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

        雷达《我在埃及拜谒法老》如题,但写中转站迪拜的就占了四分之一强,写迪拜富得流油,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酒店贵得出奇,写到各国打工族趋之若鹜,写当地阿拉伯人神色宁静而略含傲气。然后才不紧不慢从从容容地写开罗萨拉丁城堡、吉萨金字塔、萨卡拉陵墓区以及米尼亚小城等,虽然作者到的地方不多,但作者不只是流于表面的浮光掠影,而是扎入深水区自由泳,举凡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都描写得无微不至。而迪拜部分既是序曲又可作埃及部分的参照物。

        王剑冰《吉安读水》抓住水作文章,写得很精致。从章水、贡水合而为赣江到白水仙,到井冈山的仙女瀑,到文天祥家乡的富水,到欧阳修家乡的恩江和沙溪,到杨万里家乡的吉水,到赣江边黄庭坚题诗的快阁,到大师云集的白鹭洲,然后联想到赣江和富水勾勒出振翅而飞的白鹭,最后以吉安名字里包含的吉祥安和的寓意作结。

        卞毓方《美目的天池》写梦里和细君公主对话,肯定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为民族和睦祖国统一所作出的贡献。结尾点题,细君公主的一泓秋波就是“美目的天池”。整篇文章就是一个梦。

        彭学明《陕西》大开大合,铜板琵琶,大笔如椽,饱蘸浓墨,各种手法各种修辞都调动起来了,黄帝陵,秦王陵,兵马俑,钟鼓楼,大雁塔,信天游,秦腔,以及羊肚巾、羊肉泡馍等,陕西的基本元素都在里面了,文字简洁,篇幅不长,可看作散文体的“陕西赋”。

        周同宾《陶》是文化人的文词儿,农民叫“瓦”,瓦盆,瓦罐,瓦缸,瓦碗,瓦壶等等,瓦器里面有文化,有故事,有辛酸,有乡村的庸常生活,粗糙,质朴,易碎,普普通通,和农民的地位也般配。故事都带着土腥味儿,外甥请老舅主持分家,七奶奶和面的旧瓦盆,村里的“四大”,老旺奶家的瓦缸,童养媳打碎一个碗丢掉一条命,冒五爷的便壶,公社大食堂排队的瓦罐,每一个故事都是心酸史。文中有些语句很耐人寻味,“苦久了,就不觉其苦”,“瓦器贱,草木之人的命也不值钱”,满纸辛酸泪,皆因荒唐年。

        王兆胜《母亲的遗物》点点滴滴都是泪,都是母子情,尤其是母亲临终的遗言“我不会让你们梦见我的”,以及母亲留给父亲的那件以备合葬的衣服,催人泪下。细节描写是其中最动情的乐章。

        叶延滨《追忆》首段就一句:“其实就是一列火车从身后开过去了。”就像一个惊叹号,突兀而起,惊天动地。接下来就是枕木的“追忆”,士兵,年轮,乡愁,使命,烈士,用武之地,士兵公墓,枕木们的梦,串接起枕木的一生,这就是诗人的散文,诗人的跳的跃思维。全文连标点大约一千五百字,精短亦如诗。

        梅洁《风中的芦苇》如诗如画,是诗画的册页,有历史,有反思,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曾经的荒芜又恢复了生机,大自然的胸怀也是宽厚的,只要我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王开岭《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卢武铉崖上一跳,却是因为无颜面对国民,从这一点就使得我们那些厚颜无耻的贪腐分子们死也无地自容。他是真君子,他具有中国古代士子之风,而我们的某些官员“与时俱进”,字典里早已没有了“廉耻”二字,他们中也有畏罪自杀的,但他们不值得同情。虽说是同出一个儒家文化体系,我们的知耻之心到哪里去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国民深思的问题。

(摘自2021.10.25.~10.26.日记)(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9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