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北纬18°被耗尽的激情


不知在已经过去的四年中是否还有人记得这些琐事,也不知会不会有人还会在意这些过去?我所做的不过是把这些碎片进行整理,只为释放某些尘封的回忆,迫使我的朋友们拾起那些不曾沾染世俗的贝壳,不管她们是将它抛入大海永不相见,还是放入装满水的玻璃缸中任其疯长,我都不会在意,只是想以此来纪念我们早已回不去的时光。

正文

三亚,一个终年散发着死鱼烂虾味的海岛小城,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着;不过,在内地游客看来,夕阳西下再配上一排椰树,便是海角天涯。于是乎,不管是清明、五一小长假,还是国庆、春节超长假,往日略显冷清的街道突然充满了各种叽叽喳喳的岛服、草帽、拖鞋、相机。可能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如此庞大的人群,本来就不怎么便捷的交通更加拥堵了,尤其是连接河东区、河西区、大东海的公交车线路比往日更加让人焦急。往日,来自东北的售票员大姐总是扯着嗓子喊:“再往里面挤一挤,还那么宽!”现在的她们却也不敢大声嚷嚷,满车的各色头发大概也会让她们恐惧。这个时候的你想打车?别做梦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滴滴车,也没有ofo、摩拜、支付宝、青桔,只有你的双脚、两轮摩的、铛铛车(三轮摩的)。记忆中的小长假总要伴随着台风天,然后唯一可以出岛的火车就会时不时罢工;飞机嘛,出岛的机票时而很贵、时而又很便宜,进岛的就别想了,对我而言,是天价。中国的旅游胜地不就是这样嘛,一到黄金周,满满黄金粥。我的故事、我与她的故事、我与他的故事、她与她的故事、他与她的故事等等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个小城开始的。

1、 琼院大概是我见过最不靠谱的大学了

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内心是激动的,一边庆幸着可以脱离高中苦海,另一边看着“祖国最南端唯一的公立本科院校”这几个字还是略显自豪;哪不知踏进校门的瞬间才发现自己可能上了个假大学,先不说学校小的可怜,只要看看荒凉的周遭便知道自己被骗了。唉,为了不受补习生之苦只能勉强接受。

那时的琼院还不叫热海带学院,有人叫它荔枝沟大学,因为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叫荔枝沟,而且那个村唯一的大学。也有人叫穷院,因为连接荔枝沟和学校的路实在是太坑洼了,                                                                                                                                                                                                                                                                                                                                                                                                    晴天的公交车飞驰而过便是一阵剧烈的沙尘暴,雨天的公交车则能溅起千层泥浪,于是就有学生们拍了个视频,为新生们解读“黄土高坡和动感地带”的来历,不过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这个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过于缓慢,比如那个花了N多年的时间才建好的图书馆。

那时的琼院除了路途比较坎坷,便是气人的交通工具和商业了。谁敢相信一趟公交车连接两所学校(我们隔壁是个中专,每逢佳节来临,对面的男生女生便会同我们相邻混合宿舍的学生吵架,严重的时候还会互相扔瓶子)到市区?谁又敢相信一个大学只有一个食堂(入学两年后建起了第二食堂,因为留学生增多)?谁又会相信一个大学周围没有任何商业(唯一的商业街是我们快大四的时候建起来,之前大概是顾虑隔壁村解放军叔叔的感受),除了女生宿舍楼下的黑心商店(这家店常卖未来面包,你敢吃么?)和黑心发廊(剪个刘海25块,四年的刘海都交给了我六弟),以及各种“网购”--铁丝网外的动感骚粉骚饭、个头超大的海南肉粽、两口子煎饼果子、东北冷面、海南味道的粥、装在不锈钢桶里的椰奶清补凉……

学校虽然不靠谱,但它也在变化,不过是慢些,如同岛上的生活节奏一般。

2、 是过客还是挚友

匆匆一生,过客无数;总有一群特别的人会选择留下,然而或成为回忆,或断断续续浮现于脑海。

出省后才知道祖国之辽阔,明明同样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却总能冒出几句你可能根本听不懂的鸟语,虽然人家确实在说中国话,这时候只有自带地方味儿的普通话才能作为官方语言。

(一)短暂的网友聚会

我的朋友圈在扩大。那时的移动网络刚刚步入3G时代,腾讯QQ依旧是年轻人社交的主流媒体,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爱热闹的年轻人们便组成QQ群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由此便有了后来的网友聚会。

每当夜幕降临,网友聚会就开始了,来的人都是校友群认识的学长、学姐、同学,像莞尔、益达、岛草、CK、六子、朝芳……因为熟悉了大家的网名,以致很多人在毕业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到底叫啥。因为周边商业条件有限,所以我们的聚会大多局限于第一食堂、黑心商店(其实人家叫“爱心商店”,一同带来“爱心发廊”)门口的草坪,有时也是商品街的川味馆,具体的活动细节印象不是很深了,只记得一个“uno”的桌游和六子告诫我“女孩子应该走在马路里面”。这大概是我走过的19年中,第一次有人觉得我确实是个女生。

军训过后,网友们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或许是连日的阴雨,使得晾在阳台的衣服发霉又带着阵阵“芬芳”,还没来得及去市区添置新衣的新生不好意思相见;抑或是学长学姐们忙于社团招新、实习、论文,无暇顾及我们。再后来,我们的见面仅限于偶遇微笑点头。

(二)我的这群塑料花姐妹们

我的朋友圈在缩小。回归宿舍的我,迅速与大家更加熟络起来。睡在我上床的老二,山西人,爱吃醋,醋拌炒饭便是她教我的,那时的她总是很忙碌,忙于她家乡的事业和专业课,印象中她有很多鞋子、衣服和吃的,时不时可以蹭吃;睡在老二隔壁的大姐,人很好,那会似乎忙于入党,给我们煮过一次内蒙古奶茶,甜甜的;下床的小五很瘦很瘦,但是早餐却要吃掉三块食堂自制蛋糕和一杯豆浆,我却只能吃一块,想想那个时候的我大概是人生中胃口最小的时候了吧;小五对面是衣柜,衣柜上面睡着六弟弟,94年的安徽娃娃,讲话像是唱歌,坚称自己是“夹缝中生存的人”,一首天涯歌女和红薯干彻底征服了我的内心;旁边的四四也是山西人,那时的印象是一家子送她来的,很隆重,后来的很多时候我们一起走过了三亚的很多巷子,也陪我去清吧喝酒,当然是我喝她看着,她说蛮喜欢和我一起去市区,因为我们都很能走路。

那会的3A102貌似除了做作业的时候偶尔出现矛盾,其他的也没什么。

大家只在3A102住了一年便搬走了,因为我们是龙头学院便能在大二之后享受四人间,不过我们却在这时犯了难--选室友,四四、小六和我肯定要在一起,老二是万万不可能和我们的,因为她有敏姐;本以为小五可能会跟我们走,没想到大姐快人一步带走了她。正当我们为三缺一犯愁时,六弟弟灵光一闪想起了那个因为来太晚只能只能和酒管拼宿舍的花花。那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在人人网问她:你可以和我们一起住吗?没想到这伊秒回:可以啊。然后便有了后来的4B916--纯南方人宿舍,因为四四也算半个南方人了,作为北方人她坚持说自己就爱吃大米。嗯,你没有听错,在四四的家乡大米被当作一道菜,她却固执地觉得米饭就应该是主食。新来的花花确实很花,花花绿绿的衣服要么被堆在柜子里,要么就是直接挂起来,作为强迫症的我不能忍受,只能帮她收拾,后来的大家好像都喜欢让我帮她们收拾,再后来每次寒暑假回家前都是我帮大家收拾箱子,我对此乐此不疲。花花的朋友很多,就像路边的花一样,总有一群蜜蜂围着她转悠,这不搬宿舍那天还有个男孩子专门帮她搬东西,而且那天的她也是花裤子,那天她没有暖水瓶,六弟弟就顺手把之前学姐留下的瓶子分配给她,因为暖水瓶上写着“肖丽花”,刚好和花花同姓,我们对她的昵称也便成了花花。

虽然后来的四个女人有时候真的是很麻烦,不过她们却成为我回到西南边陲后最为挂念的人,也替代了之前出现的所谓挚友。

(三)除了我塑料花室友,这些人应该算是我的挚友

爆照头是个爱笑的姑娘,云南人。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来宿舍找我,跟我们讲起的趣事。她准备做个当下流行的波浪卷,结果烫头师傅没能理解她的意思,给她烫了一个巨丑无比的爆炸头,所以我的室友们便给她取了这个昵称,当然只是背地里这样叫她。尽管家庭条件不错,但她确实我在这四年里见过活得最努力的人。空闲的时候就去做兼职,赚了钱就带着我去吃火锅、逛街,和我分享她的致富秘籍。当然她也很喜欢走路,我们就这样找到了共同语言。

圆脸美女很精致,云南人。同爆炸头一样,出门之前要化个精致的妆容。可就算是再爱美的女孩,遇上爱吃的东西也是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我们一起度过了两个中秋节,分别是茶餐厅和必胜客,重点是她可以拍美美的照片;我和四四也拍照,却是拍食物,然后大口吃掉。快到大四的时候,圆脸美女跟我说她觉得德克士的手枪鸡排是四家快餐巨头的菜单中最棒的,不管是分量还是价格,然后我们就去吃了,那天没有拍照,只是享受食物带来的快感。现在的她新闻系的研究生,依然美丽、可爱,我认为。

我个人固执地认为史努比先生算是我在三亚最好的男性挚友,杭州人,我的室友们更愿意叫他西湖先生或奥利奥。为何叫西湖先生?只是家乡标签。为何又是奥利奥?因为奥利奥的广告语啊,留给你们瞎想一顿吧。

3、 食物既是果腹之物,也会是联络感情的媒介

  (一)美食是交友第一步

记忆中的高三没有知了,也没有朗朗书声,只记得高考前夕教室的投影仪正在放映《唐山大地震》,很多人都哭了;除了我和我同桌,吃着西瓜、谈论着几个略显不合理的细节。后来高考分数出了、分数线也出了,怀揣着补习心的同桌终于被杭州的学校补录走了,因为学车被晒得黑黝黝的我与父母拉着一个箱子、抬着一个纸箱走进了这个黏糊糊的小城--三亚。

临行的前一天,我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因为身为家乡宝的云南人有个共性--远行之前一定要带上家乡的味道,不然老觉得自己会吃不饱。有包装的土特产是必不可少,那会好像还不怎么流行淘宝,所以本地包装食品还是得到当地买。猫哆哩要买,因为我在校友群中反反复复提过它的口感;麻辣龙爪菜也要,它属于野菜,其他地方也不一定有。接下来便是重头戏--干巴和火腿了,作为我们家招待宾客的硬菜肯定是要的,问题是怎么烹制才能保持最好的口感?这当然难不倒我母亲,毕竟她老人家曾经是羊肉馆站灶的老板娘。火腿以清水煮熟,放凉后切片、装袋,可冷吃也可加热再吃;牛干巴则加干辣椒和花椒用香油煎炸,沥干油分后,放入盛满熟香油的塑料瓶中,再裹以层层塑料袋。最后,为了防止熟食的油渍弄脏衣物,便将这些云南味道塞进纸箱,用宽胶带封口,生怕飞机的颠簸破坏破坏这些美味。正是这个纸箱让我和我的朋友们建立了深深的友谊,往后的三年中,这都成了一种惯例,再后来会加入香肠、萝卜丝、油泡鸡枞、野生菌、火腿月饼、鲜花饼等等,唯一不变的是我的朋友们都爱它们。当然也有来自异地的美食,比如山西的醋、卤牛肉、苏子饼,安徽的腊肠、红薯干,如皋的油渣、董糖,山东的卤肉,内蒙的奶茶等等。

一个人的带来的家乡味道可能只是分享,干巴、火腿、卤肉在带来的当天就会被塞入腹中,不用搭配米饭,就当零食在谈笑之间吃掉;油泡鸡枞和野生菌可以搭配米饭,也可以当做挂面的配菜;苏子饼、火腿月饼、鲜花饼则是中秋礼物,不过四四认为火腿月饼就是平常日的点心;红薯干、油渣、董糖有时是饭后甜品,有时也是闲嘴零食;至于山西醋到了吃炒饭、炒面、炒粉的时候就变成了主角,有了它,油腻的吃食也清爽了许多,我至今爱这种吃法。

当两个人、多个人都带了家乡味道的时候可能就是融合,有次我和六弟弟同时带了家乡的腊肠、腊肉,光看外表可能看不出谁是谁的,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和米饭结合成砂锅饭的时候就发现了彼此的不同,我的腊肠有麻味、六弟弟的腊肠是咸味,而广式腊肠则是咸甜,结果六弟弟就非说我们家的腊味更好吃,非得吃我的,吃就吃嘛,食物本来就是拿来分享的。那时的滇式/徽式砂锅饭配上蒸萝卜丝,美哉美哉!

由此,突然想起一件事:某次给朋友们带母亲腌的鸡蛋、鸭蛋,因为是早班的飞机,特意早起十分钟,蒸好放入纸盒,随身携带,结果还是因为飞机过于颠簸,鸡蛋、鸭蛋全碎了。回到了宿舍给朋友们分享为数不多的好蛋,正准备去丢弃“坏蛋”的时候,四四说你好浪费哦,还可以吃。那一刻,我觉得四四大概是这世上最爱惜食物的好姑娘了。

(2) 走进食堂后,你会发现这里的料理不总会是暗黑

    说到食堂,真的不能不说吐槽我们学校真的很糟糕,你听过哪个正经大学只有两个食堂吗?至少琼院是这样的。第一食堂有四个楼层,各有千秋;第二食堂没啥特色,也因路途遥远再加上要重新充卡而不愿关顾,就不提了。

目前就主要说说第一食堂,一楼早晨会卖脚踩面包(据勤工俭学的人说食堂师傅用脚揉面)、清汪汪豆浆、像石头一样硬的馒头;正餐的菜品略差,基本不光顾;不过卖粉的窗口还行,大婶做的海南粉和猪杂粉深得四四喜爱。后来新加入了一个卖湖南炒菜的窗口,终于为一楼增加了人气,我那会儿喜欢他们家的鱼香肉丝。再后来鸭血粉丝也来了,我和四四每隔几天就要去吃一次,爽滑的红薯粉用滚水烫过之后更显精道,依次放入鸭血、鸭肠、芹菜末、香菜末、香葱(我不爱吃葱,因为吃完嘴巴有味道,哈哈哈),再舀上一大勺精制鸭汤,瞬间香气逼人,赶紧找个地方坐下、拌匀,先吃块鸭血,再吸口粉,伴随着热气再吃点鸭肠,这样一来一回迅速就聚集了热气,再喝一口汤,啊,这样的人生貌似也不错。

二楼的菜品略好,价格也上涨了一丢丢,不过味道貌似和一楼的味道差不多。粉汤和伊面的窗口总是忙碌,四块一碗只有零星的肉沫,做法也很简单:清汤、猪油、肉沫、伊面/窄粉,加蛋一块钱,端上桌后可选择加镇江醋、黄灯笼酱(海南特有的辣椒品种,特别辣)、油辣子,身为一个云南人表示不加任何辅料,自那之后的很多年我都不怎么吃辣椒。某天二楼又新加了一个手工面窗口,吸引我们原因在于量多,就连大胃王六弟弟都能因为上午9点吃了之后再也吃不下午饭,真是个省钱又抗饿的好办法。

三楼的菜品更胜一筹,选择面也更广。首先来说常规炒菜窗口,菜品四年未变,印象最深刻便是茄子炒洋葱和番茄、甜香肠炒豆角、番茄炒蛋,不过我最爱的是隔壁的秋刀鱼盖饭(煎秋刀鱼、白水煮土豆、炒莲白/上海青),这个套餐我起码吃了两年。然后便是各种面、粉和粥,刚进门的兰州拉面除了肉少,味道还行;新开的桂林米粉味道也蛮正;还有各种广式粥,提前熬好的白粥加入皮蛋、鸡肉、猪肉、鱼片,便能温暖冬日下晚课(科普一下:海南的冬天晚上也只有12度左右)的学生的胃。最后不得不提特色饮品--椰奶清补凉,那时的甜品不如现在那么丰富,加了椰汁的水果捞便成了海南特色饮品,从四块到六块,伴随我们走过总是烈日炎炎的四年。

四楼是餐厅,主营带着全国标签的海南口味,比如海南味道的京酱肉丝什么的,大概就是这样,适合情侣约会、老乡聚会。

正是这样糟糕的饮食环境造就了一个神奇的定理:我只要回到三亚,体重就会维持在50公斤左右;虽然回家会长胖3-6公斤,不过只需要一个月就会神奇地恢复。

(3) 偶尔把向食堂外挪动脚步也能发现神奇美食

    我爸总爱说一句话:“馋学生,懒学生,穷学生。”话糙理真呐,学校周边如果没有各种小馆子或者小吃摊,那这个学校的招生力量一定不足。

说到小吃,不得不提琼院的别称--“见桥大学”,两条高架桥将生活区与教学区隔开,形成了两段不长不短的隧道,下雨天就淹水。早课太早、晚课太晚,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如果连第一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那更高层次的需求肯定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中国人民勤劳致富的本能就被激发出来了。学校位于高速路旁又没有围墙,象征性的铁丝网肯定是要拉起来的,这样附近的小贩就发现了商机--可以隔着铁丝网给学生卖小吃啊!先是夫妻俩煎饼果子,舀一勺事先准备好的面糊浇到滚烫的铁板上,打个鸡蛋并迅速用勺子摊开,当鸡蛋开始咕噜咕噜冒泡的时候再放上脆饼、生菜和榨菜沫,接着将其卷起,便是一顿美味解饿的早餐/午餐/晚餐。再往前走还有加整个咸蛋黄的超级大肉粽、不知道被煮了多少次的玉米和红薯、可买整个也可分一半的四季菠萝和木瓜。听,前方传来一阵海普--“美铝、帅锅,骚粉、骚面要不要啊”,“老板,来个炒粉”,接下来是这样的,“砰”的一声是打燃煤气灶,一勺香油入锅,待油温升到足够高,下肉沫、鸡蛋、白菜、豆芽炒熟,然后把泡在桶里的粉扔下去,加酱油和盐,再动感地颠几下锅,最后装入可降解(至少饭盒上是这样写的,我没瞎编乱造)的白色塑料饭盒再配上传说中干净的一次性筷子便是一顿热气腾腾的午餐/晚餐/夜宵,只要稍微用勺子铲除上一锅的锅巴便可进行下一锅的炒制,真是简单而美味。后来学校规范了小贩和学生的“网购”行为,统一调整至学校后门,品种也愈发丰富了。推着三轮车叫卖的卤味--鸭脖、鸭架、鸭脚、油豆腐、莲藕,这是四四和六弟弟的爱,我记得花花好像更爱黑心超市的鸭架,某个月她连着吃了好几个中午;放在保温桶里的乌鸡粥、皮蛋瘦肉粥等等其他我可能都叫不上来名字的粥,乌鸡粥配上卤蛋或是油豆腐,那是四四最爱的考研晚餐加宵夜;凉皮配肉夹馍、海南粉、陵水酸粉、酸辣粉、货比三家的炒粉、贵到咬手的水果摊(偶尔也会淘到奇异水果,比如仙人掌果、红绿色的小芒果)、良心椰子汁(我和四四亲眼见到老板把椰子砍开,把椰子肉扒出来榨成汁,然后给你加点冰块)……最值得称道还是学生自主创业的东北烤冷面,巴掌大的面饼抹点酱、打个鸡蛋,再给你切一切,就是五块钱,吃的人还得排队,后来也问过一些东北人,他们说似乎就没听过烤冷面。

除了小吃,还有集中在学校正门的八大菜系混搭小饭馆。后来虽然建设了美食街,品种也更加多元,不过我始终觉得正门小饭馆的味道才正。那会我们多聚集于老山西,量足味美价格公道,点上几个菜,像是锅包肉(四四推荐的,貌似是猪肉外面裹了甜面糊,然后油炸)、糖醋鱼(用油煎炸过的鱼淋上番茄酱,六弟弟很爱,她好像更爱食堂四楼的)、手撕包菜(普通的干辣椒炒包菜,无非就是浇了酱油,六弟弟每次必点菜)、水煮肉片(刚上桌的时候看起来很多,满满的肉,吃着吃着才发现下面全是豆芽,连青笋尖都少见)这些家常菜,要么来两瓶啤酒,要么就是去隔壁买上俩椰子,瞬间爽到爆炸。

(4) 习惯了海南味道也会产生家乡的错觉(注:本段谈论的三亚吃食,仅是更为平民的食材,其他的请绕行,谢谢)

离家远唯一的好处就是不管你从哪里来,只要我们聊得来,就是一家人,至少我是这样固执的认为。同理,在三亚待久了之后,我也开始莫名爱上了这个城市的味道。

四四可以说是我的路友,因为我们俩都爱走路,也很能走路,当然也因为我们俩是宿舍的单身汪。不管是太阳当空照还是阴雨绵绵,只要想吃想买就能走遍三亚的大街小巷。先是金鸡岭的东北麻辣烫,没啥特色,可能是因为三路车经过,也去吃了几次,后来貌似还发现那片的水果还是很便宜。历经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市中心,这块吃的相对就多些,不过深得我们爱吃的也就哪几样,藏在巷子里的海南粉、腌粉、肠粉、过手米线、缅甸奶茶、罐罐菜、桂林米粉、wo a jian,位于特定地点的满记甜品、阿椰伯清补凉……还有每次吃都会便秘的螺蛳粉,类似圆头的米粉浸泡在油汪汪的红汤里,配以腐竹、酸豆角、花生、青笋尖,然而却没有螺蛳,不过并不能妨碍我们嗦粉,又辣又烫的粉入口后伴随着两个拟声词重复出现--呼、哈、呼、哈,吃时一时爽,吃后哭三天。四四很爱麦当劳的薯条,她一直坚信麦叔的薯条胜过肯爷的,这也是她高中保持到现在的习惯。

除了这些小吃,便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馆、火锅店、东北菜、沙县小吃,以及看起来很像是外来客的海南饭馆。川味、东北味和沙县小吃还是自带家乡的味道,不过是换了些时令蔬菜,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小岛貌似没什么时蔬,要么就是空心菜、豆芽、洋葱,这种本地就可以产出的;要么就是包菜和土豆,因为储藏方便,上海青、娃娃菜这些貌似没怎么见过,当然价格也非常“美丽”,我们很少吃。海南饭馆貌似就吃过一两次,只记得当时吃了个类似黄焖牛肉的,做法和内地差不多,只是味道稍有改变。

其实当你开始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那里的一切,甚至是爱上。尽管你可能会对它满口怨言,嫌弃它的种种,不过在你的心中它已经成为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生而为人,总不能免去这尘世中的是与非

(一)在臭味与霉味交杂的军训中,你是否看到了那微弱的阳光?

1.我从未感受过如此绝望的夏季

初到三亚,最先感受到的是热辣似火的太阳,毫不夸张地说可以从早上8点持续到下午6:00,除了一天洗三次冷水澡外,也没有其他不便,我想如果这个阳光拿来晒腊肉的话,应该也是极好的,还可以增加产量。对,你没有听错,是冷水澡,除非你去女生宿舍私有的公共澡堂,然而我是个极度注意个人私密性的人,所以我只能洗!冷!水!脱光衣服之后先大吼三声,然后以肉眼可见的最快速度完成全套动作,再度穿上衣服的时候感觉我可能已经到达了人生巅峰。

当我以为三亚总是阳光明媚的时候,台风来了,随之而来的是狂风骤雨,再然后就是连绵的阴雨。台风到来的那天,军训也停了,大家做了个决定--感受台风。第一天,大姐、小五和六弟冒险去了趟市区,抢回了牛奶,回到宿舍时牛奶箱已经破了口,据说台风可怕到可以把人吹走。第二天仍在继续,无事可做的我们决定去上网--那时的智能手机刚开始流行,QQ也还是主流社交软件,穿过桥洞的时候,水已漫到膝盖,衣服也被雨水打湿,但依然没有阻止大家上网的热情。就在那天发生了一件灵异事件:去的时候我们在四栋教学楼坐电梯抵达了机房,却在回去的时候没有找到电梯,往后的四年中我们确实没有见过那个电梯,也从学长学姐口中得到证实。往后的三年中,除了六弟,没人再想去感受台风,却有一件暖心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在某个依旧是停课、杂物漫天的台风日,四四居然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从食堂捎回来一碗鸭血粉丝,解开掺杂着雨水和汤汁的袋子,取出餐盒,再揭盖的一瞬间,它仿佛有了中华小当家所烹制的美食的魔力,滚烫的汤汁从喉咙经过食道直冲胃部,冰冷的身体迅速升温,趁着热乎劲儿赶紧把鸭肠、鸭胗、油豆腐送入口中,肉欲得以满足后再来一筷爽滑的红薯粉,不断重复以上动作,直到汤汁见底,摸摸圆滚滚的肚子,除了爆衣,其他食客应有的五感我都到达,这时只想盖上被子,与周公相见于梦中。当然我和四四也因为台风天在九楼开门与关门,导致门的某个零件卡住且只能等台风减弱后再强行打开。

台风走后,更多的是连绵的阴雨。处于一楼的我们毫无优势,没有阳光,晾晒的衣服只能长霉变臭,然后扔掉。军训的时候只能穿迷彩服,可学校只发了一件外衣、一件短袖、两条裤子和一双解放鞋,没有阳光又不能穿自己的衣服,怎么办呢?嘿嘿,那就恶心自己,薰臭别人--大家约定两条迷彩裤分别穿8天、7天,外套、鞋子和帽子必须穿满15天,然后在军训结束后集体扔掉。后来在我向母亲汇报这个我自认为很好笑的事情的时候,她严厉批评了我,认为我们这样过于浪费,应该向报纸上说某个海大的年轻人一样,回收、洗净这些迷彩服,然后卖给需要的人。这事似乎启发了我的某些脑细胞,我也做了个相似的事情,具体的后面再谈。

2.或许他就是我的太阳,始终散发着微弱却又不能忽略的阳光

军训的某一天报数,站在倒数第三排的我突然听到后方传来“缺六”,不知为何我就这样记住了这个声音,仿佛这音色是我所听到过最为特殊的,循着这条线索,我很快便寻到了这声音的主人--史努比先生。为何这样称呼?一是我个人固执地觉得他的侧脸很像史努比;二是他QQ头像照片中的“Messiah”就像躺在地上的史努比,不过也是因为认识他,我也才知道救世主这词。第一次见面是在第一食堂门口,我仍然记得那天是2011年8月27日下午6点左右,还是泡面头的他身穿白色的背心、牛仔短裤和人字拖,伴随着夕阳的余晖略显慵懒,如同他的性格一般。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在QQ上聊到深夜,却不知疲倦;早已记不清聊得是的什么,只记得大家都是白羊座,生日只相差5天,还有那句“不开心的时候就蹲下来抱抱自己。”多年之后,我依然觉得他的方法很有用。这大概只能也算是一种惺惺相惜?

记得某次打赌,赌约是我到底敢不敢闯进男生宿舍,他非常坚定地认为我不敢。翌日,我真的坐在他的床边,听着他的规律呼吸,想象着他被吓到的狼狈样。不过当他真的醒来的时候,场面着实有些尴尬,满脸惊讶的他下意识先用被子捂住胸,让我转身留足时间给他穿衣服。而后,我们一起坐在床沿聊天,他为我展示了床头的《圣经》和花露水,我也给他讲了半个多小时的云南旅游,并邀约他来。后来他真的来了云南,而那天我却没有去见他。不记得是我内心作祟还是我用以推诿的理由过于充分?唉,总之还是有点小遗憾。

再往后,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少。他忙于打工挣钱出去玩,很少出现在课堂;我则更愿意老老实实上课。终于在大四的时候,他突然对学业产生了兴趣,几乎天天坚持来上课,当我觉得他可能要脱胎换骨的时候,他说只是不想再挂科了。那会我们相约坐在后排,聊动漫、聊生活,当花花在某些点绕不过弯的时候,我们就无情嘲笑她。也是在那时他告诉我,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叫“节能主义”,即少做无谓的挣扎,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关系,做最真实的自我。

最后一次见面是毕业酒会,那天的饭菜很难吃,我没吃饱;虽说酒店环境很好,却总让我觉得这份策划与环境格格不入,糟糕透顶;饭后游戏--撕名牌,我跟大家不是很熟,自动放弃,庆幸的是四四、六弟弟和花花依旧陪着我,结果大家一起错过了最后的集体照。酒店梦工厂的老物件吸引了我们,也在六弟弟的帮助下我和楼同学在除毕业照外有了第二次单独合影,如今它已深埋于网盘。

如今已过去了四年多,各自回乡的大家不再产生任何交集,偶尔在朋友圈看到的相片也显生分,刚写下的留言又迅速删掉,只有点赞才不会觉得尴尬吧。少年开始发福,大家各怀心事。

(二)不同环境造就的差异是从根源开始的

潮湿的气候极易招惹各种生物,不过我想表达的是这里的许多生物真的是巨大无比,比起内地的动物。雨后于门口徘徊的飞蚂蚁,或是突然闯入宿舍的癞蛤蟆,还有不知何时会从床底冒出的巨型蟑螂,更有在走廊肆意闯荡的巨型老鼠,那会我可是宿舍的猛士,北方的姑娘们都怕这些小虫,我得负责给大家解决它们。据四四的描述在她的记忆中除了七星瓢虫,其他虫子基本不常见或没见过,可能是因为干燥。不过自搬到九楼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些虫子,或许是它们懒得爬楼梯却又够不着楼层按钮?

(以下文字不涉及地域歧视,不喜勿喷,谢谢。)

印象中的本地餐厅从中午开始总是坐满了人,大家围桌喝茶打牌,倒也乐得逍遥,我想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基本没有工厂,很多人无工可做;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只能种植受季节管控的热带经济作物、稻米,造成农忙的日子很少。但是这样懒散的生活习惯终究是不行的,尤其是对于孩子。

住在一楼的时候发生过多起偷盗事件,比如晾在阳台的鞋子会在翌日不翼而飞,起初我们以为是同校学生所为,后来发生的一起事件才让我们相信可能有外人介入。那些天,隔壁宿舍陆续丢失了钱和手机,当然也包括我们宿舍,迫使我们加强了警惕心。某天,正准备打开阳台那扇门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怪声--窸窸窣窣,小心翼翼扭开门阀,发现一个正在翻越阳台护栏的约摸七八岁的小孩。当六双眼睛与他对视的时候,这孩子脸上没有慌乱,若无其事地想要溜走,很明显他不是初犯了。我们叫住了他:“小朋友,你别害怕,姐姐给你好吃的。”果然,孩子还是孩子,听到有吃的,他选择跟着我们进来拿吃的,这时我们兵分两路,一拨人继续安抚他,另一拨人叫来了教导主任。这个中年男人黑着脸叫走了那孩子,默默跟在教导主任后面,一直走到了更为宽阔的草坪旁。他先是重重给了这孩子一耳光,瘦弱的他来不及躲闪,直接倒在了地上,却没有哭,嘴角边仍残留着食物的残渣。擦拭过嘴角后又站起来,他呵斥他:“你还偷吗?”他突然直起了腰杆,大声说:“偷,我长大了也偷,就偷你们学校。”紧接着,他就被教导主任和保卫科长带走了,再也没有他的消息。虽然学校在后来给了我们一番不痛不痒的安慰,但那件事成了我心里久久不能愈合的伤口,我难过的不是孩子被打,而是那孩子的反应,不知他的家长和老师会如何对待他,也是打一顿了事?还是回耐心教育他。再那之后,我又看到过许多八九岁左右的小孩骑着电动车飞快地在我们的校园里穿行,或许是想炫耀他们的车技了得,因为我不止见过一次三四个小孩同乘一辆车,还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是他们回家的一条捷径。

(3) 记忆中的青春总有校园爱情

1.你是我见过最笨的土豆

小六弟弟应该是宿舍最强交际花,不仅能快速记住别人的名字,还能无穷扩大交友范围。为啥和其他专业混住的花花会在大一中旬就能给她送来荔枝沟的沙县馄饨做宵夜就是最好证明啊,老实说,那会我除了知道花花喜欢粉红色包包和运动神经很发达之外,我连她叫啥都不知道呢,当然也包括四四。

小六弟弟英语超棒,除了四六级裸过之外,还念了英翻研究生,这样的人不去当老师简直浪费啊!于是乎,我们的小六弟弟通过各种巴拉巴拉成为了一名英语家教,她和翠花的故事也就这样展开了。某天晚上她很生气,用比平常快一倍的语速告诉我们:“海南小孩笨得像土豆一样!”我和四四直接一脸懵逼:“啥!为啥是土豆!”她的语速更快了:“你们见过土豆会说话吗!”哈?我们至今也没懂土豆用在这里是啥意思?只记得她每次回来都是一肚子火,胃口也比往常更好,嗯,就是这样。没过多久就是中秋,她给我们带回了月饼,说是学生送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尝尝味道再说:这月饼的个头很大,蛋黄也饱满,嗝--确实是个好月饼,那送月饼的学生也是好学生。再往后她老是会给我们带东西回来吃,当然也都是学生送的,这时我们起了疑心--莫不是这个学生别有用心?不过我们也不敢多想,有的吃就不错了,干嘛在意这些细节。

直到某一天,她神神秘秘地跟我说:“葛格(哥哥),我男朋友约你喝酒。”谁年轻的时候不爱疯狂,走起,除了抽烟烫头。寻宓,地处三亚湾的小清吧之一,人不多,二楼的露台可以坐看夕阳西下,也可静心听海的心生,很棒。翠花,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略微发福。“你好,我是章敏的男朋友,我叫XX(我只记得他叫翠花),冰锐怎么样?”“嗯,好啊。”然后就是一顿闲聊尬酒。后来,翠花请我们全体在校门口吃了老山西,只记得有六弟弟爱的糖醋鱼和手撕包菜,算是正式为我们介绍了他的身份。

翠花在六弟弟的帮助下考上了离我们不算太远的三亚学院,两人约会的时间也更多了。少女在那段时间里享受着爱情,一遍遍上演着偶像剧中的爱恨情仇,但这爱情来得也快去得也快,我也不记得他们什么时候分手,只记得翠花给我打电话说他很难过,并不想分手。

“说散你想很久了吧,我不想拆穿你,当作是你开的玩笑,想通却又再考倒我,说散你想很久了吧,败给你的黑色幽默。”唱完这句的小六弟弟哭得撕心裂肺。

现在小六弟弟有了小王,白白净净,文质彬彬,除了异地之外,我觉得非常完美。

2.飞得再高的风筝终于还是会被绞盘所束缚,但是请拿好您的线盘,别让您的风筝线绊住别人的线,阻碍她飞得更高、更远

再爱玩的花花也会对于感情认真起来的时候,至少我认为是。遇见小学弟的时候,花花大二,他大一,我们对他的认知仅有胖、矮、不丑、同乡。

当好奇心到达顶峰的时候,剩下的只有真相大白。终于在某个依旧炎热的夏天,我“不小心”撞见了小学弟,宽大的黄色球衣却遮不住明显的油肚,一条松垮的运动裤越发显得腿短,配上时下流行的洞洞鞋,屌丝气息全开,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啊啊啊啊啊啊……”(此处省略一万字)然后整个4B916就都知道了,一阵唏嘘。又过了几天,小学弟提出来请我们吃饭,还是老山西,吃的什么菜早已记不清,但是那天的小学弟算是盛装出席,呃,这次看还行,只记得花花告诉我自从那天被我遇见后,小学弟再也没那样穿过。

花花和小学弟的爱情我们没有过多的参与,也不便评论,只记得这是自我认识花花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恋情--整整三年。当我们以为这个小朋友会与她相伴终生的时候,他们却分手了,我觉得是他欺骗了她。她背着我们养了他一个多学期,舍不得买漂亮衣服,大部分时间窝在宿舍里熬粥、煮面,然而他再也找不回光鲜的外表,或者说更坏了。这样的男人不分手,是要留着过年么?

现在的花花工作不错,老公也还行,我只是庆幸她离开了他,不然我不敢相信那样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被折断后,日渐枯萎,成为尘埃。

3.于你,我用尽了全部气力,却依旧感受不到你的存在

每个寒暑假,爆炸头同学都一如往常回到故乡,然后和她喜欢的男孩腻在一起。因为常年异地,所以她格外珍惜能与他相处的日子,当然兼职也还是要做,只要是为了心爱的男孩。那天是男朋友的生日,她为男朋友准备了生日礼物,两人也开心地吃了火锅,这顿火锅的配菜都是男朋友最爱的菜。本来一切都应该按幸福的剧情发展,但是却发生了一件小事。他们要坐的那趟公交车很挤也很急,正当她想着慢慢走的时候,男朋友却抛下她追上了即将开走的公交车,只留下一句“我不想错过这趟车”,而她低头看看自己脚下10厘米的高跟鞋,任由他的背影消失不见。不知道这个男人为何会对这趟车情有独钟,或许这趟车里载满了他的人生希望吧。呵,我不知道这个男人的魔力在哪儿?我也不知道他们之间还发生过什么?我只是觉得这个男人糟糕透了,然而她却爱了他很多年。在这些年里,她陪他回过一次老家,他母亲只对她说了一句:“这个女孩长得好难看。”他全程保持沉默,回昆后便提出分手。她没有哭,先是历经各种变态的方法成功减肥,然后做了双眼皮、眉毛和头发,也精进了化妆技术。

再后来她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追她的人很多,他们之中也不乏自身和家庭条件很好的,却不敢轻易恋爱,更不敢说结婚。最近关于她的消息只有这个男人又莫名跟她和好,却无关于婚期的讯息,可能是她觉得自己需要冷静,也有可能是这个男人自始至终也没有给她关于结婚的承诺,像是那时我询问热恋中的她何时结婚,她却只是说:“我们只打算领证,酒席就算了,现在的我们还需要为未来攒钱。”

我不知道她说的未来是什么,我也不懂她为何对这个男人如此执着,我只看到一个卑微的女人,一个在这段感情中永远处于下风的可怜女人。

毕业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曾经熟悉的小城,也不想去了解它是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偶尔会因为想念而燃起回去的决心,但终于还是被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所破灭。这感觉就像已经确定结束关系的男女,不愿想起热烈中彼此的好与坏,更不愿他人提起往事;若是同时出现于某一场景,却觉得对方过于生分,或是只剩尴尬,终于还是忘记了最初的感觉,随之被取代的是世俗带给彼此的种种。

人啊,终于还是要长大,然后老去。这期间的身体发育就像抛物线一样,先是迅速到达顶峰,再慢慢平缓直至死去;原本洁净的心灵却被世俗染上一抹黑云,阴天的日子越多,这团黑云就越是猖狂,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你的心灵就变成了已经干透的丝瓜瓤--再多的水分也只能让它变软,却再也不是年轻的模样。

我的朋友们终于还是有了前进的方向,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只能在某个站点迎来短暂的相遇,或许会因为留恋而多看彼此两眼,也可能只是呼啸而过,然后开往心之所向,留下的只是被夕阳拉长的背影。再见,我亲爱的姑娘。好运,我的朋友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在北纬18°被耗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