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基本名词浅释

论语中有很多名词,如:小人、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还有:孝、悌、忠、义、信、敬、谨、礼、文等等。搞清这些名相,是系统理解儒学的根基。

1、小人:以损人利己为主要特征, 特坏、狠、奸诈,孔子对弟子颜回这样描述小人:“毁人之善以为辩,狡讦怀诈以为智,幸人之有过,耻学而羞不能,小人也。”论语中有大量小人与君子的比较,涉及方方面面。

2、庸人:以自私愚蠢为主要特征。 无能、懒惰、目光短浅、见异思迁、欲望重。“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3、士:有意志有恒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勤奋、精专、执着。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4、君子:无私,有社会担当。在士人的基础上,重修身、有为、追求丰功伟业,自强不息。“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5、贤人:社会的使命感,能做天下的榜样。“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法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6、圣人:大彻大悟,通达无碍。“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论语》倡导的最低做人目标是君子。孔子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从小人、庸人跨过士人培养成君子,最后成贤、成圣。

7、孝、孝是爱父母,

悌是爱兄弟姐妹,

孝悌都是血缘关系范围内的爱,做不到孝悌是极端自私;做到了,有了推己及人的人生体验,但这仍然是小爱,或者说,这是血缘范围内的自私。

8、义:是对朋友的爱,从孝悌到义,实现了从血缘到业缘的跨越。人的心胸开阔豁达,敢于担当,必将开启美好的前程。但是一定要小心:如果做到对朋友的义,却做不到孝悌,这叫人伦颠倒,是悖德。这种义充其量是江湖义气,是小团体的自私,绝大部分是假仁假义,背后隐藏着个人的私欲。

9、忠:是对上司的爱,对领导的爱。由于上司领导代表的集体利益,所以忠的本质上是对集体的爱,对国家的爱,对全体人民的爱。当上司和领导不能代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时,对上司的效忠就沦为愚忠。儒家认为一定要忠于“道”,即忠于仁道,而不是忠于某一个人,某一个政权。如果一个政权无道,再去效忠的话,就是助纣为虐。但孔子不主张以暴力革命方式推翻腐朽政权,那样会造成动荡不安生灵涂炭,这时候,孔子主张以用脚投票的方式进行抗议,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只要贤者隐没,腐朽政权就会崩塌。

10、 信:诚信是由甲乙双方结成的契约关系,甲真诚,乙相信;或者乙真诚,甲相信。最佳的合作关系是甲方的掏心的真诚得到了乙方的完全彻底的信任。悲哀的是:甲付出真诚,得不到乙方的相信;甲不诚,乙却完全相信。这两种现象会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发生。孔子一生真诚付出,却不被领导信任,所以发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感叹。意思是:别人要是不相信你,你对他就爱莫能助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败亡!

诚信分为君子的诚信和小人的诚信。君子的诚信是利他的;小人的诚信是利己的。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履也”就是说,诚信必须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才能践行(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弟子)

    小人的诚信大多属于攻守同盟,同流合污,谋取私利。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同而不和”。小人的诚信,实质是各怀鬼胎,暂时为了共同的私利结党营私;一旦利益冲突,必将反目为仇,甚至兵戈相见。

对于小人,不仁不义,没有必要与他们讲诚信。小人做坏事,一旦“言必行,行必果”危害更大。所以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心领神会,进一步阐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重信义的人必须修学仁德,没有仁德做基础。就会沦为江湖草寇,故孔子言“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1、礼:仁爱外在表现,孔子言:“仁之貌也”;礼也是仁爱思想的规范,防止做的太过或者不及,所以也叫“礼节”,即用礼节制,节制什么?节制孝、悌、忠、义。让这些行为做的恰到好处。符合中庸之道。

    12、文:也是仁的外部表现,与礼相比,文是静态的,礼是动态的,文与礼从不同侧面表达仁爱。文有美化的意思,孔子特别强调语言的美,让语言变的优美叫修辞;不读《诗》无以言,就是说不读诗经,就不会说好听的话,但不要太过,所谓“词,达而已也!”。除此之外,孔子也在气质形象的美。论语中有不少相关记述。

      13、谨:对待事、物严谨认真。即恭敬认真谨慎完成每一件事,一定不能敷衍塞责。强调做好没一个细节。谨与慎相连,表示对事情的重视。凡不严谨的人,表明对事物不重视。这种人不能委以重任。

      14、敬:恭敬,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对事。单纯用于人,用于父母、长辈、有德行的人,有能力的人。表达心中的感恩、钦佩。对事的敬,特指父母交给我们的事,领导交给我们的事,朋友嘱托的事。这种态度今天叫“敬业精神”。对“事”敬的背后暗含者某种天机,今人过分的重视物质,对事对物大不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真,家里的桌椅板凳胡乱摆放。这都叫不敬事,不敬物。

儒道倡导孝、悌、忠、义最终目的是驯化人心,让人一步一步放下自私,打开广博的胸怀,拓展格局,实现人格境界的升华,形成超越血缘、业缘的普世无我大爱,这种大爱就叫仁。类似于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普度众生。

对于被各种欲望驱动的国人来说,契入仁爱的精神境界,太难了。儒家的先贤用心良苦,发明了一套训练人心格局的方法——孝悌忠义

     倡导“博文约礼”是让人从野蛮走向文明和美好。倡导恭敬谨慎是让人有所畏惧,与自然和谐相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中的基本名词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