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分享

    下面是我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后的一些读书认识与体会,与您分享。

我曾经在企业从研发工作14年的,做通信终端就是手机的技术公司。终端产品开发会有很多个部门,从硬件到软件到应用平台,从开发到集成到测试,从供应链到市场,各有所专,特别是研发人员,长期泡在实验室会议室就专业问题讨论分析孜孜不倦,与其他部门交集很少。而做产品各个部门之间要全部合作才能最终完成一个手机产品的开发。部门之间的壁垒很深,缺乏交流也交流不畅。然后我们就每年搞会一两次团建活动,主要形式其实就是——趣味运动会的形式,然后把这个整个公司一两百人分成4-6个20-30来人的组,不同部门打乱。然后就进行接力,跳长绳哪,接力跨障碍跑啊,还有多人绑腿跑,美其名曰齐头并进。还有就是类似的这样子的团队合作的游戏竞技项目。活动会设上n级奖励,奖励最少刚好够大家吃顿饭,奖励高的吃丰盛一点还有多余。公司那时候主要是年轻人,这个活动其实效果挺好的,在活动中大家就不像在实验室一样比较沉闷,特别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合作。之后一段时间大家都会有点兴奋,并且在以后的那种跨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就开始比较放松,对产品线的归属感也比较认同了。特别是新加入部门的员工也能够很快在公司和产品线都比较自如了。

说到这件事情是因为我在读完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后,我就在回想,我的生活经历中关于群体活动这个概念最生动的观察是什么?毫无疑问公司里面的团建肯定是个典型。在这个趣味运动会里,大多数研发人员理性冷静的个性消失了,他们形成了暂时而明确的普遍特征一名“团队运动员”,他们有共同的目标,(集体心理)就是通过合作完成一些趣味的竞技活动,争取拿到更好的名次。在这里姑娘小伙们抛开了实验室里学究和拘谨,积极热情的特质开始互相传染,真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淡然的置身事外。

这本书应该是很早就听过,但是拿到这本书读起来的时候,也感觉实在是静不下心读下去。因为参加读书会就是要强迫自己读书学习,所以我就每天抽了一个固定的时间,一边读一边做一点笔记,强迫自己把这本书读完了。细读一遍还是感到有一些吃惊,因为这是一百多年前写的书,他所描述的群体的一些特征和行为,至今为止还是一样在发生。有时候当我们对身边群体反应感觉难以理解的时候,比如肖战粉丝群的227事件,都可以用这个书里的一些观点给出说明。还有关于民主和独裁的这个辩证关系,和我们上学的时候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差别挺大,让我不免觉得心惊,还有本书在第二卷,对于教育的一些认识,也让我觉得意外。不是说知识改变命运吗?

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个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书的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描述了群体的五个特点,一冲动多变、急躁,二容易受暗示和轻信,三夸张与单纯,四偏执专横和保守,五道德水平低下或者很高。看了这个描述,就觉得群众或者乌合之众聚在一起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本书过多对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他便表现出极高的道德。群体要想成为历史变迁的主角,他必须多多少少为信仰而战,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必须是为了某些简单而明确的信仰。群体在为了“民族的荣誉,前途或者爱国主义”这些信仰的激励下,更容易表现出及其崇高的献身精神,做出不弃名利的举动,他所达到的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就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我们其实在把群体的这些特点运用起来,在制定规则制度的时候注意公平清晰透明,以避免群体的这些冲动、偏执轻信等问题,多半是能够做成一些事情。取得一些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些公司,在进行公司凝聚力的一些培训以及企业生产的时候,他们都特别强调公司的使命价值,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用公司的价值观去对他们的员工进行引领和塑造。如果一个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这个公司大概是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的。所以企业文化以及讲好企业故事,一旦用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命)一类的东西带领一群人完成一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啦。

本书的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和想象力。群体的观念就是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他对我们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而所谓群众的理性,群众更是感性的人群,推理对他们来说不太适用。那么群体的想象力就是形象化的想象力。上述这些认识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各类媒体,大众传播所遵循的原则吧。遵循了这些原则的新闻信息传播就会有很大影响。比如现在的广告,还有那些综艺节目,很多演讲,文章都是要以情动人,要和观众、听众达成共鸣,这种共鸣都是感性上的共鸣。所以想一想现在媒体的作用。还有各种群体对我们下一代人群的塑造作用好大啊。我记得当时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那个导师就说过,现在的少年人在游戏中,影视作品中,还有家庭中和学校中一些暴力的语言和行为。向《少年的你》的那样是极端的体现,还有辱骂不尊重的教养方式,然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人的教育跟不上,然后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普及正面管教,用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具有正面管教理念。现在具有这种意识的机构和个人其实越来越多了。但是当时她的那种情怀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当我们社会传播的这类东西多起来,那么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就有更积极的作用啦。

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我个人看法不太赞同这个内容。当今社会有这么多的信息来源和渠道,让人没法专注于一个一个固定的信念。信息更透明了,群体信仰不太容易具有普遍的盲目服从残忍偏执吧。向肖战粉丝圈的行为略有类似,但其他信息渠道也很快就把这种群体的盲动消解了吧。我猜的,不是剧中人不知实情。

基于这些认识,对我的启发是,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就要利用好它的特点,择业的时候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像我们这样,选择一个跟自己信仰价值观认识都比较一致的一个读书会群体,然后让群体的力量,让自己能够和相同的群体互相促进,变得越来越好。我想这一点大家跟我的想法一致吧!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你身不由己的,在一个团队里头,比如我现在所在的学校里的一些行政单位的一些作风,其实对我来说,就和我当时在公司里头的一些群体的作风和思想就很不一致,我也很难认同,我这个时候我想可能就要把从这本书里头学到的一些关于群体的认识作为对自己的一个警示,忠于自己内心,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判断,不盲目跟从,不轻易随大流吧。

本书的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讲到了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所谓间接因素你可以理解为群体的所处的背景环境,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熏陶,主要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五个因素。间接因素是群体意见和信念形成的基础,短期不可改变,因此要想影响群体意见,就需要依靠直接因素。随着间接因素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直接因素就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直接因素有1、形象词语和套话2、幻觉3、经验4、理性。关于理性书中写道:“群众从来都不受理性的指引。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向文明之路,从这一方面来说理性没有多大用处。”“能够对群众心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时,根本就没有必要提到理性,除非是为了指出他的影响的消极价值。”“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情感,比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其中间接因素第五点关于教育的这些文字让人深思,教育如果只是背书、服从、应付考试,那么这种教育就毫无意义,教育还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课程上的大道理,而是教学生活中的行为示范约束和引导。“在生活中人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而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这和我后来读的《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描述的未来学校的教育就是基于人的教育是一致的。

第二卷第三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方法,关于群体领袖的描述和领袖说服的方法也是很受启发。从我个人体会来说,我想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一个人花费精力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很难,希望能借助外力,然后如果直接听从于他人,基于对权威的信任,会更加省事,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强,或者总会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是弱于他人的,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担更大的责任,也不想为他人担责任,其实我们大多数时候就是这样的群体成员,依附于群体和领袖,也为群体贡献力量,为领袖“利用,驱使”。这样说起来,每个人都可能就是无合之众的一元啦。学习这本书意义深远哪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合之众》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