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2得遇良才

      李渊自官拜晋阳留守之后可谓喜忧参半,喜在可以远离朝廷的政治漩涡,以往在朝中因为受到杨广的猜忌,不免终日小心谨慎,提心吊胆,深怕一不小心被多疑的杨广抓住把柄而死于非命,如今自己为封疆大吏,正是半道雪屯蒙,狂如鸟出笼。忧的是隋朝日益衰落,倘若隋朝灭亡,自己身为隋朝官员,不免身死,祖辈几代留下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近日,自己的好友晋阳令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而被捕入狱,自己则大有几分唇亡齿寒之感,心中不时想起自己的好友夏侯端规劝自己早做打算的话来,但心中始终迟疑不决,担心落得个与杨玄感同样的下场。故此为了以防万一李渊密令自己的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前往河东地区笼络自己的故交以为将来起事做打算。

      李家自李虎始便以军功起家,尤其擅长射箭,自幼耳濡目染下李渊也练下一身善于射箭的本事,故此李渊尤为重视督促几个儿子练习射箭,每日必监督儿子们射箭,李建成与李元吉不在,便只剩下了次子李世民,练罢,李渊将李世民唤至书房,退下最右随从,只留李世民一人言到:“二郎,近日你的射箭技法有些精进,为父甚感欣慰,你仍需好好练习万不可懈怠”李世民听到父亲夸奖心中非常得意答道“总归是父亲教导有方,世民日后定会勤加努力”李渊道“当今各地贼军兴起,各地征讨却无法平定,你有什么看法?”李世民答道:“父亲,当今天下之乱恐怕恐怕”“恐怕什么”李渊问道“当今天下之乱恐怕是天子之故”李世民答道,“不可胡言”李渊说到,转而又长叹一声说到“此乃天命”李世民见父亲虽有训斥但不见怒色,反而有些忧虑便说道:"不知道我们李家将来将何去何从。"李渊答道"二郎正是我是担心的,故而,派你兄长与元吉河东结交故友,一旦晋阳有变也好有个退路不是?"李世民答道“父亲思虑的是,一旦隋亡,我等皆为亡国之臣,不仅名誉地位不保,恐怕性命堪忧啊"李渊望了望儿子意味深长的说到:“二郎我的爵位为唐国公,今进驻唐地,莫非天命在我?”

  李世民闻之欣喜万分答道“父亲所言极是,当今天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四方大乱,百姓苦隋久矣,民心可用,父亲若顺从天意,则大事可成”李渊道“此言万不可让外人知晓,成此大事,光靠你我父子还是不够的,还需有与有谋略的可靠之人为我所用,在狱中的刘文静平素与我交好,平日里常听他言不满足于贫贱之身,可见其有大志,为父时常想探望于他,但碍于身负官职,不便前去,今日你前去探望切记,不可被王威等人察觉”李世民答道:“孩儿领命”言罢转身离去。

  李世民随即叫来几个随从,骑上爱马飒露紫赶往晋阳狱,行至狱中唤来狱吏,声称奉父之命,提审逆贼刘文静,狱吏不敢怠慢,将李世民引入刘文静牢房,李世民遣走左右,向刘文静说到“先生近来受委屈了,在此受侄儿一拜”刘文静见李世民前来自是欣喜万分,自己在这狱中受尽屈辱,每日自怨自艾,总以为再无出头之日,今日见到李世民犹如见到救命稻草,喜不自胜旋即答到“二公子万万不可,真是折煞小人,文静乃是戴罪之人,怎敢受公子一拜,不知公子屈尊前来,是为何事”

  李世民答道“先生蒙难,家父时常惦念,只是碍于王威等人,不便前来探望,故令小侄前来探望”刘文静答到“早闻唐公重情重义,今日一令公子前来,可见所言不虚”李世民道“素问先生怀有大志,才思敏捷,本领过人,当今天下大乱,不知先生有何见解?”刘文静答到“如今各路义军并起,势力大的拥兵数万,所拥有的土地,达数个州郡,河北有窦建德,河南有翟让、李密,陇西有薛举,四方流民为躲避战乱而逃至晋阳的不计其数,唐公若举义旗,开仓赈贫,可得精兵十万,关中之地,易守难攻,周、秦、汉三代均是因得关中而兴,隋帝南迁,守备空虚,代王杨侑年少无知,人心思变,守将屈突通、宋老生均是有勇无谋之辈,唐公世代公侯,世居关中,亲族旧吏均在关中,只需遣一人出使突厥,送以金帛,良马,以安其心,便可无忧,进而引兵西进,则关中可得,以此为基业再逐鹿中原,则天下定也。”

  李世民闻闻言深知此人见识非凡,言道“闻先生一言,如梦初醒,先生大才怎能屈居于狱中,如先生不弃,希望先生屈尊到侄儿府中,你我共谋大事。”刘文静答到“我遇公子实乃三生之幸,文静虽不才,但愿效犬马之劳,今在此立誓,若日后有负,甘愿五马分尸”李世民闻言大喜,答道“家父得先生辅佐,是家父之幸也是侄儿之幸,先生须稍作忍耐,待我禀明家父定设法营救先生”随即拜别刘文静,回府向父亲复命。

  李世民一到府中便向李渊汇报与刘文静所言,言毕,李渊道:“此人可用,可密令狱吏将其释放,就说刘文静已自尽,事后当将此狱吏杀之”李世民领命,依计将刘文静放出,留至府内,日夜李世民谋划反隋事宜。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唐开国——2得遇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