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
孔子说:“批判其他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带来后遗症。”
“攻”字在《论语》出现不只一次,都做“批判”来解。
有些人将“攻”解释为“研究”,把这句话说成:孔子说,你去研究不同的说法,就会有坏的结果。劝人不要研究异端。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首先我们认为,
“攻”字在《论语》里面既然都指“批判”,那么只在这里把它解释为“研究”
不太适合。此外,更重要的是何谓“异端”。“异端”本来并非与“邪说”连用,是指与自己不同的立场,也即“另外一端”。
所以讲异端时,与我这一端其实是平等平行的。
孔子并不指异端为邪说。
孔子这里讲到“异端”,代表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
天下与自己不同的说法太多太多了,恐怕是研究不完。在孔子之后,就有所谓的九流十家、诸子百家这样的称法,但是把别人当异端似乎不是孔子的立场。
所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们把它翻译成:批判不同的说法,会带来后遗症,会有害处的。
因为你批判别人,把别人当异端,别人也同样把你当作异端来加以批判,大家就会吵成一团,批判不同的学说会带来后遗症。
孔子反对我们随便批判别人,因为他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很清楚了,彼此的理想不同,不必互相商量。天下这么大,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有什么关系呢?
两个人何必非要讲清楚不可。各种说法有时候有层次上的不同。你今天认为我说的不对,也许再过十年,你也就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就好像我们今天认为有些人说得不太对,再过几年之后呢,说不定我们也了解别人这样说有他的道理。
人生是有不同的阶段的,不要着急。“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很少和别人辩论,立场不同,大家各行其是,“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孔子的说法与立场。
孟子就不同了,孟子是在战国时代中期,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他的思想非常精彩。也因为有他,孔子到孟子才连成一个系统,成为孔孟之道,代表儒家。
但是孟子对于异端,立场就不同。
战国中期天下大乱,孟子说,天下人的说法,没有归于杨朱,就归于墨翟。
杨朱、墨翟是两个不同的学派:
杨朱这个学派只替自己着想,费一点力气替别人服务,不可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墨翟这个学派完全不同,摩顶放踵,替别人服务,完全不计代价。这两个学派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替自己考虑,一个是完全替别人考虑。
孟子认为都不太好。
孟子是一位哲学家,作为哲学家,他很习惯把一种理论设法推到它逻辑的结论。
比如,一个不喜欢帮助别人的人,让自己累一点都不愿意。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如果有机会,肯定要偷税漏税的,因为他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节省。
像这样的人,等于是不需要国家的。所以,孟子说,像杨朱这样的人,叫做无君,无君就是无视于君主的存在。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国家呢,没有国家谁来保护你呢?
另一派是墨翟,他讲兼爱,非常理想。任何人听到墨翟的学说都觉得很感动,“兼相爱,交相利”,大家友爱互助。但是“兼爱”并非同时爱很多人,而是同时并且平等地爱每一个人,这就麻烦了。
举个例子,在公交车上有一个空座位,一个信奉墨家学说的人是会让给自己的母亲坐,还是让给邻居家的大婶?
为了要兼爱,这个人大概会依据母亲与大婶年纪的大小来决定让谁坐。这样的话,母亲一定很伤心,这个孩子不是白养了吗?
把母亲与邻居大婶看成是平等的,这在人情上讲不通。儒家讲爱是有差等的。我当然先让给我的母亲,如果我的母亲觉得大婶年纪比她大,身体比她差,更需要座位,我母亲再来让她。兼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墨家的做法在孟子来说,是无视于父母亲的存在。
因此,孟子就批判得很厉害了,“杨子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读《孟子》有时会吓一跳,他动不动就把别人说成禽兽,看起来很凶,但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说,如果把这两种立场按逻辑推演到的极致,那人的世界就瓦解了,ー个是不要国家、不要国君,一个是不在乎父母的重要性,那怎了得呢?
我们讲到异端,就自然想到孔子、孟子两个人。
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性格也不同。所以他们对异端有不同的想法,孔子的性格比较温和,而他的时代是春秋时代末期,他还可以有些作为,所以他认为不要批判异端,批判异端会有后遗症,也即别人也会把我们当异端来批判。
后代确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儒家批评墨家,墨家也批评儒家,儒家批判道家,道家也批评儒家,到后来就是吵得不可开交。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这么大,大家不妨各自去发展,也许在不同的阶段会有相通的地方。由此可见,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是一种非常包容的心态。
我们不能忘记,孔子这个人基本上是能够欣赏差异的,别人和他观点不同,他认为别人有他的道理;别人和他说法相同,他也觉得很开心,因为别人了解他的立场。
我们在为人处事上也可以向孔子学到很多。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对,也许在这个角度上,今天看是对的,但是又如何知道别人一定不对呢?
西方第一部哲学作品是柏拉图的《对话录》,它是比较完整的作品。在他之前也有很多断简残编,留下来资料很少,所以,一般讲希腊哲学第一部完整的哲学作品,就是柏拉图《对话录》。说到“对话”这两个字,一定是有正方、有反方,两个人意见不同,立场不同,才能产生对话。
若别人所说我都称是,便是附和,怎么能称为对话呢?对话有正有反,然后就寻找他们的“和”,设法往上提升。
比如,我只看到这一面,你看到另外一面,那我们沟通、对话之后,就可以从你的角度再来看我的立场,如此一来,就能比较完整地照顾到每一方面。这时候就可以让自己提升了:以前只知道这一面,不知道那一面,现在知道之后,我就可以超越自己了。人能够通过不断与别人对话,进而获得提升,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好的事情。
本章的这段话,和孔子前面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骄”都相通,联系起来看,就能理解得比较完整了。将来我们会发现,孔子说到攻,都指批判。譬如说要修养德行,要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德行自然会进益;相反的,他也不见得改,若批判别人,而且别人的过错关我们什么事呢,对我们来说,自己的过错还是存在,所以不如批判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