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春秋繁露》摘录-度制第二十七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恣,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


孔子曰:"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其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防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天不重与,有角不得有上齿,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数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使诸有大奉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


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浸稍长,至于大。圣人章其疑者,别其微者,绝其纤者,不得嫌,以蚤防之。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也,谓之度制,谓之礼节,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所以一之也。书曰:"轝服有庸,谁敢弗让,敢不敬应?"此之谓也。


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然而染五采、饰文章者,非以为益冗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前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故苦乱也;嗜欲之物无限,其势不能相足,故苦贫也。今欲以乱为治,以贫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古者天子衣文,诸侯不以燕,大夫衣綧,士不以燕,庶人衣缦,此其大略也。





大意:

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天下的财富,有人拿得多,自然就有人拿得少。太富有的人会骄横,太贫困的人会忧虑。骄横的人会暴戾,忧虑的人会盗窃。这是人民的自然心理。圣人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制定社会制度,区分上下等级,使富有的人足以显贵而不至于骄横,使贫困的人足够生存而不至于忧虑,用这个尺度来调均财富。所以财富不会匮乏,上下会相安无事,这样国家就容易治理。如果放弃这个制度,各从其欲,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富有的人会更加贪求财富而不讲道义,贫困的人会更加羸弱而犯禁不止,这样国家就会很难治理。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都占尽,要留一些给人民。”君子做官就不种田,打猎就不捕渔,不追求山珍海味,以表示不把利益占尽的意思。有角的动物,不会有利齿,这是上天的意思,说明取大就不能取小,圣人根据天意做制度,有奉䘵的人,不能与民争利,这是天理。

各种祸乱的根源,都是一些小事,而渐渐发展,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圣人为了提防小事,制订了制度礼节。贵贱一定要有等级,衣服一定要有制度,朝廷一定要有不同的位置,乡里一定要有次序,这样,人民就会放弃一些欲望而不敢争执,这是用来统一人民的办法。

衣服是为了覆盖身体和保暖,而衣服的颜色图案不是为了对身体有益,而是用来显示尊卑等级的,是为了治国理政,教化民众的。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大家就会乱来,搞乱尊卑等级,浪费社会财富,天下就会又乱又贫困。要治理得好,这个制度非要不可,天子穿有花纹的衣服,大夫穿丝绸衣服,普通人只能穿没有花纹的布衣。

你可能感兴趣的:(董仲舒《春秋繁露》摘录-度制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