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了了 的第 7 篇原创文章
死不是生之对立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学习失败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失败
而是从失败中学习成长
先祝诸君,开卷有益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纸质书
周航其人
周航,易到创始人,创立易到前,他在90年代末已靠音响发家(天创)。书的标新立异之处在于,作为易到的创始人、深度参与者,讲述了创业过程的失与得。从全书目录可以看出,周航对创业的认知趋于系统化。与此同时,若非亲历者,写不出那么多细节、心得、建议,从创业切入点、启动、资本关系、领导力到战略战术,一应俱全,是创业者、尤其准创业者很好的借鉴手册。不足在于,仅以易到单个案例解剖,要能多些案例会更好。
何为创业
我们首先要理解,所有企业的本质都是时代的产物,所有的企业都是大势所趋、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结果。意识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对时代很敏感并有很深刻的洞见。
创业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创业的本质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准创业者往往陷于思维困境,优惠的待遇带来巨大的沉默成本,以至于有所想,而不敢有所为,有所想,而担忧虑之不全。当我们明确好方向、具体的事情后,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时间表,不能再无限制地想下去,因为人不可能等到一件完美的事情出现再去做,更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于是该做减法,把不想做的、不能做的,一项项划掉,我要在想干、能干和可干之间选出一件有交集的事情”。
如果你没有关注到需求的本质,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好像没什么痛点,都解决得差不多了。但是当你开始关注需求本质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的需求其实是可以被唤醒的。很多人怕“小”,很多创业者怕投资人看不上他们,就非要把自己的事说得无比宏大,但实际上都是非常空洞的概念。其实事情一开始不用怕小,但是一定从开始就要注入一种可以变大的、向外去演化的内在基因。
何为失败
“唯成功至上、厌恶失败”的环境,让我们放弃了独立思考,放弃了真正的创新和探索,一旦失败就会被别人看不起,陷入自我否定、内心无比焦虑。换个角度重新思考,会发现美国创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失败的宽容。而且这种宽容,不仅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创新,反而鼓励了创业者尝试和冒险,极大激发了创新。
如果一个社会还在耻于谈论失败、害怕失败、排斥失败,只崇尚成功的话,我们不太可能有探索意义上的创新,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失败,重新理解失败。我们学习失败的真正目的在于,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然后从中成长,让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好。
学习失败,学习失败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失败,而是从失败中学习成长。首先你要学习面对失败,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并且接受它。我很坦然地接受了失败,然后就想应该从这段失败的经历中学习什么。
创业切入
首先,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必须是一个真实诉求。判断一个需求是不是真需求、是不是高价值需求很重要。一个高价值需求,需要具备三点特质,即强烈、普遍和频繁。强烈即真实存在,普遍即适用面广,频繁即非一次性,典型如衣食住行。
其次,需要一个提纲挈领的战略,战略不是使命,使命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战略是动态、阶段性、可实施的。一个好战略,一定不是听起来特别宏伟、前景特别远大,却让团队无从下手;一个好战略,一定是好理解且容易执行的战略。这是区别好战略和坏战略的一个分水岭。
最后,找到你真正热爱的领域,因为你的领导力只能在你所匹配的事务上予以发挥。一个投资人跟我们谈过,当时签了投资意向书,可还是没投。后来他评论说,易到所做的事情和我这个人的特质不太匹配。当时我听了不太服气,现在我必须得承认,他说的是对的。所以在易到,特别是到了竞争补贴的阶段,在很多关键时刻,我没有做出最合理的选择,这和我的性格特质有关。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思考需求的本质,很多人都在解决假问题,那什么才叫真实的问题呢?必须是大众的、普遍的、强烈的需求,但是,真实问题并不等于刚需和痛点。如果只是面对过去和现在,有一个痛点解决一个痛点,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面就没有了,那这个企业能够跑的路程也是很短的,更不用说未来。我们对这件事情需求的本质有可能理解错了,它本质上是所有人快速从A点移动到B点的需求,而不是只针对部分高端人群的出行需求。
关于竞争
市场先行者,切入点小,只做专车,未因势利导,及至滴滴5亿融资后,被打成筛子。网约车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运营驱动的,首先得在线下铺足够多的车,足够多的用户,保证供需的正向循环。只有把本质问题找对了,才能明确关键任务是什么。在是先行者时,不要错误假设对手不行,只看到对手的弱点,提升一个行业的通常不是同行,而是带着全新理念的局外人。赛道内的对手在明处,而那还暗藏在水下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来。当你看见时,它可能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了。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感叹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已经成为三座大山,这种论调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
敬畏竞争,竞争不只存在于业务本身,竞争其实是全方位的,包括资源竞争、人才竞争等。如果在竞争中用回避的心态去面对,只会让你越来越被动,因为资本、资源都是向头部聚拢。很多时候,你的规模越大,影响力就越大,资源越会主动向你靠拢,你也会事半功倍;反之,即便你做的事情本身是对的,但如果规模不够大,势能肯定会跟不上,这个时候做事情就是事倍功半。
做强做大,一个公司要想生存和发展,仅仅当个小角色肯定不行。只有成为这个行业竞争中的胜利者,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机会。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究竟是别人找你寻求合作,还是你到处找人寻求合作,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你在这个行业中是不是有足够的势能。保持竞争力的诀窍在于:一家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来说,一个时期只能有一项关键任务,不能有多项。从投资人的角度,并不担心竞争,因为不存在没有竞争的领域,在一个行业里面竞争是必然的。但重点就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竞争。
在竞争、创新时,也要时刻关注在新的技术趋势面前,会不会有一个远远超越你的更大的创新,比如。如果你只是在同一个维度保持做得更好,即便再努力,在更大的创新面前其实也没太大用处。
理解品牌
品牌辨识度,要想有辨识度,就必须做到最好。同样是快递行业,为什么一个叫顺丰,一个叫“其他快递”?尽管顺丰的价格可能更贵些,但是它好到足够有辨识度。如果一个淘宝商家的物流服务是“顺丰包邮”,这就意味着有品质。所以我才说产品好就要做到实物上有辨识度,这种辨识度不是相比别人有差异性。
用户第一,需要让用户明白公司能提供的价值是什么:要么直接告知用户,要么让用户通过产品感受到。用一以贯之的真诚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掩盖问题。避免用新的错误掩盖旧的错误,不仅是商业的道理,也是人生的道理。当有了真诚,很多问题就好办了,因为你有了根基。流量永远是稀缺的,那就是在任何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如果需要购买流量,即便当下很贵,也一定要先买,付出的成本肯定会比后来者低,因为流量只会越来越贵。
流量价值,流量价值=DAU×时长×交易系数,产品本身决定了流量的关键问题,在做易到时,对流量的认识就不够深刻,导致易到在整体规模和成长速度上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易到早期做高端专车,全是奥迪、宝马,一单可能360元,这就带来一个结果,花将近1000元才获一个客。所以当时就不想买流量,老在营销上想办法,期待找个营销高人,能帮助我们低成本获客。现在倒过来想这件事,如果调整产品价格,10元坐一次车,获客成本就雪崩式地下降了。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流量的问题,是产品形态的问题。比如宜家,为什么它要卖1元的冰激凌?因为家具是个低频、高价的产品,所以宜家需要在家具之外卖家居,比如衣服架、毛巾架、拖鞋以及那些价格非常低的食物等,这些家居产品的消费频次肯定要高得多。通过高频、低价的商品拉来流量,也为其他方面带来了利润,很多聪明的商家都会采用这个策略。
后流量时代,小米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静销力。这个静销力由产品自身直接决定,就是不用主动推广某个产品,先看它的销量如何。回归到品牌、内容甚至文化气质上的打造,基于此建立新的品牌观,我认为这也是后流量时代的一个思路。有一个数据显示,中国商业全部在线化率大概不到10%,其中实物电商在线化率相对较高,生活服务业较少,到达B端的业态在线化率则更低。
线下体验店,开创一种线下的新业态,既能体现线下的体验性价值,又能解决服务密度和及时性的问题。
与“钱”为友
融资时机。融资,不仅是为了业务上的花销,而且要考虑到最坏的局面,要预见面对竞争对手你需要多少钱。融不融得到是能力问题,在别人看好你的时候尽量多融资,但融资的方案和目标,就应该为最坏的局面做准备,哪怕出让一些股权也是可以的。不要带个人情绪,易到C轮融资的时候,一家拒绝过投资的资本方再找过来说要投易到被拒绝了。创业者要学会放低心态,对愿意投资你的人报以感激之心,因为创业有风险,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哪怕当时你很红,很多人推荐你、投资你,这都不代表你已经成功了。融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代表你就值这么多钱,也不等于你有这么多钱。投资者并不糊涂,不让公司上市,就无法获利。
选择投资人,不博弈,双赢。后来我发现,那么大的投资,其实没有人愿意损失,只要有人牵头,大家还是愿意出手帮我们一把的。就是因为当时我与投资人的关系相对比较疏离,彼此间只是公对公的客气,最终造成了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帮忙的局面。对投资人,求救、帮忙、示弱,展示自己的各种不行,其实是非常必要的。这不是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是为了及时补救,不耽误事。做投资人以后,发现投资人的心态是:等着被创业者影响。我们希望创业者告诉我们,某件事是不是应该做、是不是必须做。 投资人除了给你钱,并没有帮助你的义务,所有的帮忙都是额外的惊喜,而且很可能他也没有那么多资源,能帮你做的非常有限。
领导力是做自己
勇敢地做自己。去搭建你真正喜欢的团队,因为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去做与你的特质和领导力相匹配的事情。看《腾讯传》开始觉得是马化腾对失败、失误包容造就腾讯。如果没有对原来一些边缘化部门的包容,QQ邮箱的包容,就不会有后来的张小龙,更不会有现在的微信,所以“包容”这个词可能就是马化腾塑造的领导力。但我的朋友梁宁告诉我,事实不完全是这样。她近距离观察过腾讯,虽然从最终结果看是马化腾的包容带来了创新,但实际上马化腾是一个做决策比较慢的人,尤其是当他面对错综复杂、可能让别人尴尬的事情时,他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当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他就不去处理,这就得到了一个结果:他对边缘化部门的包容。我不需要去模仿谁,不需要去学习谁,不同性格特质的人,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领导力。所以,获得领导力的第一个秘诀,首先就是要做自己,尽可能全然地做真正的自己。
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你认为你能领导爱你的人,当你试图用这种模式去获得领导力的时候,你自己会异化,会刻意地扮演别人眼中那个“好”的你。在不同人面前,你越来越多地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自己,这就跟第一点——做自己——相悖,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否定了这个答案。我后来思考的答案是: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你能喜欢多少人决定了你领导力的边界。你可以谁都不喜欢,甚至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但这意味着你连自己都领导不了。所以,当你对一个人的标签打得越少,就代表你对他的接纳度越高,对这个人的领导力也就越强。我刚认识茅老时觉得很奇怪,茅老虽然80多岁,但他特别单纯,单纯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跟他关系比较近的人都害怕他上当,因为总有人找他,今天这个事儿找他,明天那个事儿找他,很多都是陌生人。他似乎对任何人都没有戒心,有求必应,不管你高低贵贱,哪怕你是个小孩儿,给他写邮件他也必回。你找他办什么事儿,只要看日历有空,他就会说:“我可以” 。我从茅老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领导力。我的体会是,他的领导力来自他爱人的能力。我们作为年纪只有他一半的人,在一起时还经常说他的不对,这不靠谱,那不靠谱,他对我们的意见完全平等地接受。他会说:“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我好好想想。” 后来,我觉得他几乎是接近于圣人的一个人,因为他爱人的能力太强了,全然地爱了所有的人,心中几乎没有恨。
归功于外,归因于己。什么是归功于外?一个企业的成功,本质上是时代造就了你,没有大的时代就不会有你。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当然你能敏锐地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也很重要,但是没有一个大的时代,你不会成功。什么是归因于己?就是失败了更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觉得人能看到自己认知上的问题,还不够痛苦,痛苦的是看到人本身的问题。因为当你看到自己有这么多的问题时,其实很难面对。人不愿意看到自己不好的东西,只有足够痛的时候,才会愿意停下来看看自己。所以,面对失败,从痛苦中学习,这将对你大有裨益。领导者要成长就要“复盘”。
学会示弱,这些行为恰恰应该反向思考。要成长,就得学会示弱。好的CEO都很会示弱,总说“我不行,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人的天性都好为人师,如果主动去请教别人,人家一般都是愿意告诉你的,他说得对错与否不一定,但有个潜在的好处:示弱后,不仅让更多新的知识进来,当你敞开心扉的时候,还会有更多人愿意帮助你。学会求助,也是很好的成长方法,因为我终于意识到,“肌肉”练得更好、能力更强是一种成长,学会求助也是成长的一种表现。这也是我的教训。
创业的过程都是被别人抬上去的,不是你真有多强,而是因为别人这儿抬你一下、那儿抬你一下,你就上去了。我们应该把更多的人拉进来,拉到自己船上,这样反而更好。除此之外,你也应该争取更多的资源。避免怕输的心态,很多人之所以不成长或者成长得慢,特别是中年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赢怕输,害怕失败、不敢去试。这会阻碍你的成长。错失机会就是因为我们对还没发生的事情选择了否定。这怎么理解呢?未来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很容易否定未来的不确定。
投资就跟打牌一样,靠什么赢?只有相信巨大的不确定性,你才会赢。反之,为什么会输?因为相信了确定性,觉得这事儿一定成,结果一大把钱投下去,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后来我在想,如果选择相信更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投错很多,但也许会大赢,起码比现在赢得多。我还是相信,没有不能承受的风险,只要机会足够大。所以说当有巨大不确定性的时候,要选择去相信不确定性。
打造团队
公司初创时期,寻找合伙人,这是第一阶段,要做的是“长心”,即寻找与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搭建公司核心文化与价值观;有了合伙人之后,就开始搭建初创团队,这是第二阶段,要做的是“搭骨架”,即寻找对你和公司有信念的员工,确保公司有效运转;等到公司发展壮大,需要招募“牛人”,这是第三阶段,要做的是“长肉”,即进行团队迭代,让公司稳步发展。
寻找志趣相投的合伙人,寻找合伙人几乎只能在自己身边找,找认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人的状态、水平能力,其实就是你当时状态的投射。说白了,你是什么人,基本上也只能找到和你一样的人。相互喜欢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最开始的核心团队,彼此一定要足够相互喜欢。如果还不够喜欢,就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培养。正是因为在文化上不能形成强认同感,即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易到在后续很多关键问题的决策上,实际跟不上,因为三个人没有真正形成共同的价值主张。信任,是合伙人之间的必要条件。有时候,合伙人关系与婚姻或恋爱关系是类似——争吵不可避免,但要确保不会因争吵就散伙。这种信任,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培养。这不是为了“看看”,而是为了接受——你们因为创业成为一生挚友,你愿意和他一起做事情,哪怕这件事最终没有成功,也不会觉得遗憾。所以,这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也是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抱怨:当初你和我刚合作的时候还那么有激情,怎么一遇到事儿就不行了呢?
寻找信任你的初创员工,如果是找合伙人,要找你相信的人。而找初创员工则是相反的标准,要找相信你的人。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一切都还是雏形,所以,要告诉他这番事业一定靠谱,对你来说非常吃力,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也很难被说服。远离“分析型”的人,这类人往往是外企高管,本身头脑很好,也很会分析。对于新机会,他们有投机心理——向往互联网创业,本身收入也不错,因此,他们对于创业初期的事业,会从审视的角度出发。我就碰到这样一个人,跟我前后“纠缠”了10天,依然“纠缠”不清。今天被你说服了,明天可能又有一件事想不明白,跟你聊半天。我也会因此觉得沮丧,反思是自己的说服能力不够,还是诚意不够。事实上,只要你的团队没有发展到一二百人的阶段,就没必要想所谓的“长肉”。在这个时期,你对牛人是没有吸引力的。虽然你可能自认不错,但是真正投入到整个人才市场中你就会发现,和你有同样竞争力的公司多得是。
学会留住牛人,借用猎头的一个术语,要地图式搜索。优秀人才选择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是收益。这里收益是指当期收益加预期收益,也就是薪金和股权。很多创业公司往往会回避这个问题,说事业如何有前景、理想如何有情怀,就是不谈收益。最后一谈,又让人很失望。把人才招入公司,再给他们一个丛林环境适应生存,其实是资本过度造成的资源浪费,结局不会太好。反之,应该用充分的精力帮助人才在组织中获得成功,而不是挑剔他们:你们拿了我这么高的薪资,理所当然地就应该表现优秀。如果是这样的心态,新人在公司的存活率会很低。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组织千辛万苦费了大把力气才把这个人招进来,如果最终没留下他,本质上是你的错。
关于战术
打持久战,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明星创业公司,在两三年之内,甚至一两年就爆红。所以,当创业者看到这样的案例,总期待自己创业也是如此。但是我想说,这不是创业的全部。首先,一夜爆红不是企业成长的常态,不能根据这个速度去建构自己的创业路径。如果预设一件两三年就能做成的事情,当它没有这么快的时候,你就会开始焦虑。其次,就算是被公认为一夜爆红的企业,背后也一定历经百转千回的挫折与调整,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并没有看到努力的过程。
最小化启动,使命要大、战略要小,在0到0.1这个阶段,创业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有没有清晰的用户价值,然后才是成长速度够不够快。市值估算的两种方法论,一种是看增速,一种是未来。加速度比初速度更重要,再对比DD,也能发现同样的问题。当时我们看易到的同比增长,觉得成长也挺快的,但是很显然,对手的成长性远远快于我们。DD从零开始做专车,只用了三个月就超过易到,这说明成长的加速度多么重要。2014年8月,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还是90%,短短三个月之后就变成市场第二,而且距离第一相差很多。没有绝对的坚持,说白了,初创公司找错方向很常见,这个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坚持,更没有必要心存侥幸地坚持。在融资的时候,创业者还是需要想办法融更多的钱,只是不管有多少,都要记住这点:钱是有限的,所以要特别谨慎地花钱。
基业长青,不是为了“长青”而去躲避风险,而是站在未来考虑现在。在未来,你肯定会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它的大势是什么,将去往哪里。如果用未来的视角审视现在,你会为了未来那个时代思考今天该做些什么,提早为未来做好准备,用更积极、更勇于探索的态度经营企业,这才是基业长青的方式。所以,重新理解基业长青,核心就是今天要不断地为迎接明天的挑战做准备,更多地着眼于未来。不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个人,这种更积极的生存哲学,将更有利于你思考企业成长和未来走向的问题。
面对低谷
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全盘否定过去,好比一个人会生病、青春期会长痘,这都是一个必然会经历的状态,所以不需要为此焦虑。不要指望那么快突破,瓶颈就是一个漫长的隧道。我比较同意雷军的一个观点:顺势而为。如果这个“势”不到,做很多东西都会很累。上山推石确实很累,走一步退两步,你觉得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切忌全盘否定,整个公司处于瓶颈和突破阶段的时候,最怕的是还没怎么样,内部就进入了相互否定的状态。这对公司的战斗力是最大的破坏。所以千万不要埋怨,而是要把多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在代价有限的前提下去摸索。所以我现在给创业者的建议是,多融钱少花钱。融资的时候,趁着别人支持你,要玩命融。融了之后要谨慎地花,模式没踩实之前一定不要花大钱。这都是我当年的教训,融了钱就玩命花,结果损伤一大半,搞得自己很被动,那个时候就更不敢试了。找到创业的初心,再补充一点,在初心这件事上,没必要钻牛角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去看待你的初心,重新理解它,看看基本面有没有变。
理解未来
“你再努力,可能也需要赶上一个大的风口。” 这就需要我们敏感地把握住趋势。看到和看穿,有一次,我跟雷军对话。大半夜里,我们谈到为什么我在易到犯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为什么不降价,政策等各方面对我们的干扰,等等。但是雷军回应了一句对我很有冲击性的话,他说:“本质上是你没有看穿,没有看穿这件事情的本质。”,找到独特的小切口,所以,机会越大,就越需要找到一个独特的小切口,也就是说越大的机会,最开始起步的时候越要小。
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当一个新的趋势来了以后不应该去抢占红利,而应该思考如何运用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为用户创造一种新的价值。如果这样思考问题,我想你会抓住趋势,真正地做出大事。做小,做少,做慢:处在一个非常大的领域中,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足够小的切口或者针眼扎进去解决这个问题,导致很长时间都是围着锅边转,无从下口。
越是创业初期,创业者越应该把所有可能的诱惑抛掉,勇敢地把一个一个你想做的事情从清单上划掉,然后选择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或者说得绝对一点,一个创业公司在一个时期可能只有一件关键任务,你只能全力以赴做那一件事情,才有可能做得好。
和正确的事情相比,可能勤奋没有那么重要,也就是说勤奋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从“看到”到“看穿”的过程中,真正的“看明白”是行动,没有行动的认知就没有真正的明白,而且必须要用空杯的心态学习投资,要多看到别人的机会。
失败并不可怕,焦虑也不可怕,只有你足够痛的时候,新的光亮才可能照进来。痛可能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如果你有足够的痛,恭喜你,你可能有新的开始,因为新的光亮可能照到你。
欢迎关注了了的公众号
看书写字
聊人事
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