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熊"孩子

研究表明,三岁的小孩子就已经懂得了承诺和合作的意义。人类出生就被设定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和同情心。这也许从现代脑科学上为道德经里面“人之初,性本善”找到一点依据。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小孩子在公共场合还是表现出熊孩子的模样呢?其实大多数还是后天和家长的教育紧密相关。如果家长本来就是熊家长,那又怎么能期望自己的孩子不是熊孩子呢?孩子天生就像一张白纸,肯定是有样学样。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来矫正熊孩子的熊行为呢?首先,要对孩子设定期望值并且适时提醒。比如带小孩子出去餐厅吃饭前可以先跟他约法三章: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要老是去陌生邻桌凑热闹等等。如果小孩子也确实按照大人的规则做了,那家长就应该要表扬他,而且要表扬他的具体行为,比如说筷子拿的好,比如说能安静的坐在那里,而不是单纯的说“做的好”,“真棒”等。其次,当孩子最后还是熊起来了,大吵大闹。家长也不应该直接在现场批评,试图当场矫正。因为孩子当时极大可能更加尴尬甚至愤怒,这样会导致更加不可预测的结果。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带孩子离开公共场合,然后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父母再慢慢跟他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孩子越早培养越好,从点滴基础做起,比如说礼貌用语“对不起”,“请帮忙”,“再见”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三岁的时候就教育教小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搞定"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