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以读为本 丰富文言文课堂

                              段玲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怎么办呢?宋运来老师指导学员黄嘉欣上《司马光》,给了我一些启发。

        (一)百读成诵 基础扎实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它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的。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当然,在此之前,还必须让学生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黄老师首先出示古人读的文言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学生们看着这一堆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文字,表示惊叹。叹的是古人的智慧,惊的是自己完全不会。

        这时,黄老师给文言文加上了标点符号,让孩子们试着读一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难度一降低,学生们的兴趣就来了,纷纷跃跃欲试。但即便如此,感觉还是不太顺。

        接着黄老师开始范读,让孩子们注意听,老师读的时候和自己读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很快就发现老师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和自己完全不同。于是老师又了一支招——给这篇文言文加分隔符号:“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以后,老师才带着学生们读了起来。读的方式有很多:老师带着一句句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

        然后又回到了“去掉分隔号读”,再回到“去掉标点符号读”,最后,让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学生在读中积累了文言文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文言文的内在意蕴,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故事 知识延伸

        文言文教学如果采用的是老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会造成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枯燥的局面,学生学过一篇文言文后,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再也提不起学文言文的劲儿来。这是老师的“罪过”。

        《司马光》这个故事,学生们都听过,而且比较熟悉。黄老师就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还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变成一个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桌听、讲给同学们和老师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想像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延伸了知识,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是“功劳”。

        小学文言文如何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我已经在宋运来老师这儿挖到了第一桶金,接下来我要跟着宋老师主动参与到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学生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终身受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激发兴趣 以读为本 丰富文言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