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亲密关系修行营Day10

图片发自App

[了解自己在关系里的应对姿态]

        原来我们每个人在亲密关系里面呈现的姿态是源自于我们幼年时期与养育者的依恋关系的。

而幼年期我们遭遇到的依恋关系又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关系,养育者能够清晰及时看见和回应支持到幼儿需求。跟幼儿的连接是身心合一的,当下的。这样的人长大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能够与对方建立比较轻松愉快连接,对自己和对方的支持度都是比较好。

第二种:回避型依恋关系。会直接造就一直超理智的个性,因为幼年遭遇回避型型依恋关系,跟养育者的连接是被切断的,长大之后不懂也无法去跟人建立亲密连接。只会以道理服人,讲道理。这种人进入亲密关注后,会表现得超理智,无法与别人产生情绪上的连接。让人感到冷漠。

第三种:矛盾型依恋关系。因为年幼遭遇养育者给于的连接是矛盾型的,一会指责一会讨好,所以孩子在最早期体验的依恋关系是矛盾的。这种人进入亲密关系后会陷入指责和讨好,会无意识压抑自己的需求做老好人,当老好人不被对方看见和接纳时,马上跑到指责的姿态。只是程度更为剧烈。

第四种:混乱型依恋关系。当一个人幼年在养育者身上经验到的是这种依恋关系,所承受的创伤是比较多和大的。因为养育者内在的混乱,导致其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也是无法混乱和冲突的。孩子的安全感是完全被毁灭的。这种人长大后进入亲密关系是非常容易以攻击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情绪。亲密关系很容易陷入冲突里面。

      与之相应的在关系里应对姿态分别是,敞开一致;超理智,打岔;指责和讨好。我在亲密关系里的应对姿态是:

       

      1.讨好。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家里的大人都要下地挣工分。于是大我6岁的姐姐承担了看护者的角色。父亲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小时候对他的严厉害怕到了极点。所以表现得处处乖巧听话,做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力求得到父母亲的表扬。对他们的吩咐是言听计从,从不敢违背。没有自我,讨好型的人格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吧。工作后讨好同事,领导,似乎不与他人发生争执,关系就会和谐。结婚后讨好伴侣,公婆,为了维护知书达理的"好媳妇"美誉,一味压抑自己,从不在家人面前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工作和生活中,不与他人发生冲突,特别在意周围人对我的评价,压抑自己去迎合别人,力求让每个人都满意。

2.指责。

    当事情的发生不尽我意,心里会对当事人有指责,很多时候当自己提出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就会表现出不开心不愉快,故意疏远。伴侣经常是我指责的对象~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的满足,渴望在伴侣身上得到,然后当他也无法满足,自己就会懊恼,经常产生嫁错郎的念头。

3.身心合一。

自从走上身心灵成长的道路,也慢慢学会了身心合一的一致性表达。是的,此时此刻我伤心,难过,委屈,那是因为被触发了过往经历的按钮,与当下的人无关。我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过往未清理的伤痛负责。为自己的内在小孩负责。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1天亲密关系修行营Da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