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已逐渐成直肠癌主力军

近10年,我国直肠癌的低龄化和普遍化越来越严重,目前国际上直肠癌的发病人群大都集中在40-45岁,可是中国至少提前了10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35岁,这周,我们医院来了一位患者咨询,年龄才29岁,肠镜报告如下图,患者咨询是否能做冷冻保肛手术,因为考虑到年纪轻,切除肛门会对其以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图片发自App

一直以来,直肠癌的发病率高的国家都是在欧美,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大家都知道欧美国家中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比我们大了许多,可是现在由于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开始变化起来,洋快餐的介入无疑更是让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有了生存的条件。

  为什么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直肠癌的发生,从医学角度上解释,长期摄入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动物脂肪摄入过多,可增加胆汁酸盐的分泌和排泄量,使结肠内胆汁酸盐浓度升高。在大肠杆菌作用下,胆汁酸盐在其代谢与分解过程可生成某些致癌活性物质,增加胆汁酸盐的潜在致癌活性。同时,高动物脂肪饮食中所含的过量胆固醇可改变组织细胞的微环境,使肠道黏膜上皮增生,甚至诱发异型性改变,成为结直肠癌的发病基础。

 “老广”饮食习惯暗埋直肠癌隐患

  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两倍,而在广州的发病率增速更高达5%。广州俨然已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另一个高发区。

  我们发现肠癌高发与市民饮食结构逐渐西化有密切关系。广东人的传统饮食结构过于精细,市民很少吃玉米、小米、谷物等粗粮;再加上广东人的饮食习惯-饮早茶喜欢吃凤爪、炸春卷;正餐喜欢吃炸排骨、烧鹅、烧鸭、红烧乳鸽、化皮乳猪等烧卤食品。长期超量的高脂肪饮食会改变大便中胆酸浓度的作用而引起大肠癌的发生。肉类在油炸和烧烤过程中可产生致癌物杂环胺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质会刺激肠道黏膜组织而引起癌变。

 警惕!直肠癌发出的预警信号

  对于任何疾病,能够在早期提前发现,对于治疗的帮助都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直肠癌早期的症状与其他疾病有所相似,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1)排便习惯改变:50%-70%的直肠癌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比较多见的是排便次数增多,或是排便频繁而无粪便排出的假性腹泻。有的时候可以是大便秘结,有的时候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同时还可伴有肛门不适或是肛门下坠感。

  (2)大便带血:80%-90%的直肠癌患者会出现大便带血的临床表现,量一般不多,呈鲜红色或稍暗红色,随大便而下或是便后而下,有时是呈间歇性便血,当然也有大量便血的,常伴有粘液。大便带血较轻时仅见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大便带血较重时可见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纯血便。

  (3)大便变形:大便性状发生异常时因直肠癌的病变类型不同而不同,可以呈扁带形、细杆形或凹横形,冻状或是水样。

  (4)里急后重:直肠癌导致排便次数频多时,常会伴有里急后重及排便不尽的感觉,有时排便困难,粪便内可有血液、粘液,恶臭重。

  (5)腹痛、肛痛:半数的直肠癌病人常有肠鸣、腹痛、腹胀,早期患者常见左下腹痛,呈间歇性隐痛,发展到晚期则会有持续性疼痛,呈阵发性加深,若癌肿是位于距肛门3厘米以内的肛管,可能表现为肛门痛。一旦出现了以上的情况,在怀疑是内科疾病的同时来到普外科或肛肠外科,做一个肛门检查,及时发现或排除直肠癌的因素,对任何患者都至关重要。

生活中积极预防,不让直肠癌找上门

  (1)积极防治直肠息肉、肛瘘、肛裂、溃疡性大肠炎及慢性肠道炎症的刺激;对多发性息肉、乳头状息肉,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切除,以减少癌变的机会。

  (2)饮食宜多样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经常吃些含有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对预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3)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4)高度重视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随时注意自我检查提高警惕性。发现“警戒信号”后,及时进行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直肠癌的生存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年人已逐渐成直肠癌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