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马牛不相及”说起

风马牛不相及,顾名思义就是完全不搭嘎的两件事,驴唇不对马嘴,或用现在的话讲:“什么和什么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风马牛不相及,最早的出处见于《左传》中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春秋时期,齐国已居霸主地位。

当时,齐国国君公子小白(齐桓公),娶了蔡侯的妹妹蔡姬。说来滑稽,一次在湖中泛舟游玩,蔡姬使劲的荡舟嬉戏,桓公因此脸色大变,慌忙阻止,蔡姬不予理睬,一怒之下,桓公将其遣送回了蔡国,但并未休她。这件事却让蔡侯失了脸面,一气之下把她嫁给了他人。

听说此事,桓公大怒,遂兴师问罪。

当然,政治家考量的永远是政治,齐桓公的目的并不是攻打蔡国,更不是为了与蔡侯赌气,而是想暗渡陈仓,联合其它八国诸侯共同讨伐楚国。

为了避免战争,楚国于是派出使者从中进行斡旋调停。

楚使于齐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此“风”非自然之风,文中指牛马发情追逐也不会碰到。

籍籍无名的楚使不失幽默、风趣、委婉地暗喻两国相距那么遥远,连牛马发情追逐都不会碰到,“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你这不明摆着在挑事儿么?

春秋无义战,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每每都可以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好似师出有名,掩耳盗铃之下都是掠夺土地的利益之战。大国恃强凌弱,小国无畏强权,

此时就涌现出了一批擅于辞令的外交家。

在这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除了面对齐国大宰管仲时,能坚决说出“风马牛不相及”的楚使外,更有面对齐桓公——“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的屈完。

最终,齐在毫不示弱,有理有节的楚使屈完面前签订了盟约。

史书记载了许多像楚使,还有屈完这样的外交家们,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而据理力争的形象和事迹。

司马迁给予子贡很高的评价:“子贡一出,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原本在自己的国家鲁国岌岌可危时,而使其得以保全,使原本野心勃勃的吴国被消灭,使善修文治的晋国与越国因此强盛起来,也使齐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子贡利口巧辞,长于外交。

齐国式微之时,晏子受命出使楚国,强楚为辱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一侧另辟小门以“迎接”。但他拒不进入,不亢不卑地说道:“出使狗国,方入狗门,今臣出使楚国,不应从此门入………”

秦攻赵邯郸时,平原君之门客毛遂自荐,求楚出兵救赵,半日将尽,会谈仍未见效,于是毛遂手持利剑,登阶而上,陈其厉害,最终与楚歃血为盟,毛遂以三寸之舌退强秦百万之师。

唐雎不辱使命,面对秦王,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视死如归:“……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保全了安陵小国。

春秋战国时期,因这些长于辞令的外交家们的存在,也因他们对原则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忠诚,从很大程度上使国家免于灾难,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称颂学习。

在《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出使齐国的楚使,在强齐面前并没有卑躬屈膝,而且还为我们贡献了“风马牛不相及”这句流传至今的典故。

他虽无名姓,最终也没能阻止齐国攻楚的步伐,但却和另一位楚使屈完一样,都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缅怀………




                    写于2021年10月1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风马牛不相及”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