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些“无用”的书

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写了一本小说《岛上书店》,主人公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内心沦为了荒岛。而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让费克里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这本书的落脚点,是孤独、爱和救赎,而把这三点连接起来的,是书。小说里通过叙事集入了大量欧美值得一读的书籍。有人说,这本书像是文艺青年热爱的丽江一样,这座小岛应当是书迷们的理想国,作者的野心是要鼓励所有人都回归书本,重新重视书籍的力量。

但事实是,时代发展越来越迅捷,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们对书越来越冷漠。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曾经讲:一次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坐在大巴上读书。一位坐在旁边的教授说:“你已经功成名就了,还看什么书啊?”问这个问题的人是一位教授,教授的身份让读书文化显得特别尴尬,但是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单纯地讲,读书不外乎两种:一种有用,一种无用。当然,有用、无用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有用的书,是急功近利、有立竿见影功效的读书。为了竞争,为了工作,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考什么我读什么,什么有用,我记什么。如果不考试、不竞争呢?我们还要读书吗?我们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关注的都是一些非常自私的事情:上班、房贷、换车、买衣服……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这些你不能逃避,更不能去改变。正如《人类简史》里所说:“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像是在人们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锁。”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在九山公园那个用公厕改造成的咖啡厅里,当时看到公园里一群孩子在奔跑,瞬间就受到了触动。我们还没有习惯退后一步,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还没有习惯问自己,我们的精神生活里,是不是还缺点什么?在这样高频率快节奏人人都生活得很累的背景下,我想,我们是应该,是时候静下心来读一些无用的书了。

读无用的书:让内心更加强大

《岛上书店》里有一句话:“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有人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真正的孤单是一种真实的自我,而害怕空虚,就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中去忘却自我。其实,我们需要真实的孤独,需要读一些无用的书,去建立岛上书店一样的“文化孤岛”。知名作家聂鑫森在一次读书会上引述了他父亲的一句话:“你在读书,我就放心了。”父亲的话,很质朴,但是他以人生阅历告诉我们要读书,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可以让内心更强大!。

读无用的书:让人生更有智慧

“音乐诗人”李健认为:“今天我们要倡导非功利的阅读,建议大家读点看似无用的书,从中汲取智慧。”说得多好,读书是为了寻找智慧。智慧不是智力,智慧不是做数学题,有一个清晰的解题过程;智慧就像在咖啡里面加糖,你不知道糖散在那一部分水中。而书对人的影响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常常会说历史上有很多的大师,大师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去看看这些大师们的著作、传记,会发现先生们浑身充满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一生的读书和行走,源于大师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有通透的悟性,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

读无用的书:让教育更有姿态


许纪霖先生有一本书《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以近现代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从曾国藩,到胡适,到陈布雷、傅斯年、金岳霖,史铁生与王小波,整个就是一条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的历史过程。书中有一句话:“学校虽然不能直接代表公共良知,却有责任为公共良知提供知识的基础和理性的能力。”这样的公共良知,绝不能仅仅靠基本教科书和几十斤试卷去解决。我们的身份都是教师,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有没有错?没错!而且必须!但我觉得我们还得己所能及地担负起为公共良知的责任。

山西省实验中学有间校园书店,里面没有教辅资料,全是“闲书”,不仅有畅销书,也有许多冷僻书籍。学生可以买书,可以看书,可以喝咖啡,校长说也可以在这里写作业,甚至睡觉,这表明了一所学校对读书的期盼和最高贵的姿态。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由市教研院牵头组织的爱阅读活动,由市教育局组织教育新青年读书会,这是温州教育人的姿态;温州城市书房的雨后春笋之势,是温州人的读书姿态。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岛上书店》这句话,作为结束。希望读书会这个平台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读读闲书,能多一些活动彼此交流。观点不正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谢谢!

(此文为2017年6月28日在温州市教育新青年读书会论坛上的演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一些“无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