姽婳饕餮记296:家庭聚餐(惠丰堂饭庄)

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2021-7-17 惠丰堂饭庄(翠微路店)

        老妈生日,7月10号跟姑姑一起在风渡嘉荷吃的西餐,17号跟姨、姨夫、舅舅吃的惠丰堂。

        北京的老字号馆子我基本没怎么吃过,所以一直有“陆续吃过”的想法,但是这些馆子真的不适合一个人去,而我身边的常能一起吃饭的同事有都是外地人,也不懂北京这些老馆子。与老妈家这边亲戚的聚餐似乎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一直遵循着“谁做东谁挑地方”的原则,同时还要兼顾位置,所以我的想法就一直只是个想法。这次老妈生日聚会,我家选地方,就又燃起了我吃老馆子的念想儿,那就付诸实施!

        大众点评直接搜“鲁菜”,舅舅住西边,打算找离他路途近一点儿的,圈定了“萃华楼”和“惠丰堂”,两家菜品比较了一下我还是更倾向萃华楼,大众点评的预订系统上只能订包间,但显示需要15%的服务费,打电话过去被告知包间已经全订满了,散座儿不接受预订,好么,这够火的啊,“米其林一星”应该是吸引了不少人。萃华楼不行就惠丰堂吧,比较顺利的订上了,店家说正好还有个6-8人的卡座儿。

门脸儿。店在翠微百货的北面,路边有停车位,但是周末停的比较满,我停在了东侧的普惠西街上,也挺方便。有个小吃外卖窗口,东边紧挨着有涮肉馆儿,虽是两个门脸儿但里面是相通的。后来吃完饭开车走的时候还在西边没多远看到惠丰堂饺子馆儿。
匾是慈禧给题的,当然不是这块儿。
店史介绍,但是很多字都缺胳膊少腿了,有点儿掉价儿。惠丰堂是当年八大堂里唯一保留下来了的。

        惠丰堂饭庄始创于清咸丰8年(1858),堂址设于北京前门大栅栏观音寺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东釜山人张克宣(字哲臣)携八百两白银盘下本堂,以烹制诚征鲁菜扒、烩、爆等技艺在京城独树一帜。慈禧闻疑,遂令提菜肴入宫,品后倍加赞赏,亲题牌匾,赐宫廷圆笼扁担、御用提盒和腰牌,可随时入宫。

        网上搜的——

        张克宣有个拜把兄弟叫李季良,是清宫御前大总管李莲英的干儿子,张克宣通过李季良的关系让李莲英将惠丰堂的菜品推荐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为赞赏,为了能够经常吃到惠丰堂的菜品,特赐“圆笼扁担及腰牌”作为进宫的标志,并御笔亲题“惠丰堂饭庄”牌匾。从此惠丰堂声名远播,宾客满堂,店内的名菜都成了宫廷的贡品。

        惠丰堂1956年经公私合营后迁到翠微路,在WG期间曾改名为“工农兵食堂”、“翠微路餐厅”等名称,1978年恢复惠丰堂字号,后翠微路地区改造饭庄曾搬到翠微大厦四层,现在在翠微大厦北面,另外还有三家分店。

老照片。←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街时的惠丰堂;→第三代堂主在前门店前的结婚照。还有另外几张照片,我没拍。
一楼大厅,我们的位子在远处那个金柱子的后面,是个三面有墙一面纱帘的圆桌间。二楼我看别人说也是包间,没上去看。
餐具

        坐定后服务员会问要不要烤鸭(因为这个花时间),我们不想吃就没要,点菜的时候推荐了招牌菜惠丰堂烧烩爪尖,确认了一下主材是猪蹄,我们也不想吃,可能夏天吧,觉得会腻。虽然没吃,但是招牌菜得介绍一下——

(DP商家官方图片)惠丰堂烧烩爪尖

        烧烩说白了就是先烧后烩,有汤有菜,拿老话就是“下饭菜”。这烧烩爪尖先将猪蹄酱制三个小时入味,然后去骨压制用改刀切成3厘米见方,再将油烧热放入猪蹄炸成酱黄色捞出。这时,高汤就得备好了。这高汤高就高在不用什么鸡精、味精,纯粹是用整鸡、整牛肉等炖上三四个小时,一直炖到这些肉都没“魂(形容至烂)”了,那汤才叫做高。炒锅下入炸好的猪蹄,佐以盐、味精、酱油、料酒、水、淀粉,倒入兑好的芡汁烧开,这道菜才做得了。颜色呈枣红色,口味讲究个咸鲜醇香。

虫草花丝瓜尖
太后白菜。在别的店这道菜都叫乾隆白菜,唯独在这里叫太后白菜,因为太后老佛爷喜欢他家的菜还给提匾了嘛。很好吃,麻酱裹的匀、不糊口,也不出汤儿。
糟溜三白,鲁菜的传统菜,好吃,糟料据说是店里自制的,很不错,既能吃出糟味儿,又不是太呛太冲,鱼片很嫩。

        吃的时候突然想到“三白都是啥呢?”,我只知道有鱼片,其他两种还真不确定,盘子里大片儿的能吃出来是蘑菇,但也不知道是啥蘑菇,就网搜了一下,结果搜到的是桂鱼、鸡脯片和笋尖片,这明显不是盘子里的东西,本来想走到时候问下店员,也给忘了,刚才又重新搜了一下,终于知道惠丰堂这道菜用的是:鱼片、杏鲍菇片和澳带片。

宫保虾球,量不算大,虾处理的有点儿哏,按说炸过应该比较脆一些才对,里面的“小排叉儿(其实就是炸面片儿丁儿)”挺好吃,一对比就更显得虾比较哏。
贝勒爷烤肉,一般吧,不怎么出彩,感觉没有吃出这个菜该有的烟火气和香。
鸡汁浓汤豆腐,是卤水味儿比较重的老豆腐,如果不喜欢卤水味儿的可能不喜欢,但我觉得挺好,鸡汤应该是很鲜,他们直接给喝光了。
石锅野山菌,看起来不起眼,有点儿干巴似的,但是好吃,蘑菇的水分被煸出去了一部分,口感恰到好处,味道全入进去了,整道菜很香。
金汤豌豆尖
老北京炸灌肠,就是好久没吃这个东西了点来解解馋,灌肠儿被我分成两种——丰年灌肠和其他家,对于其他家我都没有期待太高,只要不是咬不动或者外熟里不熟就成,这里的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好,蒜汁儿不错。
宫廷四点,一般吧,好看大于好吃。
宫廷奶酪果子冰,就是老北京的奶酪,还行,这种奶酪还是奶酪魏的最好。

        这顿没有点特别“横”的菜,吃的比较舒服,到最后盆干碗净,真正的光盘行动。饭后结账送了220块钱的代金券儿,都给了舅舅,他离的近可以全家一起过来吃。选老馆子吃饭果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喜欢,舅舅和姨都问我萃华楼在那儿,在得知离这儿不远后舅舅直接说等11月他过生日的时候去萃华楼,哈哈哈。

        关于北京的老馆子我曾经在以前的某篇博里列过一个清单,本想直接copy过来,但是昨天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是在哪篇里,于是只好重新搜,当年就因为各种说法不同费了好多时间,这次也如此,直到我搜到XL博客上@左慈戏曹的一系列文章(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zzjc1),总算一揽子解决问题。以下关于老馆子的介绍均来自这个博客,我略有删减及顺序调整。

八大堂

        北京的王公府第、阔人宅门都讲究吃庄子、吃馆子,无论是喜庆大事还是家庭小宴,都愿在庄馆举行。庄馆包办了一切筵席、铺陈、戏剧,使主顾满意,因而带有戏台的大型饭庄便应运而生了。这类饭庄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散座,不应零点,甚至没有常年服务的厨师和堂倌儿,需要时必须预约,老板或经理临时去雇厨师和服务人员,故俗称“冷庄子”。这些饭庄一般要有两三进四合院,几十间房屋,同时能摆开八人一桌五六十桌席面。房间陈设要雅致,餐具考究,菜品精美,此外还设有戏台。 但是堂字号的饭庄生意做得很古板,价钱贵,也不设散座,不适应时代变化,到后来终被经营灵活的“居”字号、“楼”字号饭庄所替代。

        八大堂一说:福寿堂、隆丰堂、聚贤堂、聚寿堂、燕寿堂、庆和堂、会贤堂、福寿堂。

        八大堂二说:惠丰堂、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会贤堂、福庆堂、同兴堂、庆和堂。

八大楼

        楼、居与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散座,应零点,办宴席,不办堂会,故俗称“热庄子”。

        八大楼一说: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春华楼。

        八大楼二说:正阳楼、泰丰楼、新丰楼、万德楼、悦宾楼、东兴楼、庆云楼、会元楼。

        八大楼都是山东馆子。至于萃华楼开业较晚,鸿宾楼属天津迁来的清真饭庄,均不属正宗八大楼。

八大居

        八大居一说: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此四家又称“四大兴”),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和顺居(砂锅居)。

        八大居二说:和顺居(砂锅居)、天兴居、鼎和居、广和居、义盛居、同和居、天然居、会仙居。

        柳泉居当年为黄酒馆,不是饭馆,不属于八大居。

八大春

        八大春指上世纪三十开设在西长安街的八家淮扬菜馆儿。

        八大春一说:芳湖春、东亚春、庆林春、淮阳春、新陆春、大陆春、春园、同春园。

        八大春二说:庆林春、方壶春、东亚春、大陆春、新陆春、鹿鸣春、四如春、同春园。

        此外还有长安十二春的说法,即上述后八大春加上宣南春、万家春、玉壶春、淮扬春。

清真馆子

        北京清真饭馆儿占有餐饮业的“半壁江山”,分东西两派,东派以炒闻名,讲究大汁大芡,西派以烧扒为主,讲究白汁小芡。老北京的清真饭馆从名称上就很容易与大教馆子区别,很少用“堂、楼、居、园”来称谓,多用“轩、顺”等。近年又有不少新疆风味的清真餐厅在北京兴起,如新疆餐厅、吐鲁番餐厅、西域食府等等,与老北京清真饭馆不是一个系统。清真饭馆老字号当属“两烤、四顺、三轩”。

        两烤:烤肉宛、烤肉季

        四顺:东来顺、西来顺、南来顺、又一顺。北来顺是护国寺小吃店原址扩充的,无论历史还是菜肴均无法与其他四顺比及,并称不合适。

        三轩:两益轩、同和轩、同益轩,号称“三轩鼎立”。

你可能感兴趣的:(姽婳饕餮记296:家庭聚餐(惠丰堂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