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

图片发自App


观影厅的灯光亮起,刚刚还沉浸在劫后余生的人们终于缓过劲来,摘下3D眼镜,我也从《流浪地球》 回到现实,IMAX再次给了我震撼的视听享受。

伴随着春节 电影档期,近些年春节看电影已然成了潮流,也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每年总要从几部热门片中选择一二观看,既是娱乐休闲,也跟着导演熟悉高科技,体会爱恨情仇,尴尬人生,本土文化,异域风情。

看电影,是一种最放松的休闲,也是我一直的爱好。七十年代,电视是稀罕物,如有哪个村庄放电影,八里十里也是要赶去的。早早吃饭,路近就自己去,路远就几个人一起走,每次观影都是一场盛会,人声鼎沸,笑语喧哗。露天场地,正反有影,跑前跑后,热闹个够,凡是打战的都认真地看,其他的就不怎么上心了。八十年代,一部《少林寺》看了好几遍,远近追着看,片中人物对话、动作跟着学,武打片成为热片,香港录像片更是热到烫眼。那时是不太懂电影艺术的,只要是“打”就行,明星的发型穿着语言都成了追捧的对象。读高中时,县城电影院有了冷气,夏天观影更是多了一重享受,恰好有位亲戚在影院上班,时不时能走后门看场免费的,还能得到大张的彩色电影宣传画报,观影兴趣更浓。九十年代初期,电视逐步普及,电影热度下降,但促销活动也多,大学周末,三五好友经常看连场电影,票价低,环境好,又有同道者,小城的几个影院轮流转,有时观影前还有卡拉OK,可以美美地享受一下午或一晚上。紧接着立体声电影出现,各大影院都进行改造升级,记得看的第一场立体声电影是《落山风》,音响效果果然不同凡响,高低远近,逼真逼肖,情节也让年轻的心喷喷直跳,至今记忆犹新。

也许是是社会原因,也许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国产电影在一段时间里沉寂了,电影院里美国大片占幕,各种特技横空出世,动作片走红。谢晋、张艺谋 、陈凯歌、徐克,这些国内打牌逐渐让位于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等为代表的好莱坞明星导演,他们带来了视觉和心灵新的冲击。他们的许多作品,如《泰坦尼克号》(1997),《终结者》(1984 、1991)《辛德勒的名单》(1993),《廊桥遗梦》,《侏罗纪公园》 ,《拯救大兵瑞恩》,《指环王》(200,《教父三部曲》等等都在国内卖座,左右了票房,也开启了国内电影的商业的新模式。

贺岁片,这个新世纪的电影营销手法,借助网络宣传炒作 ,加上3D卖点,再加上春节情人节的人气,又让电影市场红红火火起来了。正如春节晚会是除夕夜的大餐一样,贺岁片渐渐也成了正月里的盛宴,《甲方乙方》,《手机》,《澳门风云》,《泰囧》,《唐人街探案》,一部部滑稽搞笑,侧面反映社会变化的影片掀起了电影艺术的新模式。黄渤,吴京,王宝强各类明星新涌现,娱乐成了一种无极限的活动。

生活的目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一是物质享受,一是精神享受。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享受已经比较容易得到,而精神的愉悦与满足,却是不能轻易得到的。人们走进影厅花高价购买两个小时的观影时间,绝对不是过去的仅仅图个热闹新鲜的追求了。家家有高清电视,家庭影院也已走进众多家庭,视听效果都是极佳的,影厅必须有高出一截的硬件和软件,才能

有人甘心掏钱走进去看。动辄上千座位的电影院消失了,座位少,屏幕大,音响好,环境雅的小影厅出现了。现代的拍摄技巧,尖端的科技制作,每次观影都是视听以及思想的一次超越。《阿凡达》,《长城》,《生死时速》,《碟中谍》,《流浪地球》,惊险刺激,让人的感官一次次体验极限挑战。

除了千古不变的爱情外,美丽的风景,奇幻的太空,莫名的战争,魔幻的异域,都能在影片中一一得见;血腥暴力,唯美宁静,剽悍勇猛,忠贞背叛,卑鄙崇高,都可在两个小时内一一得现。但炫技的艺术不可过长,否则会让人焦虑,这与以情节取胜的文学名著差距明显。 记得大学时在学校里的影院观看《静静的顿河》、《乱世佳人》,长达五个小时的影片,虽然身体已感疲劳,但兴趣盎然,艺术让人感动,欲罢不能。而观看《流浪地球》时,情节刚到一半,我就知道了结局,只是3D特技还在吸引着我细心体会。

只要生活在继续,电影艺术肯定还要向前发展。即使太阳毁灭,我们也能拯救地球,这是导演的宣言,也是艺术的宣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