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习》之归属感

#日更阅读3/7#

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二个科学学习法——归属感。

【金句摘录】

学习是一种社会化活动,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就是各式各样社会群体的存在,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甚至是喜欢开快车的人,都可以构成一个社会群体。

一个人如果缺少归属感,他的参与感就会降低,焦虑的心情肆意蔓延,消极回避各种问题。

真正造成刻板印象的是社会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而非个人自身能力的不足。

认识到自己可以同时归属于几个不同的群体、关注做好一件事本身所需要的特质,而非其他无关的特征,能够有效提升容易受刻板印象影响的人群的表现。

归属感干预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让一个人加倍努力,在困难面前树立更强大的坚持意志,同时更少纠结于自己合不合群的问题。

【知识点】

1、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种在团体中被接纳、被重视、被包容的感觉。对于学习而言,归属感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不受负面情绪干扰,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核心的学习原理?

归属感让学习者更加投入,减少对行为是否得当、自己是否合群等问题的困扰。

3、塑造归属感的方法

(1)主观上:改变人们自身对问题本质的认知,对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的认知;

(2)客观上:改进群体整体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作用于整个组织的文化氛围、上下级互动、同事同辈之间的互动等多个层面。

【阅读感想】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属性赋予了我们归属感,如果没有归属感,人是很孤独也很脆弱的个体存在。归属感对于促进人的活动非常重要。

但是,对归属感的认知会影响归属感的实际塑造。作者说社会群体一旦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我是否属于该群体”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今年三月份,我从销区调到了公司总部,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和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同事们共事,极有可能会引发我“我要怎么做才会显得合群”的担忧,但事实是,我从进入办公室第一天开始,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那段时间工作比较忙,忙得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我真的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问题。总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是轻松,也特别幸运。

不必去纠结自己是否属于某个群体这样的问题,的确可以让人免受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自己是否合群等问题的困扰。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以前在和一些不那么合拍的同事一起时,会不由自主地想“我这样是不是不太合群?”其实所谓的“不合拍”只是大家的兴趣爱好不一样,他们喜欢打麻将、玩游戏,他们的兴趣爱好偏重娱乐,而我喜欢看书,我的兴趣爱好偏重提升技能。

有时候大家一起聚餐,结束后会商量去做什么,我会觉得融入不了,以前我会纠结甚至会自责,觉得自己太不合群了,或是对同事们有几分排斥,后来我改变了这种认知,就像作者所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灭每个人身上的差异,而在于帮人们理解每个个体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既不妨碍他们归属于同一个集体,也不妨碍他们成功。我们原本就是不同的个体,我们没必要一定要一样,我也就不必非要和他们一样,而我如果尝试去适应甚至融入他们,或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欢乐哦。

【后续行动】

1、淡化潜意识的消极的“心理暗示”,不要把自己归于某个“群体”、狭隘地定义自己,比如害羞、不会表达等,表现真实的自己就好,同时,积极地主动地提升自己,增强自信心。

2、不要把自己归于某个群体,不纠结是否合群的问题,这样如果需要的话,自己也能更好地适应或融入其他群体。

3、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为需要的人塑造包容接纳的环境和氛围,帮助他们塑造归属感。比如作为某项活动的策划者,要考虑所有参与者,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切实融入到活动中来,都能感受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学习》之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