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剧评-冷宫事件:娴妃树敌,皇帝补刀

今天重温如懿传,看到乾隆处置阿箬后,对如懿解释:当初让她去冷宫,为的是更好地保护她;后来发现她在冷宫也为人所害,所以才接她出来。如懿听后大受感动,因此与皇帝隔阂尽消。看到这里,我觉得皇帝的说辞实在好笑,只是如懿当局者迷,还能信以为真。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

首先来看一下如懿出事前。当时如懿已经抚养了大阿哥,皇帝也很眷顾她。这个恩宠让皇后战队(皇后、慧贵妃、嘉嫔)很不高兴。而后阿箬因父亲有功,得了皇帝的赞赏,而皇帝的眼神和动作也让她以为皇帝有心纳自己为妃,所以频频出头。皇帝大概真觉得阿箬灵巧活泼,口无遮拦的样子很像如懿从前在潜邸的样子,所以我认为阿箬没有误会,皇帝确实想要她,只是顾及如懿,还没有提。而如懿呢,入宫后被人害的多了,早就收敛性子了,她觉得阿箬冒失,会惹麻烦,所以打算让她出宫嫁人。后来阿箬这个出头鸟果然被皇后惩罚了,如懿又救她又照顾她,不过阿箬总觉得自己为如懿着想,为如懿受罚,可如懿却更信赖出身低微的惢心,也不将她引荐给皇帝,一定是因为如懿嫉妒自己。在阿箬看来,如懿不止拿自己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还打压自己,断了自己上升的指望。因此自她父亲升官以来,阿箬对如懿的恨意,就在不断增加。而受罚事件,她跪在雨中许久,如懿都没有救她,还是她自己回来的,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可能觉得,如懿是在抄经啊,也是希望平息贵妃的怒气以救阿箬的。但是在阿箬看来,如懿抄经是如懿受罚,自己被罚不过是贵妃通过惩罚自己来惩罚如懿罢了。所以如懿是她受罚的原因,她在事后照顾了自己,不过是愧疚,她跪在雨中受苦的时候,如懿没有施以援手。这里必须借郭德纲老师的话感叹一下:宁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小人啊,你一直对他好,他会习惯,偶然一次不好,他就会恨你一辈子。

恨意累积,再加上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阿箬决定投靠皇后战队。

现在来看一下朱砂害人计划。在剧中,皇后和慧贵妃都是不懂医术的,身边也没有可靠的太医。(证据:皇后会乱吃补药,慧贵妃的药方一直越吃身体越坏)懂医术的,是嘉嫔的侍女贞淑。因此整个计划的制定者,应该是嘉嫔。对于玫贵人,害她的理由有三:一,除掉“大贵之子”,为后面自己的孩子腾空儿;二,玫贵人出身低微,行事轻浮,嘉嫔既看不起她,又嫉妒她得宠;三,慧贵妃恨玫贵人,如果事情成功,可以卖她个人情;如果事情败露,众人也会怀疑慧贵妃,不会怀疑到自己。结果这次果然成功了。那么这次计划也是皇后知晓的吗?当然是的。因为随后对仪贵人是同样的迫害流程,而皇后不会容忍嘉嫔不告知自己随意行事的。说实话,玫贵人就算生了儿子,对皇后也没什么威胁,所以我倾向于皇后默许此事,一是为了给慧贵妃人情,二是作为一次试验,为后面除去娴妃做准备。至于为什么不用玫贵人直接嫁祸如懿,一是因为皇后还认为玫贵人与如懿有旧,担心不能一击致命,反被蛇咬;二是太后和皇帝都要她保这个孩子,她并不太想下手,所以默许了嘉嫔,但没抱希望能成功。

其实仪贵人,我也倾向于是皇后默许。她也许知晓一些,但没有直接下手。仪贵人一直跟在皇后身边,恩宠也不多,皇后没有必须害她的理由。不过借害她来扳倒如懿,皇后用她,大概也没啥心理负担。(毕竟一直视她为奴婢)计划的开始,是仪贵人被慧贵妃安排的蛇吓到了,搬去如懿宫里。随后阿箬作为内应,接受嘉嫔的指示,害仪贵人流产后,再来一出不惜背叛主上,以死明志的戏。此时众口一词,皆说如懿有罪,死局。

在证据面前,皇帝虽然不愿意相信是如懿做的,但是如懿并没有有利证词,而众人的言辞、行为又都十分合情合理,让人不由得相信。皇帝其实清楚皇后、慧贵妃、太后都不喜欢如懿,玫贵人掌掴如懿也是为了刷可怜的母亲的人设,但是他既已动摇,那么顺应众人的要求,处理如懿,比坚持相信如懿,要简单的多。皇帝浸淫后宫多年,知道人心难测,所以他怀疑如懿真的做了这些,完全是符合他性格的。

其实玫贵人和仪贵人失子,仪贵人身亡,在皇帝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她们是妾室,是奴婢,而皇帝也不缺儿子。比如后面皇帝指使玫贵人害庆贵人失去生育能力,给舒贵人下避孕药,可见他对这些人并不太在意。但是这些事情毕竟是种严重的罪行,他得给出惩罚以平后宫之愤。他其实相信自己之前对如懿品行的判断,但是他没有如懿清白的证据,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也只能选择放弃如懿。

而皇帝没有直接废掉如懿,一是要做姿态,显示自己既念及情分又看重证据,所以禁足如懿几日来给她自证的时间,可惜如懿没想到办法;二是他身为皇帝,不能被后宫牵着鼻子走,所以不能当庭宣判。

至于在冷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娴妃,实在是皇帝自己的说辞。

证据1:如懿在冷宫衣食不周

如果如懿没有被废为庶人,就是只保留答应、常在的位份,参考海兰,也还有份例,吃穿就是差一点儿,到底还有旧衣服、旧物件可以用啊!手下也还有两三个人能帮帮忙啊!可如懿呢,跑来冷宫啥也没有,整天还得做女红养活自己。再看甄嬛传,皇帝与甄嬛做局贬去蓬莱洲一回,皇帝也是提前打点了殿阁,还时常送补给过来。甄嬛去凌云峰的时候,算是没有打点和补给了,但那时皇帝和甄嬛已经彼此死心了。倘若弘历真是借冷宫保护如懿,为什么不送点补给呢?对于皇后战队给如懿寒凉食物,害她风湿一事,弘历则完全不知道,可见并不留心她衣食。

证据2:皇帝不买如懿的女红

皇帝告诉如懿,她做的每件女红他都知道,还计数了。计数我相信,但每一件都过目了我不相信。如果他真爱如懿,那他完全可以找个人把如懿的女红都高价买了,让她少做点儿,吃好点儿,穿好点儿。不让她做不行,因为如懿在冷宫寂寞,要有个事情做,才好度过困难时光。倘若皇帝真有心,他完全可以把那些一件一件地摆在如懿面前,让如懿更相信自己的话。他能把如懿的画像交给郎世宁保存,怎么就不能找个人保存好如懿的一针一线呢。

证据3:毓瑚照顾如懿非常有限

皇帝告诉如懿,他安排了毓瑚照顾如懿,可是毓瑚做了什么呢:1.同意江与彬来往冷宫照顾惢心和如懿;2.安排凌云彻保护如懿;3.详细报告如懿在冷宫的行动。这根本聊胜于无嘛!一来如懿完全没感受到毓瑚/皇帝的照顾,二来不论是皇后战队安排的天降蛇、风湿套餐还是太后来罚她,毓瑚都没有出面,凡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时候,主要还是靠如懿的运气,以及惢心、海兰、江与彬和凌云彻的辅助。换句话说,皇帝就是把如懿扔到了一个生死有命的境地,敌人的攻击不减,物质条件还差。至于护住她性命,他可能是念在初恋的情分,也可能是心底仍有一部分相信如懿无罪。

证据4:如懿在冷宫蹲了三年

皇帝告诉如懿,他终于意识到冷宫也无法护住如懿了,所以才决心接她出来。其实若皇帝在意,几个月他就该知道如懿活的有多辛苦了。至于最后接她,不过是因为海兰有孕后也同样中毒了,他才认为如懿有不在场证明了,不是她,能给众人一个解释了。但是他也没立刻接她出来,只是派毓瑚重启了调查。也就是说,在海兰中毒之前,他还是更倾向于如懿有罪,或者说承人如懿有罪,后宫能更安宁。所以后来如懿又自己中毒,还冷宫失火,他才把如懿接出来。

证据5:阿箬以长跪侍寝,并不能说明皇帝对如懿更深情

从玫贵人和炩妃看,皇帝偏好宠幸出身低微的女子。炩妃后来说过(可能是书里,记不清了),给小家子出身的女子赏赐,她们会欣喜若狂,皇帝也就更有成就感;而娴妃这些大家出身的女子,见过大场面,对皇帝的赏赐,反应就平淡的多。宠幸阿箬,皇帝也是一样的心理。阿箬嘴巧,会抓尖卖乖,又年轻漂亮,皇帝原本就对她有意思;再加上她父亲有功了,他可以纳了她,算是另一种奖励臣子的办法。至于为什么一边赏赐她,一边又拒绝她侍寝呢?首先,阿箬受宠,是皇后战队乐于看到的结果,那他索性给她盛宠,让皇后战队内部产生嫌隙。后来慧贵妃和嘉嫔果然因为阿箬进封而生气了。此外,在皇帝看来,阿箬的证词是给如懿定罪的决定性证据。正是她的话,毁了如懿。他虽然对如懿的“罪行”将信将疑,可既然没有真的定案,那阿箬就是不可信的,也许阿箬就是在利用他呢。这些让皇帝厌恶阿箬。因此,皇帝把阿箬竖成了靶子,想戏耍小狗一样戏耍阿箬。这是为了皇帝自己,并非为了如懿。

总之,皇帝走的每一步,做的都是最方便自己的选择。他确实不会为了如懿冒险,而如懿却在受了三年委屈后,还能因为他一篇解释就信了他。所以如懿真的很爱皇帝啊!现在的许多女孩子,何尝不是像如懿一样深情呢!明明对方给自己带来了伤害,却念着以往的情分,依着自己的喜欢,就能相信了对方的几句解释。所以,提醒大家,要记得经常考察自己的状态,也要听别人对你感情状态的观感,如果弊大于利,一定要及时止损!不要自欺欺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懿传剧评-冷宫事件:娴妃树敌,皇帝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