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实验室|做选择怎么那么难?(下)

我们在《成长实验室|做选择怎么那么难?(上)》了解了影响科学决策的两种思维和两个系统,知道系统1和系统2的协助是有可能的。

具有动物本能的系统1是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

系统1很简单,直接、快速,它的反应路径就是:感知—行动。这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不过脑子就决定一件事,这种反射思维,也让我们做决策和行动前,有了可以快速反应的直觉思维

但是它也容易经常犯错误,过往类似事件屡次发生会让我们形成的应对这类事件的自动化反应机制,但是当下外在的情形原来的不匹配时,在"感知"和"行动"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理性分析,便做出了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了系统1和系统2的协作?看看一些高手们的做法。

图片发自App

策略1

用理性框取直觉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面对的这样的问题:

当时是1955年,卡尼曼才21岁,是以色列国防军中的一名中尉,他被要求给军队设计一个新的面试系统。
之前面试的方式很原始,就是军官面试士兵15分钟,判断这个士兵的特点,然后把他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但是效果非常不好,大量士兵被错误评估,在新的岗位上也不能完全发挥实力。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卡尼曼的头上,最后他给出的方法是,用一个算法把理性和直觉结合起来。
过去的面试是纯粹的直觉判断,但现在卡尼曼整理出了六个维度,包括“准时性、社会性和尽责性”等等,面试官要做的事,就是围绕这六个维度,通过交谈给每个士兵打分。

听起来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新的面试系统整体打分非常准确,甚至被以色列军方使用至今。

过去就是依靠军官的直觉来评判,而卡尼曼做的是在直觉的基础上,用理性划定了框架,让他们在理性的框框里去发挥直觉,效果就截然不同。

在复杂的决策面前,卡尼曼提供的方法兼顾了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通过简单的算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备受推崇的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框架"也是这个原理。

图片发自App

策略2
概率思维,提高选择的运气

现在我们懂得了用理性框取直觉,实现系统1和系统2相互协作的方法。但是怎么样实现更高效率的协作呢?

可能你听过这样一个"只打甜蜜区的球"这个故事:泰德•威廉姆斯是顶尖的棒球手,是过去70年来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运动员。他在《击球的科学》这本书中写道:对于一个攻击手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和一般的棒球运动员不一样,他的策略是这样的:

第一步: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
第二步:根据击球概率给格子打分。
第三步: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即使可能三振出局,他也坚持这个做法,因为挥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会大大降低他的成功率。

泰德•威廉姆斯的秘密在于,他在大脑感知和身体行动之间,增加了认知判断,用概率的思维提升了击球成功率。

当其他的击球手只有"感知—行动"的执行层,也就是击球动作。但他在执行层上面还有一个配置层,就是"感知—判断—行动",先决定要不要打,再击球。

很多顶级运动员和业余选手很有可能在技术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执行出来效果差别就太大了,概率思维,大概是很多高手的秘密。

研究证明,以概率计算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有时候胜过人的直觉。

图片发自App


概率思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就是大数定律。

什么是大数定律?

在统计学里,大数定律是用来描述很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重复次数越多,结果就越趋近于某个平均值。

比如,发生车祸是随机事件吧,但一个城市每年车祸数量就会呈现相对稳定的结果,一片森林出现火灾的次数等等,这些重复出现的事件出现的次数,都会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波动。

如果你还是有点模糊,就让我们用抛硬币这个经典实验,来看看大数定律是怎么起作用的。

在没有作弊的前提下,当抛硬币连续出现20次正面后,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会不会变大?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你尝试的次数还不够。

1939年,南非数学家克里奇冒失地跑到欧洲,结果被关进集中营。百无聊赖的时候,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有趣的乐子:

他把一枚硬币抛了1万次,记录了正面朝上的数量:只要次数足够多,出现正面或者反面的概率无限趋于50%。

大数定律不会对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数据去削弱它的影响力,也就是大数对小数存在着稀释作用,直到前面的数据从结果上看,影响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大数定律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当一些随机事件重复发生的时候,从整体来看,它会呈现长期的稳定,就是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

图片发自App


回到开篇的故事2,当朋友真的可以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10年前,他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富翁吗?我觉得答案很有可能是否定的。

你可能会难以置信:难道大数定律的存在,我们就不可以改变命运?

答案是如果系统没有发生改变,命运就很难改变。大数定律的出现跟系统有关。

我们的信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选择,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就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在这个系统里面,如果我们的信念不变,怎么可能中间的某几个选择来改变命运?

我们把人生的问题,归结为嫁错人,选错专业,进错公司。改变这些选择,真的能改变你的人生吗?

所谓去改变过往关键的几个选择,信念不变的你,依然可能在其他的选择上重蹈命运,其他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会形成大数,只要时间足够的长,就会对那些小数的关键选择起稀释作用。

理解了大数定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穿越不能改变命运。

图片发自App



策略3
量化思维,提高选择的精准度

了解量化思维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形。

假如你一年年假有10天,为了节省旅游成本,你已经提前购买了去巴厘岛的往返机票,机票是不可退改签的最便宜的经济舱。

眼见年假将近,你们公司突然接了一个大项目,老板希望大家都尽可能留下来,同甘共苦完成这个任务。

你会做怎样的决定?可能大部分人会陷入到无限的纠结和痛苦之中,就像我一样。

图片发自App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当时我正在了解管理经济学,于是我就拿出一张白纸,利用"利润=收入—成本"的简单公式,在白纸上做了"去旅游"和"接项目"两个选择的计算:

step1计算成本

choice1.去旅游:成本是已经订好的机票

choice2.接项目:显性成本是连续加班的时间精力投入

step2计算收益

choice1.去旅游:获得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得到一次陪伴家庭和朋友的机会

choice2.接项目:进一步得到老板和同事的信任;有可能因为接大项目得到意想不到的奖励

step3如何抉择

1.添加权重。在我的生命里,假如最重要的就是事业、家庭和关系、真心健康、金钱4件事情,它们各自的权重分别是20,30,30,20。

2.量化计算。用"利润=收入—成本"计算两个选项

choice1.去旅游:30+30-20=40

choice2.接项目:20+20-30=10

显然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去旅游是最佳的选择。

有人说这种方式很简单,显得有点笨拙。较真的人甚至可能还会说,一点都不严谨。但是我的确通过这种简单计算减少了生活中的纠结。

图片发自App


富兰克林的“道德代数”法原来也是如此。

他把自己的思维分作两个人,一个人是正方,一个人是反方。

第一步,用一条线将一张纸分成两栏,一栏的上方写上“正方”,另一栏的上方写上“反方”。把他自己矛盾的想法整理出来,并且落到了纸面上。他把这些想法可视化了,这也是盘点了在作决策前,你手上有什么牌。

第二步,他仿佛变成一个陌生人,冷酷地给刚刚写下的想法打分,不带有感情色彩。这一步他确认了各种想法的权重,也就是有价值的程度。他把这些想法数值化了,变成了可比较的数字。

第三步,计算了两边的分数,把相同的分数抵消,就自然知道该怎么作决策了。

这种决策方法给模糊不清、道理难辨的想法,设计了一个程序。按程序走下来,再纠结的问题也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这时候当我们回到上篇的第一个两难问题,朋友利用算法思维,很快就算清楚当下对他最重要的是家庭的问题和陪伴孩子成长,也不再那么纠结他的理想和远方。

所以,当你的生命遇到了纠结的事情,当生活中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与其泛泛地评判一件事,就不如建立起几个关键的评判维度,给不同维度赋予权重,就能让混沌不清的问题,变得清晰起来。


(以上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得到APP《老喻人生算法课》)

图片发自App


作者

宣彤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实验室|做选择怎么那么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