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斌:是什么在驱动你早起?

有些事情,从痛苦到兴奋的转换是瞬间完成的,比如早起。

窗外还是矇矇亮,要离开舒适的被窝是需要顽强的意志力,尤其是在冬天。

前几年,儿子去上学都是他自己做早餐,或者是老婆起来帮他做好,我呢舒舒服服的睡了8点多,那时候比较随便,上班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要求,我一直认为只要把事情做好了,上班迟一点无所谓的。

有时候,我在想让儿子能够早起去上学的是压力还是动力呢?

稍微迟几分钟就会赶不上车子,迟到了就会被老师批评,我能想像到迟到时被老师批评的那种场景。

读初中开始,他去上学是搭了我朋友的便车,迟几分钟就会让他们多等几分钟,也不好意思的。

这样一来,儿子起床完全是被压力所驱动,所以当我问他早起有什么感觉时,他总是奇怪的看着我,"没啥感觉呀"。

压力和动力,看起来的结果似乎差不多,都可以让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甚至是压力的驱动力更大。

但是完成一件事之后的情绪是完全不一样的。

压力之下带点无奈,压力消除之后,这件事也就瞬间停止了。就像周末了,儿子会睡到9点多。

而主动积极的去完成一件事就是动力,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而且这种动力会延续下去。这也就是自律。

我百度了自律这个词的定义: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所以说,儿子上学早起这件事不能算自律,直到他能在假期还正常早起并安排好一天的学习,那才是真正的自律。现在让他每天写日记,目的就是慢慢培养他自律这种物质。

仔细去看,身边自律的人其实挺多的,有每天早起晨练的人,有写作日更的人,尤其在抖音上可以看到很多每天在重复做一件事的人。

《归来》的原著小说《陆犯焉识》,写的是陆焉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也是从这本小说知道严歌岺。多产的畅销书作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比如《芳华》、《归来》,她出书非常有规律,而且产量也高。

当记者问及她怎么能写那么多书时,严歌苓回答:“我当过兵,对自己是有纪律要求的。当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以前更习惯熬夜,十一二点是常事,然后早上起得就迟了,但是慢慢的发现,深更半夜人的精力其实是很差的。

就像手机的电快用完了,运行起来也很卡了。人在半夜里的思维也是非常的差。而早上八九点起来的状态也很差。

早起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给儿子做好早饭,简单的运动之后,这时候的状态是最好的。所以我把写点东西这件事放在这个时候来做。

自律方得自由, 自由方能自信, 自信才更成功,我挺喜欢这句话的。

早起,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当你把早起当成是做成一件事的起点,你会毫不犹豫的在自己规定的时间起床,然后它享受带来的成就感。

你觉得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越斌:是什么在驱动你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