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49|行业篇:组织管理(4)


公文用典的“行业篇”:顺应所在部门领域的行业环境,切入中观场景,以典说“事”,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工作,达成目标和任务。包括工作推动、组织管理、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廉洁自律等方面。

07.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范文】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怎么激励干部、如何能上能下,始终是保持干部队伍战斗力、关乎兴衰成败的大事。(选自201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把好“方向盘”,用好“指挥棒”》)



【典故出处】

语出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五》,“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了。

【典故解读】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道出了为政用人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在司马光看来,识别人才的方法,就连圣贤也深感困难,这是因为识人用人的根本在于为政者能不能做到公平透明。如果为政者公平透明,那么下属能力如何便会一目了然,无所遁形;如果为政者做不到公平透明,那么考核机制一定会成为徇私枉法、欺君罔上的手段。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这句典故,常用于组织管理中,强调识人选人用人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如果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带来选人不当、用人失误,最终损害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社论的中心论题,就集中体现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这句典故上,把好“方向盘”,就是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用好“指挥棒”,就是怎么激励干部、如何能上能下,这句典故很好地表达出我国历代的兴盛衰亡,无不与用人相关,在当前,这也始终是保持干部队伍战斗力、关乎兴衰成败的大事。



08.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范文】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在人才问题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大境界、大胸怀,始终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方面的人才,真正做到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选自2019年3月22日在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典故出处】

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蔚然羽仪,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夫惟人君不以高危自处,而以谦卑育物为心,人人得而亲近之,亦人人得而取给之。……故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对于人才,如果越是求贤若渴,就会越来越多;越是弃之不用,就会越来越少。

【典故解读】

《默觚》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早期作品,分为《学篇》和《治篇》两部分,“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书写用的木简,故名“默觚”。

在《治篇九》中,魏源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和人才观念,强调要营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他说,国家有人才,就像山川上生长的草木,仪仗中华美的旌旗,如果没有这些高大的山麓,深厚的云气是难以产生的。作为君主,如果不以高位自居,却能谦逊待人,培育人才,那么,人人都有亲近君王的机会,人人也都可以得到国家的选拔任用。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这句典故,常用于人才工作中,强调为人才成长培植沃土、提供环境、搭建平台,优化人才配置,浓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态势。

【范文赏析】

范文选自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启动大会上的一篇领导讲话稿,礼敬为山西各项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才们。稿件中引用典故“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意在强调人才问题重在培养和使用,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创优人才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文用典49|行业篇:组织管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