自我服务;对任何事情都明显地或完全地脱离满足或投注释放的需要。

例子:儿童最初的讲话尝试所释放的内驱力能量至少以下几种:情绪表达、与成人或年长兄弟姐妹的认同,与成人玩游戏及赢得成人的注意。后来,开始用语言来交流思想,那种最初的原始的内驱力能量被中立化,并为自我服务。

谈话这类的活动与内驱力满足之彰的关系,在生命早期是正常的。没有内驱力能量的贡献,语言的获得将会受到严重的妨碍。如孤独的缄默症儿童与成人没有令人满意的关系,他们的言语只有在经治疗,重新开始有满意的关系时才能恢复或产生语言。

如果涉及到的内驱力能量未能充分地中立化,或在后来的生活中,未进行中立化,讲放或供它利用的中立的能量被重新本能化,那么神经症患者的冲突就会干扰自我的功能。如儿童的口吃(不适当的中立化)以及癔病失语(重新本能化)

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

本章重点:1.自我如何了解及控制周围环境

[if !supportLists]2. [endif]自我如何控制和约束由于内驱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愿望与冲突


一、自我如何了解及控制周围环境

(一)自我控制环境的功能

1.感知觉;(提供环境的直观情况)

2.记忆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次级过程)(提供更为高级的关于环境的知识);

3.动作控制和技巧(使个体承担起改变身体环境的任务)

4.现实检验

(1)定义:为自我区分由外界所产生的刺激或知觉、由本我产生的冲动与欲望的能力

假如自我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可以认为个体具有良好或适当的现实感,否则就认为他的现实感是不良的或缺陷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现实感如何发展起来?

挫折的经验在婴儿期以各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一再重复出现,是婴儿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一些可能不在眼前的事物却又老是向往它的存在,如妈妈的乳房,有些刺激希望它不存在,但却又老是存在,如胃痛,这些刺激来自自身。这是婴儿认识事物的起点)。

在这种经验的影响之下,成长中的儿童的自我逐渐形成检验现实的能力。

现实检验能力可作为诊断精神疾病的标准。

完整的现实感能使自我为本我的利益而有效地作用于环境。

5.自我延缓、控制或阻止本我能量的释放

自我对本我能量释放的控制能力在有效地利用环境方面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例子:一个1.5岁的孩子想要撒尿,如果他的自我能坚持到他在进到厕所之后再撒尿,那他就能避免大人的责骂,同时会得到赞扬而感到十分愉快。

因此我们可以将自我发展的每一过程,都理解为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本我能量释放,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对本我进行控制。

自我对本我的否定,只有在自我功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并对它加以组织以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自我最初只是本我的执行者,但自我同时也从很早就开始学会了去控制本我,并同本我对抗,甚至发生公开的冲突。这样,自我就从对本我的顺从和助长,变成了与本我对抗,甚至控制了本我。

二、自我怎样扩展为对本我进行控制?自我成功地控制本我冲动的手段是什么?

(一)自我怎样扩展为对本我进行控制?

1.部分取决于婴儿与其所处环境关系的特性

没有环境(母亲、双亲)婴儿就不能生存。在母亲的要求和婴儿的本我欲望之间发生冲突时,自我站在母亲一边而反对婴儿的本我欲望。

2.部分取决于人类心理中的某些特性(与自我功能相关)

(1)内驱力的中立化

(2)认同

(3)幻想:本我冲动仍受自我监督与控制,但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

(4)焦虑

在危险情境中,自我的某些功能,如感知觉、记忆、某种思维过程等,承担着对危险进行认知的责任,另外的功能则用焦虑来对危险进行反应。

内源性焦虑、信号焦虑

由于焦虑能够使自我对来自本能的欲望和冲动进行检查和制止,从而避免了危险。因此,焦虑功能并不都是病理性的,相反地,它在人的精神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是必需的。

(二)自我如何控制本我冲动?

自我所以同本我冲动的出现相对抗,是由于预感到这种冲动的出现将会引起危险情境的来临,自我产生焦虑作为危险的信号,以这种方式取得快乐原则的帮助,从而能成功地对抗危险冲动的显现。这种对抗过程称为防御。

1.压抑

自我阻止不利的本我冲动或这种本我冲动所派生的记忆、情绪、需求或随心所欲的幻想等的出现。

自我与本我之间在压抑的领域互相对抗着。一方面,被压抑的东西不断过地由某些要获得满足的内驱力能量的投注而得以补充;另一方面自我又不断借助于精神能量的行使而维持着压抑状态。我们称这种能量为抗投注。

在投注和抗投注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自我抗投注力量大于被压抑的东西的投注作用,后者就会被压抑。如果抗投注的力量变弱,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进入意识并见诸行动。严重性剥夺的人,比起那些没有长期严重性剥夺的人更容易陷于压抑的失败。诱惑,则是由于本我冲动强度的增加而削弱了压抑的另一个事实。

每发生一次压抑,就削弱了自我的强度,也就减少了它的效能。

2.隔离

或称情感压抑、情绪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与欲望相联系的幻想,或者过去经历的关键性记忆已经进入意识之中,但那些痛苦的情绪则不能转化为意识。这种病人通常会尽力去抑制各种过于强烈的感情。

3.否认

借助随心所欲的幻想或行为,对不愉快的或不希望的外界加以否定。我们可以说,否认的防御机制与我们一生中的游戏及白日梦紧密相连。

4.投射

它使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他事物。

5.反向自身

本能冲动转向反对自身。

6.退行

7.升华

个体将不被接受的原始需求的活动替代为为社会所能加以赞许的行为活动。如孩子用玩泥巴代替玩大便。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入门》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