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3

读书有规划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格外重视,很幸运,工作在这样一个书香浓郁的单位,学校鼓励教师阅读成长,并创造良好的氛围条件、提供平台,促进教师获得发展,如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交流会、邀请读书嘉宾分享读书故事、定制特色摘抄笔记本等等,这些举措无一不鼓励教师加入想读书、好读书的氛围。可如何读书?读哪些书?又该如何有规划的去读书?我从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明确两个观点:第一,信任书籍,不被动读书,不再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再读“二手书”;第二,对读书作出规划,有目标地读书,告别无明确目的、无选择、随性的阅读。

      (一)读书规划的第一个方向是“解读教材”。    我曾经录制过一个“不写教案,不成长?”的短时频,视频内容对大部分教师写教案不成长的现象做了一个剖析和反思,究其表层原因是参考资料太多,大部分教师的教案如出一辙,未用自己的头脑认真备课,独立思考缺席,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教师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狭隘。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需是汪洋大海,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加高质量课堂的师生对话,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也能够得到更宽广的延展,学生才会觉得有趣、有聊、有味道(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比如:本人是八年级的语文教师,初二教材的第二单元选取的课文都来自名家书籍,比如朱自清的《背景》、李森祥的《台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那么教师就需要阅读相关背景书籍,比如《朱自清散文》《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等。解读文本、文本研读,并不是“课文读多遍”就能“其义自现”的。只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见识,才能带来教学品质的改善,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对教师成长更是善莫大焉。

      (二)读书规划的第二个方向是“构建自己的好课堂”。    课堂是教师主阵地,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所,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不离开课堂这一沃土,所以教师一定要去研究课堂,在教学上有所探索,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主见、风格。关于课堂研究,吴老师推荐以下书籍,笔者进行如下整理:    苏考利著、范玮译的《学生课堂行为管理》,王晓春《课堂管理,会者不难》,周彬《叩问课堂》《课堂方法》《课堂密码》,陈大伟的《怎样观课译课》,余文森的《有效教学十讲》《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赵希斌的《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课堂》,刘儒德的《提高学习成绩的六个策略》,边实践。

    (三)读书规划的第三个方向是“形成教育信念”。    当前中国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就像瘟疫一般,侵蚀着教育的肌体。教师必须借助外来智慧,重建教育职业观。吴老师推荐以下书籍,我进行了如下整理:    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建议》,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除此以外,还需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如《学记》《大学》《中庸》。   

有规划地读书,既是读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个读书阶段---进入“自由阅读”之境的必由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