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略说《中国禅宗》八

(第五十二段)中国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

道信大师俗姓司马,出生于公元580年4月3日,父亲是个县官,为永宁县即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人,于公元592年即开皇十二年,向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持戒精严,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是为四祖。并得法偈一首:“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道信于七岁时即开始学佛,曾拜一僧人修戒行,但这个僧人“戒行不纯’,道信多次劝谏,其僧不听,道信只好“密怀斋检”即自行持戒。可见少年时的道信已表现出独立的个性,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对佛学教理,深信不疑,且以虔诚之心,以戒为师,依教奉行,于事一丝不苟,一生都十分重视戒律。

道信作沙弥时,晋见三祖僧璨时说:“请和尚慈悲,教弟子解脱法门。”三祖说:“谁捆绑了你?”道信沙弥沉思了下说:“没有人捆绑我。”三祖说:“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为何还要求解脱?”道信沙弥言下大悟,在三祖处随师修习九年,三祖屡次试法,见其根机成熟,于是传衣钵心法于道信大师。

道信大师最初住皖公山时期,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修的是长坐不卧法。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因缘成熟了,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最先住于吉州寺。不久,道信前往衡岳,路过江州今江西九江时,被人留住于庐山大林寺。

道信在吉州寺和庐山大林寺前后住法十余年,从他在吉州教全城军民但念“般若波罗蜜”以退围城之敌来看,此时的道信大师已非常看重《般若经》不可思议之神秘法力。


庐山大林寺是三论宗兴皇法朗的门人智锴创建的道场,道信大师在这里再次受到以般若性空为核心的三论宗义的浸熏;庐山又曾是东晋慧远大师倡导“念佛三昧”的所在地。在这个地方,道信大师对空宗和净土宗进行了系统研究,择其精华,与禅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四祖禅特色的禅门思想。

四祖禅的思想从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主张“念佛心是佛”以及援引《无量寿经》中的文句加以发挥来看,明显地受到了“念佛三昧”法的影响,于是四祖以“禅”通空宗,逐渐形成了“禅、净合一”的教法。

四祖强调:“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这说的是修道之人,在日常生活中、在任何时候的一举一动,都要不离自性,如果能做到不离自性,就不必去找什么道场了,自性就是道场,不离自性就是常在道场,常在道场就能保持动静一如,在这动静一如中,到处都是菩提,也用不着再去找菩提了,此时的菩提已是不证自得了。这就是四祖禅的特色。

为了普度众生,让更多的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道信大师总能应机使用方便法门,他主张念佛之人,先要自行忏悔,忏悔自己自无始劫以来,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忏悔就是要将这些恶业都忏悔掉,使身心自在,然后再端坐不动,念诸法实相,除去障碍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念佛,以进一步去除执心,念念不断,最后就会得到澄明解脱。


四祖教的这种念佛并不是为了求生西方、也不是念西方的佛,而是念自心之佛,因为佛在自心中,离开自心就没有别的佛,这一看法将达摩以来的《心性论》进一步突出为佛性论,突出了众生与佛性的关系,并不是一般的讨论自性清净心的问题,这种众生与佛的平等不二观正是祖师禅的世界观,体现的是“禅、净合一”的思想。

四祖的禅法,与他所重视的《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的经义是分不开的,他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念佛心是佛、随妄念是凡夫。”

这个一行三昧是道信禅法的特色,一行三昧从理上说是要观真如法界的平等之相,即所谓“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从事上来说,是指将坐禅法门和念佛法门融为一体。基于这种教法,四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就是要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兴建庙宇,结束自达摩祖师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

四祖的禅法思想,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和禅法,从而将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参悟禅法中,四祖特别强调:“守一不移”只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守一”达到“一亦不为一”。这是什么意思呢?“守一”本是道家守精气神合三丹田为一的修法,这种修法是道家最上乘的修法,可到达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炼虚还道的最高境界,这种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三花聚顶境界实际上还在初禅里面,在佛教中并不是“道”。

而道信大师强调的“守一不移”“一亦不为一”的观念与道家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大师所说的“守一”是先看住一个念头、守住一个念头,最后一个念头都不要守,从而进入外不执空、内不念心,“内外空净”、“心性寂灭”的境界。

因此,禅修者可以采取“守一不移”的方法、此方法可使禅修者息心凝神,快速入定,最后达到“不守于一”的清净寂灭境界,但绝不要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

唐高祖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四祖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讲经传法,四方信众,纷至沓来,度人无数,名声很大。唐太宗李世民慕其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宫,师坚辞不去,被唐太宗赐以紫衣。


公元630年即唐贞观四年,道信五十一岁,见牛头山有道气,知有法器之人,于是赴牛头山,度了法融,法融得法后,开辟了牛头禅系。法融,俗姓韦,是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

大明圆寂后,法融漫游各地,先后在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处听法,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是不能证入真如实际的,因而孤身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直到受四祖点拨后而开悟得法,创立了牛头宗。

四祖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坐化,由于他曾治愈过隋朝太后的不治之症,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是中国历代寺院中,第一个被皇帝封为既通佛学又通医学的一代高僧、元泰定年时又加号“妙智正觉禅师”。之前祖命元一造毗卢塔,祖安坐塔中示寂。逝后一年,塔门自开,祖身不坏,五祖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


四祖道信是禅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启了中国禅宗兴盛的大门。四祖弘法之地古称幽居寺、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四祖亲自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为中国禅宗丛林之始,位于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下,距县城15公里,占地110多亩,又名破额山、双峰山,此山风景秀美,名胜众多。其中有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还灵润桥、明月桥;另有一石刻即灵润桥摩崖古石刻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03略说《中国禅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