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4-何以行仁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

《论语》原【第06雍也篇第30则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杨伯峻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钱穆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对民众广博施与和救济,这如何呢?可算是仁了吧?”先生说:“这那里是仁的事?必要等待圣人吧。尧舜还怕感到力量不足呀!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人能达。能在切近处把来相譬,这就可说是仁的方向了。”

【李泽厚译文】子贡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从而能够普遍救济群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哪里只是仁,应该是圣了。连尧、舜都难做到。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贡说:“假设有丰厚的财物施给民众并且有广大的才能拯救百姓,怎么样?可称之为仁吗?”孔子说:“哪里是践行仁道,一定是(践行)圣道了吧!尧、舜他们还苦于达不到这样呢!仁的人,自己意欲成就而成就他人,自己意欲显贵而显贵他人。能够从身边寻取类比(推己及人),可称为仁之道了啊!”

【游梦僧意译】子贡说:“假设有丰厚的财物施给民众并且有广大的才能拯救百姓,怎么样?可称之为仁吗?”孔子说:“这样哪里是践行仁道,一定是践行圣道了吧!尧、舜他们还苦于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呢!仁的人,自己意欲成就而成就他人,自己意欲显贵而显贵他人。能够从身边寻取类比,推己及人,这样即可称为仁之道了啊!”


【详解】上一文,咱分析了子贡问这个问题的小心思,是问题的小背景。大背景就是师生正在讨论“六言六蔽”之一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上一文也说过,对“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解读,三老之中的杨老解读是正确的,而钱李两老则解错了,并且许多解论者都采用这种错误的解释,就是分不清“财”与“才”的缘故。


重要问题讲多一遍:“有博”指的是财富之多;“(有)能”是指才能之强。有人财富之多,可以通过“财布施”来行仁;有人能力之强,可以通过“法布施”(这里的“法”是指佛法,咱引之为“能力”。“财布施”和“法布施”都是佛学用语,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去了解一下)来行仁。


咱先引用古文来论证。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夫博施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必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顾其养有所不赡尔,此病其施之不博也。济众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治不过九州。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此病其济之不众也


《论语集注》中就把“博施者”和“济众者”分而论之,前者是讲衣食,后者则是说治理。把“财”与“才”特意的分而别之,说得特别的清楚。


后来的解论者,包括钱李两位大师,对于这一关键信息置若罔闻,最后搞到“财与才傻傻分不清楚”,可惜可惜。“两事变一事”,这叫什么?叫“偷工减料”!


咱下面再用通俗的白话文来解读这“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期从多角度看清楚这个“财与才”。


比如说,有些家里有矿,又或者站在风口飞起来的猪,他没才能但占有丰厚的财富。这种人,自然可以通过施舍财物来扶贫济困,以此来行仁,这就是“有博施于民”!


又比如说,有些人,身无分文,但医术精湛,他照样可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以此来行仁,而这就是“能济众”!而善于治水的大禹,就属于“能济众”一类。


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就是:近期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你坐在家里,捐出款项,用钱财去帮助灾区,这叫“施”;专业救援人员前往灾区救灾,用专业技能抗灾救民,那叫“济”。


这样子举例说明,大家明白“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了吧?如果还不明白,我只能引用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说的台词了:“以你的智商,我很难跟你解释”。



以你的智商,我很难和你解释


引用台词,大家莫太当真,纯粹是戏谑一下,放松放松,免得让古文搞得一脸的苦相。“笑一笑,十年少”嘛。


下面,咱还是一字一词地作详细的解读吧。


如,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有,拥有。


博,多,丰富,丰厚。


施,给予,施给(其实就是“施舍”的意思,但听起来让人不舒服)。《周易·乾卦》德施普也。释文:“与也。”


民,民众。


有博施于民,有丰厚的财物施给民众。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并且”的意思。


能,本领,才能。《论语》有两章中的“能”就是这个意思 。【09子罕篇0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08泰伯篇0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

 

济,拯救;救济。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众,民众。【17阳货篇0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有)能济众,有广大的才能拯救民众。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假设有丰厚的财货施救人民和强大的才能帮助民众。


何如,如何,怎么样。疑问词。


谓,称得上。


可谓仁乎,可称得上仁吗?


何如?可谓仁乎?——如何?(这样)可称得上是仁吗?


能够广泛地施与或救济民众,此功甚伟。自然是善中之大善了。果不其然,孔圣人不但许之以“仁”,还许以之以“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何事于仁”也是一个解译的难点。通常都解读成“何止于仁”,其实是贴切的。“事”字从来就没有“止、仅”的意思


何,哪里。


事,本义的词性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意为“治事,从事”。在《论语》中,“事”字作动词用的,就有多处,如“事父母,能竭其力”;“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君尽礼”……


事,有“践行,从事”之意。在《论语》中就有这样的用法:


《论语》【12颜渊篇01】颜渊问仁,子曰:“……”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


又《论语》【12颜渊篇02】仲弓问仁,子曰:“……”仲弓曰:“雍虽不敏,请斯语矣。”


“何事于仁”中的“事”就是“践行,从事”之意。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哪里是践行仁道,一定是(践行)圣道了吧!


孔子所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极言“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之高,远在仁道之上,已达圣人之道。


尧,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又称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

 

尧,代帝挚为天子,都平阳。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


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华夏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


舜,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其,指示代词,他们。


犹,还;仍然。资治通鉴:犹不失下曹从事


苦于达不到……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病,心有所不足也……心犹有所不足于……

 

圣如尧、舜尚苦于达不到“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因为,民众之多,施之不足;九州之大,济之不及


试想,如今中国十多亿人,每个人给一块钱,就要几十个亿;地球上人口之多,就算你是神医,一秒治一个,一辈子也治不过来。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病”字,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诸,代词。指代前面子贡说的“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尧、舜其犹病诸——尧和舜他们仍然苦于达不到这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夫,语气助词,无义。


,建树,成就。《广雅·释话三》:“立,成也。”


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意欲成就而成就他人。




达,显贵。如“达官贵人”。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

 

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意欲显贵而显贵他人。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达’字,《论语》在其他地方没有这个意思!所以这里不能解读成‘显贵’!”


此言差矣!古文多是一字多意的,在文中用的是哪个意思,得从上下文来把握。现在的白话文也是,上下文对于对文字意思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我对一个人说:“我去!”很多人会以为我是在骂人。但如果我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今天谁去买菜?”呢?!

 

孔子对子贡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论语》【15卫灵公篇24】)。是不是就可以推出“己所欲,施于人”呢?明显不是,比如不好的癖好(毒品)之类的,就不能“己所欲,施于人”。所以,一定要注意: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那为什么这里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呢?孔子前后矛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公认是好的,自己也“欲”的事与物,方可“施于人”,即“推己及人”。


“能近取譬”这四个字的解读,简单就是惨烈的大型翻车现场。有真知灼见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能,能够,可以。


近,附近,身边。


取,得到,获得。

 

譬,比喻,类比。《说文》:“譬,谕也。”《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取譬,获取类比。

 

《诗·大雅·抑》:“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此诗内容为卫武公对周平王的进谏之语)

 

诗中的“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即为“获取类比的事不远,苍天赏罚不会有差错。”。这与《诗·大雅·荡》中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同样的意思。即“取譬不远”与“殷鉴不远”近义


能近取譬,能够从身边寻取类比。孔子在《易经·系辞》就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方,道。就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道”。《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注:方,犹道也。《礼·乐记》:乐行而民鄕方。注:方,犹道也。

 



仁之方,仁之道。


也已,语气助词,意思是表肯定表感叹。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从身边寻取类比(推己及人),可称为仁之道了啊


引用古贤人的解读,《论语集注》: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子贡之言,可谓“好高骛远”,目标之高之难,让人望而却步。而作为老师的孔子则把他从半空拉回到地面,让他行仁应从身边事做起,勿好高骛远。


《论语集注》引吕氏曰: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


此章的教育意义就是告诉人们,行仁不难,从推己及人这样的小事做起就是行仁了,劝勉人们行仁。


好了,啰里啰嗦地把这章解读完成了,前面已经透露了,说子贡此问是有目的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咱下一文再说,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给你拼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论语》全景图,谢谢!

 

06雍也篇第30则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游梦僧直译】子贡说:“假设有丰厚的财物施给民众并且有广大的才能拯救百姓,怎么样?可称之为仁吗?”孔子说:“哪里是践行仁道,一定是(践行)圣道了吧!尧、舜他们还苦于达不到这样呢!仁的人,自己意欲成就而成就他人,自己意欲显贵而显贵他人。能够从身边寻取类比(推己及人),可称为仁之道了啊!”

【游梦僧意译】子贡说:“假设有丰厚的财物施给民众并且有广大的才能拯救百姓,怎么样?可称之为仁吗?”孔子说:“这样哪里是践行仁道,一定是践行圣道了吧!尧、舜他们还苦于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呢!仁的人,自己意欲成就而成就他人,自己意欲显贵而显贵他人。能够从身边寻取类比,推己及人,这样即可称为仁之道了啊!”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同版块文章: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1-立论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3-破解“有马十乘”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4-你所错认的“惠”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4(续)-子产之贤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6-破解“被发左衽”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7-生死无我唯仁是从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8-当仁不让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9-至死方休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0-辨识“欺”与“罔”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1-孔子突发抽风?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2-朱熹的怪论 -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3-子贡的小心思 -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14-何以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