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维

稍微有点文学底子的人都知道苏东坡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8个字是对王维诗歌成就最中肯的评价。

今日姑且吊一番书袋子,搜罗一些资料,连缀成篇,借此机会走进王维,更多的了解王维。

明朝的诗人徐增在评价唐代诗人说:“吾辈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可见,唐朝风流人物,这些大诗人,绕不开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人。

李白是天才,被称为诗仙,可望不可及,杜甫是地才,被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王维就是人才,被称为诗佛,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跟普通人更为接近,他为我们现代人也提供了一种人间值得。

王维的名字是母亲起的,名维,字摩诘,合起来是维摩诘,这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居士,意思是洁净的、没有污染的人。所以王维的命运好像就和他的名字从一开始隐隐约约就契合在了一起。

起点很高

他首先长得好,玉树临风,多才多艺,诗写得好,善于画画,精通音乐,而且王维烧得一手好菜,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他15岁到了京城,很快才华就难以掩盖,所有人都知道他。21岁就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朝廷的太乐丞(相当于文艺部长)。

前半生命途多舛

走进王维,透过他的诗歌,来看天妒英才如何上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刚刚过去,重温这首诗,恰逢其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有的中国人一旦思乡,一旦想家,可能都会用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

写下这首诗的王维当时才十几岁,少年凌云正,没多久遭遇了人生的第1次挫折,他当时在京城任文艺部长,为皇室宫廷培养乐队,培养歌唱家,才子负责音乐舞蹈,很是意气风发,只是很遗憾,他手下的一个伶人在排练一个舞蹈狮子舞是,误用了皇家专用的黄色,一下子触到了皇室的逆鳞,王维就被牵连贬到济州任司仓参军,就是管理库房。

这一转变王维有了第一个重要的改变:接受改变——从凌云壮志到平常心。

王维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心态变得心平气和了,他不再锋芒毕露,也不再到处炫耀。他开始登山涉水,寻幽探胜,去道观佛寺,去拜访高人,每次都是兴尽而归,就在这种畅游中郊游中,大自然的一部分慢慢进入到他的世界、他的心灵,他的郁结之气也慢慢地散尽。

王维的这段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遭遇到生活的重锤,可以尝试去看看山、看看水,去放空一下,也是比较舒服的喘气的方法。

几年的躺平式归隐式生活给王维不少的精神养料。

没想到命运这把手还嫌搅局不够厉害。

开元十九年,王维遭遇到了特别大的变故,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因为难产而死。他跟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中年丧妻,也没有孩子,王维一下子就跌到人生的谷底,他痛哭,形容枯槁。为了纪念他的爱情和他的妻子,此后王维一个人单身生活三十年,终身没有再娶。

家庭遭遇变故,他就开始专心地做事业。三十四岁那一年到洛阳去毛遂自荐,给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献了一首诗,我要做官。张九龄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第二年就给他任命了一个官叫右拾遗,相当于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

这期间,他一下班回到家,就游山玩水,既不不去站队,也不掺和朝廷上的是非恩怨,不结党营私,跟谁都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跟每一个人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融洽和妥帖。

这是王维做人的智慧。

王维生性重情重义,又有担当,还能扛事。与后人而言,确实是做人的楷模和榜样。

然而,能扛事的王维,很快又遭到命运给出的又一次大的考验。他的恩师、贵人张九龄被罢相,被贬到荆州去做长史,换了口蜜腹剑奸相李林甫登场。李林甫的集团正在清算张九龄站队的这些人,满朝的文武都不敢站出来替张九龄说话,王维在这个时候敢站出来,写了一首诗,《寄荆州张丞相》,声援恩师,他性格中的豪侠重义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王维就被李林甫赶到了边塞,到河西节度使的幕府里面担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相当于赶出政治势力范围之内,被远远地流放了。

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那首有名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透过这首非常豪迈的诗,我们发现王维在边塞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远离朝廷的是非,心情变得开阔,另一方面,塞外那种将军血气马蹄声和建功立业的情绪都感染了他,那长河尽头直线般的狼烟,那浩渺无边的落日都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其后四十多首边塞诗就是明证。

像他送别边塞诗《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的虚拟边塞诗《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些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几年边塞的历练对王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经历果然就是财富。

历尽千帆后的修禅

接下来年近40岁的王维从边塞又回到了长安,得到了另一份差事知南选,这是一个考察监督官员的职务,虽有实权,但是很苦,需要亲自跑到岭南即现在的广州去考察官员。

王维很会享受自己的工作机会,把它看成公费出差,从长安经过襄阳、夏口,一直到岭南,南下这一趟长差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写作素材。

给我们的启示是,若上班通勤时间长、路途远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看人间烟火,赏路边风景。

在这一路途中,王维的另外一首名诗《哭孟浩然》新鲜出炉。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经过襄阳的时候,王维想着顺便拜访故人孟浩然在这里,可是因为通讯不发达,车马也慢,到了地方才知道孟浩然已经过世了。这对王维来讲是晴天霹雳,他黯然神伤,就写了这首非常有真情《哭孟浩然》——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可是这条汉水依然每一天每一天,滔滔不尽地往东流,那请问一下襄阳的遗老,现在何方呢?江山依旧,我能跟谁再游一次蔡州呢?

这首诗一点都不华丽,却动人心魄的,情真意切。

还根据自己的回忆画了一幅孟浩然的画像,挂在刺史亭里,后来这个亭子就因此改名叫浩然亭,现在还能看得到。

40岁之后的王维,官运还算是比较平稳的,一点一点地在升高,尽管都是闲官。

44岁的时候,王维在西安终南山东北麓的地方,叫辋川,买下了老乡宋之问的一栋旧别墅,改造一下,把母亲接到这里,然后开始研习佛法,就开始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一生中最美的诗都写的是辋川。比如山中下了一场雨,他说“明月松间照,清泉时上流。”不下雨,他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无所事事的时候他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感到有点孤单的时候他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思念故人的时候,他就静静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在这里,他成为一直到现在人们都无法超越的佛系诗人,在这里,他写了很多的诗,还画画。

比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标准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下面的《鹿柴》也是如此: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诗中不只有画面,还有禅意。

将这三者完美的融为一体的还有一首代表作《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与时下的节令也特别契合——秋天的山景本来就非常地清朗,更何况是下过雨之后呢?暮色渐浓,明月相照,世界就从繁华和喧嚣中好像脱俗出来,散发着淡淡的光辉。有宁静和纯洁的一面,又不枯寂——月光在森林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泉在山石上流动,生机勃勃;还有感情,竹林中有洗纱归来的浣女的嬉笑声,少女那咯咯咯的声音一定是叮咚悦耳的;那荷塘里还有渔舟在滑行,这些都像流动的音符一样,构成了一首音乐。

人是需要诗意的栖居的。

给后人的启迪

王维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跨界青年、斜杠青年之一,一如达·芬奇,一如苏东坡。他们都是同时在若干个赛道(领域)里成为惊才艳艳的人物。他们都给后人做人做事以丰厚的启迪。

王维,就丰富了中国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可能性。

王维内心很自洽,他归隐也隐得起,又能融入世俗,他可以做到接受必须接受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放下应该放下的,这是王维的智慧。

尤其是晚年时期的王维,以一首《终南别业》让我们领略到他的达观旷达与洒脱: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为多少读书人精神后花园里最美的一处风景。

即便通透如王维,也是在人生走到了暮年,终于彻悟后,才感慨不已:也许前半段人生太顺遂了,少年成名,意气风发,以至于后面灾难一个连着一个,被牵连,被贬,深爱的妻子离世难产,没有孩子,仕途受挫,安史之乱,都飓风一样地引来,包括备受争议,他以为留得住的那些荣光 名利,其实像细沙一样,连时间都在手缝里悄悄地流逝,终于不见。然后他以为那些压在心头的痛苦、悲愤是无穷无尽的,在黑暗中啃噬自己的心灵,他竟然发现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变得宁静,变得淡然。

更何况平凡如你我的凡夫俗子呢?

所以一个人能够经历大江大海,之后归于澄澈,这才是真正的常和不变,才能够对抗到无常带给你的那些压力、郁闷和痛苦。

王维做到了,兴致来了想走就走,兴致尽了想归就归,没有固定的目的地,走到哪里就是哪里,无路可走了,就把无路可走当作难得的风光,那无处可行了,就把这无处可行当作修行的高台。

走进王维,透过他的履历,他的诗歌,在那样的历史烽烟中,多了几分对王维的理解,同时对人生之路的坎坷逼仄、跌宕起伏有了更平和的心态和全新的认知。

著名诗人和他们的经典诗歌也是常读常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识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