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术•生命——著名教授钱理群的人生工具

文/学峰

钱理群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如何做教育?怎样做学术?生命怎么过?这样一些宏大的命题,近日,我在阅读著名学者钱理群的著作中,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收获,我把这些收获总结成了二十个人生工具。

1.激发善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激发他人的善意。同样,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等这些最美好的人性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和升华,以此来压抑人内在的恶意。

而善的激发,是需要一种爱心的,也就是说,教育的途径遵从人道的内核——爱心。所以,批评、指责、打骂不是教育,爱心、鼓励、赞美才是真正的教育。

2.倾听孩子。

有时候教育者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够了。因为倾听的背后是尊重,是理解,是信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倾听孩子的内心的倾诉。

当孩子把心里话向你讲完了,把郁积在心解不开的情绪发泄出来了,心里就舒坦了。该怎么做,他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我们去指点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教育者只需要去简简单单的扮演一个倾听者,就足矣。

3.双向激发。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者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一个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激发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被激发出来。

这样,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生命的提升。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教育者影响孩子,孩子也对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发展产生影响,双方是共同成长的。教学相长,是一个非常高、非常美好的教育境界。

4.黎明感觉。

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的开始,用初醒的好奇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从而不断有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望,生命就有新鲜感,这就是黎明的感觉。

艺术与创作的本质就是发现,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去发现,这样才有兴趣,把学习和成长当作精神的享受。

黎明感觉,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新的,这时你就会不断的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有新的生命诞生的感觉。

重新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发现一切,使自己进入生命的新生状态,一种婴儿的状态,长期保持一下,就会有一颗赤子之心。作为教育者,就要呵护和培育自己与孩子的这种黎明感觉。

5.青春精神。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本身就有无限而永远的价值,这就是青春精神。青春精神包括8个方面: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未来的想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由此焕发出的生命激情和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不停息的探索,永远不满足现状的怀疑和创造精神。

所以,要少年意气,挥斥方遒,要想大事、立大志、说大话、有大气度,就没有不可解的难题。有探索一切奥秘的自信心,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气,这就是少年意气,弥足珍贵。青春精神就是一种自由创造的精神,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要培育自由创造的青春精神。

6.立体生活。

所谓立体生活,就是过一种精神的、心灵的、灵魂的生活,主要的途径就是读书。用读书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

教育者就是要牵着孩子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做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的谈话,而你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实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7.父母觉醒。

觉醒的父母才会理性的正确的爱。具体要求有三:

一是理解。孩子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准备,而是与成人截然不同的世界,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有他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有了理解,才会有尊重;

二是指导。父母只是指导者和协商者,绝不该是命令者,这才是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是解放。教给孩子自立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8.做思想者。

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而是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对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是每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品格。

对所有的教育者提出以下问题:你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独特认识吗?你有属于自己的信念吗?你感受过这属于自己的信念的生命气息吗?你有不同于他人的教育观吗?你反思追问了自己的知识观了吗?你思考过应该有怎样的课堂语言和言说姿态吗?你思考过启蒙与教师的关系吗?我们需要怎样的启蒙?一个教师可以没有一定的艺术判断力和审美力吗?

这才是真正的思想者的提问,这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自觉的教师,这是一个教师在走上讲台时必须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9.工作意义。

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你所从事的工作,是外在于你的还是你自己的?是否定你自己还是肯定你自己?你感到不幸还是感到幸福?你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你是不能自由发挥的还是自由自在的?

前者是异化的劳动,是一种强制,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劳动,是人自身的自我生命自由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工作和劳动才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和愉悦。

10.教育之道。

蔡元培认为:什么是教育?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他因此提倡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两大教育,其着眼点是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要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信仰、人格、情操,促进人的思想的独立,精神的独立,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开发,完全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等现象世界的教育,它是超越政治的,人的个体精神本位的,形而上的,超验的,偏于“道”的。

把自己培养成人,这种世界观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1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文史哲经典的教学,把同学们引入我国民族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和创造最精美的精神产品的大师巨匠,和古代最出色以及现代第一流的大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你们将倾听对人生万物宇宙万物深切的关怀与深邃的思考,对彼岸理想美好的想象和热情的呼唤,对此岸人的生存困境的痛苦的逼视,勇敢的揭露;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汇了人间大悲悯大欢喜大憎恨的博大情怀和博大心胸;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通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

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重与轻。

你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你将用更热烈的心去拥抱周围的世界与一切生命,同时更以一种怀疑的眼光去批判的审视一切被神圣化的事物与观念,也更严酷的批判自己,最后你发现自己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总之一句话,使人及人的世界更美好,这就是一切文学、艺术、历史与哲学的创造及其被接受的最终目的。

12.阅读经典。

中国的文史哲,中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这几本书生发出来的,就是《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有时间还要读《史记》,读《诗经》,读《红楼梦》,读唐诗宋词,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这么几本书,并不多。

读的时候最好读原文,千万不要去读别人的解释。现代文学主要读三个人的著作:鲁迅,周作人,胡适。把这三个人掌握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因为他们是领军人物。

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书,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功夫,读熟读深读透。

13.沉潜10年。

“沉”就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生命、历史、学术的最深处,把自己的底子打好,才会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

先不要着急去表现自己,沉下来,10年后你再听我说话,这才是好汉。你必须有定力,不管周围人怎么样,不管别人在干什么,你自己心里要有数,我就是要扎扎实实的把底子打好,着眼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着眼于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长远利益,扎扎实实,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埋头读书,思考人生、中国以及世界的根本问题。

所以板凳甘坐10年冷,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打好做人的根基,学术的根基,潜入下去,浅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这就是沉潜10年,这就没有不成就的道理。

14.学习方法。

学习好的关键原因是要有兴趣,要把每一堂课当作精神享受,当作精神探险,每次上课之前都怀着很大期待心,好奇心——这一堂课老师会带着我们去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新大陆呢?

上课之前先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学习,这就是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动力就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只有这种期待和好奇,才能产生学习探险的热忱和冲动,这种好奇心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的原动力,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去探索未知世界,你就会有自己的发现。

15.内心光明。

人生复杂,社会黑暗,要想战胜这两方面的黑暗就必须唤醒内心的光明,否则就会被黑暗压垮。

大环境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小环境。梭罗说:人类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的诗意而又神圣的。

所以,每当遇到外在压力的时候,总是要为自己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在这一过程中抵御外在和内在的黑暗。

16.两个目标。

你要给自己设置两个目标,一个是理想目标,一个是现实目标。没有现实目标,一切只是空想,你不可能坚持下来,只有在现实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你不断有成功感,觉得你的生活有价值,然后你才能坚持下去。

反之,你只有现实目标,没有理想目标,很可能就会满足现状,机会来临你就抓不住。所以,人应该有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这两个目标。

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必须有目标感,只有大目标大理想是不行的,要善于把自己的大理想、大目标、大抱负转化为具体的小的可操作的可以实现的目标。

17.热爱生活。

真正的学者是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他对人与人的世界,对宇宙的生命乃至非生命都保持浓厚的兴趣,甚至是孩童般的好奇心,他对人特别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着最通达的理解。

正因为思想的超越,而时常咀嚼寂寞与孤独,他对平凡人生中的浓浓的人情味就有着本能的向往挚爱,乃至依恋,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边心事连广宇,连接着无限广大的世界和宇宙。

18.不可夺志。

如何建立信仰,确立生活目标与方向至关重要。所谓匹夫不可夺志的“志”,就是你心里总要有个着落,有个寄托,这个志就是你生活里边有没有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东西,有没有不可夺之志?

这是一个关键和要害,有了,你的心就有了着落,你的精神就有了寄托,你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没有,你就心无所系,精神无所寄托,既无法安身也无法立命,你就什么都不在意,一切都无所谓,也就谈不上要守护什么了。

所以,立志乃人生第一要务。

19.献身学术。

对曾昭伦这样的学者,学术就是他的比什么都重的东西,就是他的不可夺之志,他对学术有种使命感,有一种生命的承担,因此他愿意为之拼命献身,正是这样的拼命献身,以致达到忘我境地。

学术对于他,不仅是一种谋生谋取名利的手段,而是他的情感、精神、生命的寄托和依靠,是安身立命的东西。

这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有承担的学术,他们做人做事都是有承担的。这种承担有三个层面,一是对国家、民族、人类、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承担,二是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三是对学术的承担。

20.生命投入。

无论是做学问、讲课、做事情,都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你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这样,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使你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

这不是职业式的技术操作,不是仅仅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他们显然更注重精神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物质生活与丰裕的精神生活。他们不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是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和真意义。

读完钱理群,内心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对于生活、人生、学术、生命我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

把上面这些文字和感悟分享给你,希望我的震撼,也能传递给你,对你有所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学术•生命——著名教授钱理群的人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