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闲”情

                                温淑

    《记承天寺夜游》现被选入了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每次教读感受都不一样,在我心中它就是一篇奇文。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我们仍然看到的是乐观、豁达的苏轼,并以“闲人”自居。文章只有68个字,应该是苏轼的一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即夜间赏月。

      文章紧扣“闲”字组织,“闲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抒“闲”情。“入夜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是“闲”,“与怀民于庭院中散步”是“闲”,“欣赏月下美景”更是“闲”。一个“闲”字贯穿全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间的感情却是复杂而微妙的,有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还有人生的感慨。好在苏轼最令人惊叹的是遇到挫折,总能从消沉中走出,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后人也因此对苏轼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因此激励着后来人在遇到困难时总能跟着他学会沉静、豁达。

        我惊奇于苏轼的审美情趣之高。尽管被贬,他依然用心去爱自然,月光皎洁的洒在大地上,他便欣然起行,为月光去找好朋友,好朋友居然也因月光而无眠,于是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对月光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光的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是佛家思想在自然界的投影、折射。

        “积水空明”分明就是一池春水的幽深静谧;“藻、荇交横”又恰恰是水草摇曳,光影婆娑,这静中有动,动中愈静,画面就在眼前。

          “积水空明”是用暗喻直接描绘月光的皎洁、清亮;“藻丶荇交横”是以竹柏的影子来侧面烘托月光的皎洁。写月光又分明在写作者醉情于月景,超尘脱俗的雅情丶雅趣,是绘自己那颗澄澈明镜般的心!

        我还惊叹于苏轼与张怀民这一知音心灵的高度契合!事前没有任何约定,只凭心灵的感应,只凭一束皎洁的月光,苏轼就在那特定的地方找到了张怀民。这应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约会,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音。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经历了世事变迁,还是第一次看到这般用“月光”遇知音,感到世间的一切都如这月光一样清澈美好起来,不由让人惊叹不已!读到此处,我想到了历史上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钟子期俞伯牙千古知音是绝唱,怎及苏轼与张怀民一束月光步中庭?怎能不让人感叹,佩服。其美学价值不可言喻。

      短短一篇小文章可看出苏轼人生境界的高度,我们在奇文中看到了苏轼的绮丽心境,绮丽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