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雄:凉拌“工作,工资,价值”

“阿里巴巴给了我15000的机会,我放弃了,我回到老家考上了2500的事业单位”。这是一个摆在现实里童话故事,为什么不选择15000,而要选择2500,看上去是傻,但是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时候否值得我们深思?

图片发自App


“2000元在当今社会能干嘛?”“能请到一个本科生为你工作一个月!”2000元,请不了清洁工、请不了农民工、请不了看门的大爷、请不了一个快递小哥……只能请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看上去是不是非常讽刺?但这就是事实!

小学的时候,老师说“努力把基础打好,初中就轻松了”;初中老师说“努力拼三年,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以后就顺坦了”;高中老师说“辛苦这三年,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一切就解放了”;大学老师说“努力拼完这四年,毕业后有一份好工作,人生就完美了”;毕业后,进入职场,老板说“工作不要总是看着钱,年轻人要把成长放在首位”;混到中年了,老板说“我给了你机会,在这里这么多年,把你当兄弟,你尽然和我提工资……”中年危机,让多少职场人,厌倦了职场,又不得不持续。

图片发自App


当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老板总是说“先把能力提升起来,工资自然就会上来了”,当我们把能力提升起来了,老板说“这么多年了,你所有的成长都是你个人的收获,不要总看着工资……”;没有能力的时候,老板让我们多干事情,他说“多做事是为了让你多成长,不要害怕辛苦,这一切的成长都是你自己的,没有人可以带走”,当你有点能力的时候,老板让你多干点事,他说“能者多劳,多带新人,把新人带出来了,你就轻松了”,但事实上,往往是新人带出来了,老人就滚蛋了!

当前,在云南等边疆地区,改变命运做好的方式就是考“特岗教师”,工资高,压力小,有保障,关键是大部分都可以混混日子就拿钱。一个月部分地区特岗工资税后收入高过8000元,基本都可以维持在7000左右,但是,这些真的是能做好教育的人吗?我身边就有一个小学,(当然,我举一个小学的例子可能不能代表全部,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这个现象是存在的)里面除了2位年长的老教师以外,其余的11人全部是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来的。我每次走到这个学校里,年轻老师们除了超短裙就是人字拖,一个个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化妆、打扮上,并非花在教育事业上。他们却领着高于普通工资很大基数的工资。

在我老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外边混不下去了,就去考个特岗吧,那个好混!”到底是能者上?还是混不下去的人上?

工作、工资、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到底是被哲学道理洗脑了?还是这本身就是一场骗局?

图片发自App


企业新员工,可谓是企业最大的心病,招聘困难,流失大,成本高,收益低。为什么新员工离职率会高?为什么两年到三年后,又会迎来新的一轮离职高峰?笔者个人认为“新员工离职最大的原因是没哟归属感和安全感,老员工离职是因为等到花儿谢了也没闻到花香!”。“画大饼、绘蓝图、描梦想”几乎成为了每个老板的基本功,不会吹,似乎都不配当老板。但是,能够把自己的诺言兑现的老板,全国估计不足5%。

职场人,梦想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老板,梦想着“高效加班不付钱”,这本身是矛盾的。但这个矛盾的源头在哪里?我认为还是在于老板。因为员工是先做事、后拿钱。新入职的人,一般是努力做事,看看能拿多少钱?老员工则恰恰相反,老板上个月给了我多少钱,我这个月做多少事!“做事等钱,看钱做事”,这基本就是新老员工最大的区别。

图片发自App

有人说,一个团队,只要管理制度做的好,效率就高了。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管理制度”并不能提高效率,反而是培养了员工钻空子的本领和欲望。我认为“制度好了”效率就高了,才是成立的观点。管理制度是压着员工的一张网,每个人在被压迫中的第一反应是“逃脱”,而非顺从。制度,应该注重激励制度的建设,把制度做成一道梯子,帮助员工不断往上攀爬,这个时候,不会有人想着往下走,而是每个人都努力的往上爬。所以“管理制度”和“制度”,我认为是需要区分开来的。是用“管理制度”来与员工变成对立的敌人,还是用“制度”来托起员工的希望和明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说过一句话,“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会变成人才”。其实这句话,很多企业领导人看到以后是反对的,大家认为,我凭什么要把大把的钱支付给那些不是人才的人?除非他成为了人才,我才可能付给他更高的工资!看上去,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我们不妨想想,把这个过程分成“舍”与“得”两个阶段,到底是“先舍后得”,还是“先得后舍”。我们想要一个孩子有成绩,是先等他有成绩才给他饭吃?还是先给他饭吃,他才会有成绩?我们想要一匹狼成为“战狼”,我们是先喂草,等它成为“战狼”才喂肉,还是先喂肉,然后再把它培养成为“战狼”?这是一个因果关系问题。

人性本质内,有一个叫做“歉意”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个叫做“理所应当”的东西。你给对方包容和机会,对方没做好事情,他会觉得歉意;你给与对方太少,他则会认为自己少做点事是理所应当。所以,到底是让员工心怀“歉意”,还是让员工觉得“理所应当”,这个是领导人需要思考的,更是在“待遇”与“效率”中,巧妙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当一个人欠你太多的时候,你可以省掉管理他的成本,可以省掉因为他委屈而离开的风险,还可以省掉员工对企业的负面宣传风险。你赢得了员工对企业和领导人的认可,从而激发员工积极性;赢得了员工对企业免费且真心的宣传,赢得了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稳定忠诚的团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多数企业领导人每天在思考如何压榨劳动力,提高剩余劳动力价值,而员工则每天在思考,如何钻制度空子,减轻工作负担,如何成为领导或者企业“喜欢”的人,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如何成为一个企业真正需要人,更不愿意去思考自己是否还能为企业付出更多,创造更多价值。所以,制度的管理和压榨,并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是培养了“表面完美”的人性。只有设置更多的激励制度,让人可以在本该拥有的基础上,有“蹦一蹦”的盼头,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该是我的,被你扣了”和“本不该是我的,我挣到了”,这是两种概念,并且会直接影响整个人的状态。小时候,我们一块钱可以买30颗水果糖,有些老板会一把抓出40颗,然后数30颗给我,把剩下的10颗拿回去,我会感觉很伤心,因为我看着糖果马上就要到手了,却被别人掠夺了。但是有些老板会一把抓出20颗,再抓3颗,再抓3颗,再抓2颗,再抓2颗,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感觉很高兴,因为我感觉我只有那点的时候,又增加了一点、又增加了一点、又增加了一点……其实,一块钱买30颗糖是固定的,但是给与的方式不一样,就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工资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企业为了吸引人,把工资定的很高,但是进来后会发现,这里被扣一点,那里被扣一点,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被别人扣走。如果我们把考核部分作为奖励,而不是作为扣款。例如:1000的考核,被扣了只剩700,每个人都会不舒服,感觉自己没做好,被扣了300元。但是如果这1000本身作为没有的,而是把那700作为本月工作的一个奖励,那么员工的心态是感觉到“我做的不错,奖励了700元”。所以,在工资结构上或者说工资的表达方式上,是否需要做调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片发自App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其实人真正的不满足,不是来自于自己得到得太少,而是来自于和他人对比后的不足。企业最忌讳的,个人觉得是工资的公开。很多企业把工资公开,希望员工能够通过对比来激励自己前进。但事实往往相反,从人性本质而言,没有人回去关注那些比自己工资低的人,而是都在看工资比自己高的人,看到结果后,很少有人会因此而激励自己,反而是去寻找其中的不公平,去搜索那些工资比自己高的人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来抨击对方。这样的行为,其实无疑是在给人寻找不公平。

对未来的安全感,可能是每个人衡量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希望工资高,是为了让未来有个更好的前景;希望得到锻炼,是为了未来能够应对更多的突发事情;希望稳定,是为了未来不为生活而担忧……所以当我们回看第一个故事,为什么有人会放弃阿里巴巴15000的月薪,而去从事2500的事业单位工作,其实这直接反应的就是,对未来的安全感。士兵之所以能够不顾一切的奋战,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牺牲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会有强大的后盾为自己的家人负责。其实要想一个人奋不顾身的为企业付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企业努力去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我曾经认识一位从事校长、党委书记18年的老干部,在交流中,我很震撼的就是,他说18年来,他只是努力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学校老师,把家人安排到城里来,把子女上学的问题解决掉,其他的事情,老师们自己会做好!其实好好反思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心思是有限的,要想思考家庭的事情,又要兼顾事业,是很难的。若要一个人把一切心思都投入到工作上,那就必须要想办法帮其解决后顾之忧。京东集团为员工家人无偿报销大病医药费、格力为员工建住房等案列,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工作,到底是以实现价值为基础,还是以追求工资为基础,这并不是一个难题,只是员工太偏向于后者,而老板太偏向于前者。所以老板和员工总是在扮演着猫和老鼠的关系,总是一个甘愿成为侦探家,一个自动沦为逃跑者。我记得我曾经在给一些毕业生做毕业后得职场规划时,我曾经多次讲过一句话,“打工的最好状态,就是拿着老板的钱,占着老板的平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然后成就老板,从而顺便成就自己”;“做老板的最好状态,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在这里成就他自己,然后顺便把自己成就了”。所以,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最好的莫过于“相互成就”,只有那样,团队才会充满动力,并和谐发展。也许,只有当二者真正处于一个平衡的界限时,它们才会相约而坐,凭心而谈。

员工工作,就是为了工资,请不要总是找员工谈梦想;

梦想是老板的,生活才是员工的,不要用自己的梦想去为难别人的生活;

工资是老板发的,工作是员工做的,请不要每一分钱打水漂;

创造出剩余劳动价值,你对老板才有价值。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姚世雄:凉拌“工作,工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