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成功没有捷径,教你持续进阶的“笨拙”之道

现在大多数人的人生哲学是“尚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想走捷径,常常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正因为这样,所以“21天写作训练营”,“做短视频年入过万的方法”这些课程才会大受欢迎,因为它成功抓住人们追求省去繁复,轻松赚快钱的心理。

但有一个人,他以“尚拙”作为人生哲学并坚持践行一生,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个人,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这两天拜读张宏杰著作的《曾国藩传》,让我受益良多,为曾国藩的奋斗升级之路感到振奋,为他吃苦耐劳的笨拙精神感动。

同时也让我开始自省:自己在很多事上急于求成,还没有努力几份就想要回报,却不懂得只有慢功夫下得深,才能铁杵磨成针。

曾国藩他起点极低,祖上几百年都是平常老百姓,他资质平庸考七次才考中秀才,并且他性格中还存在很多的毛病,

但他却能够一路飞速进阶,从笨人蜕变成圣人,成为同时代有名人物中成就最大的人。



大道至简,曾国藩的升级蜕变秘诀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尚拙。

他深知自己天性钝拙,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做事从来不走捷径,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对人从不玩心眼,讲究“拙诚”,带兵打仗的策略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将笨拙精神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他一生成功进阶的最大秘诀。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运用笨拙精神完成升级之路,如何从笨人蜕变为圣人的呢?

接下来小雅从三个方面讲述,相信从曾国藩的经历和人生理念一定能对你有所启示。



1.艰难的科举之路,靠笨功夫逆风翻盘


曾国藩14岁就跟着父亲参加科举考试,像父亲一样屡战屡败。

曾麟书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被同乡人取笑为童生。而曾国藩也足足考了六次未中,取代父亲成为同乡人指指点点的笑柄。

当父亲第十七次考中秀才,他却榜上无名,甚至上了黑榜被“悬牌批责”,说他文理欠通。

当众被批文理欠通可谓是奇耻大辱,这让曾国藩自尊心大为受挫。

受挫难过之余,他没有自暴自弃放弃科举,而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太笨了,虽然他有雄心壮志,但他没有与之匹配的聪明大脑,

所以他认为唯有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能够弥补不足一雪前耻。

曾国藩要找到过去失败的原因,他把自己历年参考的考卷和模范考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当看出自己和他人文章的差别之后,曾国藩才领悟到自己他写的文章太过拘谨,缺乏整体观和气势,于是他就在文章整个观和气势上下功夫。

在又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他仿佛被打通任督二脉,找到写文章的诀窍让他发挥极好,如愿以偿考中了秀才。

而后他又一鼓作气,第二年考举人一考即中,随后继续考进士也成功考取。

为何之前曾国藩考六次都考不中秀才,却在后面的考试中屡屡考中呢?有人说是因为他总结了方法经验,学会了讨巧而不是一味用笨功夫。

其实不然,让他顺利考取举人和进士还是依靠他扎实的基本功,没有牢固的基本功不可能考试三联捷,而基本功的练就离不开小时候下的笨功夫。



曾国藩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学习,父亲的教学方法就是“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看完这本书,不能摸下本书。”

从八岁起,父亲就对他孜孜不倦教导,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在教他,直到他听懂为止。

正是打小下的这些笨功夫,才让曾国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后面的举人、进士、翰林考试中大获全胜,成为整个湘乡的骄傲。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笨拙努力的人取得了成功,而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却泯然众人矣。

因为笨拙的人知道自己智力尚浅,没有傲人的资本更能沉下心做事,虚心求教坚韧付出;

因为笨拙的人从小经历挫折多,久而久之训练出较高逆商,抗打击能力强,越挫越勇;

因为笨拙的人不懂走捷径,只会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为日后的成功打下无比坚实的基础。


2.坚持写日记改掉陋习,从笨人到圣人


考上翰林后的曾国藩可谓意气风发,睥睨一世。他的曾祖父临走还语重心长嘱咐他:“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但进入北京之后,曾国藩陷入深深自卑之中。因为翰林院汇聚了各方精英,他们器宇不凡,身上有学者风范,大儒本色。

操着一口湘乡土话,长相穿着土里土气的曾国藩相比之下,就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不止如此,除了考试必备的四书五经,他没有读过其他的书,和其他人比起来孤陋寡闻,显得鄙俗不堪。

此时的曾国藩还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陋习和性格上的问题。

首先是他性情浮躁,坐不住。翰林院很清闲,他基本天天出门结交朋友放飞自己,四十多天除了写几封家书一篇文章之外啥也没干。

第二个毛病就是他为人傲慢,修养不高。虽然一开始初来乍到他陷入自卑状态,

但他结交了三五好友之后身上那股傲慢之气便暴露出来,经常和别人一言不合就起口角冲突。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面对朋友他总是言不由衷的赞美,对人能有几副面孔。

最后一个是好色。他说自己看到美女总是忍不住多看几眼,艳羡朋友的桃花运。

其实今人看来那时的曾国藩二十多岁血气方刚,喜欢看美女,希望自己有朋友的艳遇,

这种心理再正常不过,但这却被曾国藩视为洪水猛兽。

之所以曾国藩对自己有如此高的要求,是因为他心中定下了一个宏大的终生目标:要做一个圣人。



“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这是曾国藩立下的豪言壮语。

圣人即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人,要完全做到谈何容易。在唐鉴的建议下,曾国藩决定通过写日记开启进阶圣人之路。

唐鉴建议曾国藩学倭仁写日记,写日记首先要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写的时候不放过当天的任何一个细节,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

曾国藩就这样通过每日坚持写日记,按照日记中的计划执行必做事项,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将日记发给朋友让朋友监督自己。

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学习效率大为提高,脾性改了不少,一旦犯了虚伪之念和色念就强烈自责,绝不轻易饶过自己。

三十岁的曾国藩痛定思痛,立志改头换面从写日记开始学做圣人,直到六十二岁他依旧在日记里反省自责。

他将写日记这件事坚持了三十多年,老实记录认真反省,坚持践行日记中的计划事项。正是一点一滴的自省改过,一步一步地贯彻执行,让他从一个鄙俗乡巴佬,成功转变为一个志存高远有德有才的非凡之人。

曾国藩的蜕变过程也给我们启示:一个人不管出身多卑微,资质多么平庸,身上有多少毛病,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真心实意地想自我完善,并日复一日地对陋习进行矫正,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气质和情操,终究成为心中那个闪闪发光的超人。


3.践行自我管理十二军规,一路迅猛进阶


曾国藩到京之后的升迁之路,可谓极其迅猛,“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但之前也说了,曾国藩出身普通,在官场没有硬关系,为人笨拙不懂变通,这样一个官场愣头青为何升迁如此之迅速呢?

这完全要归功于曾国藩超人般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在翰林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准备大考,大考考好了才有升迁的机会。

曾国藩为了更好地应对翰林大考的突击,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十二条军规。

一是要早起,每天绝不赖床。

二是每天静坐半小时。

三是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读完这本绝不读下一本。

四是谨言慎行,说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是要节制欲望节制饮食。

六是找个笔记本记下每天和朋友聊天有所启发之事。

七是每个月要固定做几篇文章几首诗。

八是每天早饭后练字半小时。

最后一条是天黑了就不再出门找朋友聊天。

这严于律己的十二条军规式的规定,曾国藩每日照做。如果因事延误,他必定自省痛斥自己。



积累下来他不仅练得一手好字,学养见识胸襟日益开阔,为翰林大考做足准备。所以他才能在翰林大考中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绩,获得伯乐穆彰阿的赏识,才有了一路迅速升迁的机遇。

曾国藩的进阶之道给我很多启发,当我们职场不如意得不到老板重用时,总是会陷入怀才不遇的情绪。

觉得自己没有遇见伯乐,觉得辛苦的付出没人看见,或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中庸下去了。

其实真相往往不是没有伯乐出现,而是你不是一匹能驰骋千里的千里马。

也许是你的资质比较平庸,或许是你努力的方法不对,不过最重要的是还你不够努力,你所付出的努力也许只是那些拼命努力人的十分之一。

说到资质平庸,曾国藩同样没有什么天赋,是笨拙缓慢的人,

但他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通过对自己苛刻的自省训练,一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的努力,

不也成功拿下了科举考试,一步步完成官场进阶,最终成为同时代中成就最大的大人物吗?

所以说当你自觉资质平庸一事无成时,当你感觉人生灰暗看不到希望时,当你陷入深深自我怀疑找不到奋斗目标时,

你可以看看这本《曾国藩传》,曾国藩以亲身经历告诉你:

没有什么命中注定,只有人定胜天。只要功夫下得深,再脆弱的幼苗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成功没有捷径,教你持续进阶的“笨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