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第九章分裂样人格

在精神动力学领域,分裂样通常意味着病情严重和更多地使用原始性防御,因此分裂样人格的个体很容易被误解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属于分裂人格谱系中极端紊乱的个体

一、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临床经验表明,分裂者在气质上容易反应过度活跃对刺激过度警觉。他们常形容自己天生敏锐,而亲属们则称他们在婴儿时期会畏惧光亮、噪音或移动。似乎分裂者的神经末梢比我们更接近于体表

这一段我有些共鸣。我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有一点儿光亮和声音都睡不着,皮肤比较敏感。甚至我的头皮上有一段神经末梢暴露在头皮的表层,用手触碰会有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即使不用手触碰,偶尔头部突然转向也会触动头皮的神经末梢,有种无法言说的苦痛。

从经典驱力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分裂者似乎固着于口欲期。具体而言,他们一直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

为了抵抗这种吞噬感,我必须不断地进食,不断的把自己撑的肚大腰圆,把自己搞的虚胖感觉上像是有力量,更容易入睡,特别是喝了大酒之后。

当我有了这种觉察,在将这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中,我明了了,我必须将不断进食获得的虚胖还回去,这虚胖不是真实的我。

一下子我对美食失去了耐心,不再贪婪这无法躲闪的欲望。谦卑、克制、韧性,才是我的人生主题。

虽然外面可以将这种幻想解释为幻想者自身饥饿感的投射和转换,但分裂者其实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冲突。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 费尔贝恩对于分裂状态的理解是“由爱而产生的饥饿”,他并未将重点放在分裂者的日常主观体验方面,而是着重强调那些明显对立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他们回避交往,从幻想中满足,并排斥现实。

“分裂样”这一术语暗含两个方面的“分裂”:自体与外界的分裂,以及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分析理论认为,分裂者的分裂体验,通常指的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的解离(解离是分裂样心理的另一个术语)。防御机制中的“分裂”是交替表达相反的自我状态,或出于防御的目的,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的两个对立面,这也是“分裂样”与分裂防御的异同之处。

我的理解是因为担心被吞噬被消亡,自己没有力量是个0蛋吗,但是又没有力量承认自己是个0蛋。正常的成长是从0开始生长,一直长到60、80或100等,这0到100之间的高度差即为张力。可是分裂样人格,心理没有成长,以为自己的力量是0,于是将自己分裂成一种疏远感,将真实的自己屏蔽掉,而对现实开始解离,分裂成-50和50,在这两个虚幻的两端分裂摇摆从而产生虚幻的张力。

就像我曾以为自己是0,没法成长嘛。以为自己是-50,于是拼命吃的肚大腰圆,撑成50,这个构成产生虚幻的张力,其实身体非常不舒服。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游戏规则以后,我开始通过断食,较少食物的摄入,回到正常体重,恢复到0,回到真实,才能真正开始生长。

二、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正如前文所述,分裂样人格所持有的防御是退缩到内心世界之中。他们会运用投射、内摄、理想化和贬低,也会具备其他多种防御。

分裂者最具适应性和令人称道的能力,当属创造力

只有超凡脱俗,才可能独具慧眼

比较健康的分裂者可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理论革新,或精神拾荒,而程度较重的分裂者则犹处炼狱,个人的潜能被恐惧和疏远抢先攫取。因此治疗分裂样患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

看到“只有超凡脱俗才能独具慧眼”,还有“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我一下子想到了福建平南县教农民画画的林正碌老师,他写的哲学书《数性宇宙论》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大致说我们活在一种数理的世界中。想到这里,我将那天与雅琴老师沟通的文字发给林老师一下,感觉很有意思。

问题是构建出来的,或者说是想出来的。当我们去追求一个结果的时候,好像是走独木桥;但若是过了河,反过来归因,其实路可以有许多条。过程中很迷茫,走过来后发现有很多条路可走。这些推理逻辑是我们接受教育训练出来的。我们好像生活在一种数理的世界中,而不是现象的世界中。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相信自己的逻辑,不是吗。科学不就是做一个模型拿到现实去检验吗 有效果就是重大发现,没有效果就是猜想 。

其实,像我这样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自己的学习,不仅治疗好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还能一门深入干成职业心理咨询师就是最大的升华和创造。

三、分裂者的关系模式

分裂者最主要的关系冲突包括亲近——疏远爱恋——恐惧。在他们主观世界中,充斥着深深的依恋矛盾。他们苛求亲密,但害怕被吞没;既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单寂寞。冈特瑞普描绘了分裂者的‘真实写照’,即“他们不愿失去客体,也不愿失去自我,因此无法与人交往,又不能忍受孤独。他将这种困境形容为“进退维谷”。

这种冲突表现在生活中,可能先是热烈而短暂的关系,然后以长久回避而告终。A罗宾斯将上述动力学现象概述为,“请靠近我,来慰藉我的孤独,但请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愿受到侵扰”。从两性关系来看,尽管分裂者性功能正常,也能够享受快感,但仍明显存在性冷淡。

许多女性都曾爱上热情奔放的音乐家,怎料对方却将一腔情欲尽数献给了心爱的乐曲。同样,有些分裂者一心追求高不可攀的伴侣,反而将唾手可得的对象搁置一边。

我对这一段深有同感。我曾谈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那个小美同学就是分裂者,她苛求亲密,但又害怕被吞噬。所以在我们热烈的相恋两年之后,她带着哭肿的眼镜,终于嫁给了她曾经看不上的一个老男人,毕竟安全嘛,她首要的需要视安全。

而我也从一心追求高不可攀的伴侣上跌落在现实的土壤上,回到爱人身边,脚踏实地的过起了小日子。在这一时刻,我终于放下了她。

分裂样人格可以由微解离现象衍生而来,由于养育者忽视儿童先天气质性的敏感和紧张,因此这种不敏感常常造成对儿童的过度刺激作为对过度刺激的回应,儿童逐渐发展出解离能力,逐渐形成“分裂”性格。

当代许多创伤和解离的研究显示,透过解离(情绪调节不良及躯体体验失调慢性人格解体和/或现实感丧失,等),分裂心理可理解为是重复体验关系创伤的结果。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生动地描述过这种体验,他的描述带有典型的分裂意象,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前(那时他9岁),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在那之后,只剩下黑白两色。

我一出生感受到的就是黑白两色,因为父母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但是随着我4月1日开始对自己进行整合,慢慢的我的世界由黑白两色变为了五彩斑斓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第九章分裂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