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是父母哪些行为造成的?

最近朋友说她上初中的儿子处于叛逆期,完全没有办法沟通,所以我就有意找了一些关于儿童叛逆期的资料。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先看一个典型案例:


妈妈:“儿子,你先把今天的作业做完再玩。”

儿子:“为什么我就不能先玩,之后再做作业?”

妈妈(有些生气,声音也拔高了不少):“你怎么总是这个样子,让你快点,不然上学要迟到了,你怎么说的‘慢点没关系,我就喜欢上学迟到’;让你‘做作业专心点’,你偏说‘专心认真个鬼’;让你‘不要大喊大叫’,你就说‘大喊大叫怎么了’,你看看你说的这些话,我都快被你气死了!”

儿子(也拔高声音):“你不也在大喊大叫吗?唠唠叨叨的妈妈气死才好呢!“

妈妈更气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冤大头!”

家有叛逆孩子的家长,这种戏码是不是在家里经常上演?对那个妈妈的遭遇是不是感同身受?没错,这就是和典型叛逆孩子的对话,你是不是也和这个妈妈一样,心里想着我说这些做这些还不都是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他怎么这样对我?

但是其实,孩子叛逆的这种表现,父母的某些行为才是罪魁祸首,尽管很多父母都不承认,但是叛逆的孩子并非天生就叛逆,应该是父母过去或者现在的一些不当做法、或者和孩子交流方式不恰当才会导致孩子的叛逆行为。那么就容我细细和大家分析一下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孩子的叛逆。

吼叫和打骂

“儿子4岁,太皮,有危险也不知道,管教全靠吼。有时甚至会打几下,让孩子长记性。”家长王女士说,现在除了吼和打,自己找不到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7岁的嘟嘟心里,妈妈的每一次发脾气,都让她感到恐惧。“没上小学前,我觉得妈妈是很温柔的人,上了小学后她就变了,经常为一点点小事就凶我,不做作业要凶、不吃饭要凶、作业没做完要凶、晚睡觉要凶,就连多看5分钟电视都要凶,我觉得妈妈简直就变成了吃人的‘老虎’。”

9岁的皮皮也经常被妈妈吼,他觉得妈妈有时候吼得没有道理。“比如,我做作业的时候,我妈要坐旁边看,发现我写错题时她就火了。其实我自己已经发现了,当时正想改正的,被她一凶,心情很不好。”

10岁的小童则坦言:“妈妈发脾气对我来说没有任何震慑作用。妈妈以为她凶我我就怕她了,其实我不是怕,而是知道她就是那样的脾气,所以每次她发脾气吼我,我就不说话,让她发泄发泄,事实上我根本没有认真听她在说什么。”

而对于再大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可能还没等你发脾气,孩子就会先对你大吼大叫。

所以,看看上面孩子们的心声,没有什么比吼叫和打骂更会让孩子产生叛逆行为的了。当你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你的情绪出去失控的状态,你会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任意发泄胸中的怒火,这时候其实是我们父母在欺负自己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你成功阻止了孩子们的不当行为,事实上你倒是真正在助长孩子的叛逆行为和挑衅行为,而且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对你大喊大叫、甚至会出现攻击性或者反社会性。

其实家长吼孩子,有时候是家长们自己心情的原因,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还不如说是家长们在宣泄不良情绪。请家长扪心自问,当你濒临失控时,是不是因为跟老公吵架、一堆代办事项逼得你快发疯、公事很忙、身心疲惫,而眼前这搞不定的小孩就是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是,下回快“狮吼”前要在心中对自己喊话:“你不是真的跟孩子生气,不需要大吼大叫。”

侮辱孩子人格

“你真的很没用,你到底能做什么啊?”

“你将来就配给人家刷盘子吧!”

“笨得跟猪一样!”

“你简直一点用都没有!”

家长气极的时候这样的话容易脱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觉得有权骂,而且口不择言,有时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可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会怎么想?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孩子虽小,但他也有自尊心,希望获得肯定与赞扬,不喜欢被骂。别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许孩子不会当一回事,可是连自己最依赖的父母都这么骂,他还能对自己有什么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说的玩笑话,也当成了真。父母说一句“你笨得跟猪一样”或“一点用也没有”,他可能就会在心里想:“我真是太笨了,这点事都做不好。”“唉,我怎么这么没用呢?”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的话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经常说类似的话,孩子会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机遇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不自信,还没开始尝试,就主动退缩了。

如果你有以上的言行,请马上停止!我们家长应该做的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或他所做的事情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就事论事,而不是批评孩子本身的能力、侮辱他们的人格。

唠  叨

 “妈妈说的话你总是不听,现在吃到苦头了吧?以后看你还不听话!喂,我说的你到底听进去没有?你要是再不听,下次只会吃更大的苦头。到时候可别怪妈妈没提醒你……”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应该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唠叨,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如果孩子处于叛逆期,你可能刚开始唠叨个开头,孩子可能会厌烦的不让你说出后半截的话,那么家长就应该及时改变“策略”,不如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妈妈只说一遍”。首先在心理上让孩子有一种必须重视的意识,那么他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听父母后面要说的话;要是你有一些很重要的事需要向孩子交代,那么最好是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心平气和,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这件事非同寻常,是必须重视,必须做好的。

打断孩子说话

“住口!”

“不用解释了!”

“不要再说了!”

这是不是我们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

有时是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

那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是什么想的:

      “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

      “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

是啊,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家长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把话说完呢?


不让孩子发布反对意见,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在父母不了解事情经过时,又不让孩子解释,你能想象的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翻旧帐

小王最近的学习状态不太好,几次小测验的成绩都不理想。于是,妈妈开始唠叨:“以前成绩下滑就是因为周末总看篮球比赛,不学习造成的。平时提醒、督促你不听,现在怎么样,成绩下降了吧……”小王的妈妈一边抱怨他从小就不听大人话,一边又把小王以前犯下的种种过错数落一遍,妈妈这种翻旧账的习惯经常把小王弄得很苦恼。


“我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上次那件事儿,我就说过了,你就是不长记性……”类似这样的话,很多家长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过,这也是跟孩子翻旧账时常见的开场白。


家长翻旧账,无非是想提醒孩子:“你曾经犯过错,家长曾经为你受过苦”,并以此告诫孩子“你应该听我的话”,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甚至根本就不想听家长说话,亲子关系进入冰河期。

翻旧账不但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对孩子产生负面暗示,每一次翻旧账,都是一次对孩子的负面暗示,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开始觉得无论做什么努力,曾经的污点都无法抹去,自己不断犯错,错误不断累积,家长永远也不会满意,自己越来越一无是处……于是自暴自弃,和家长内心真正的期待背道而驰。

所以,家长应该就事论事,一旦之前的问题或冲突已经得到解决,那么就不要再提起,应该允许孩子以一个全新的面貌从新开始。

内疚控制

孩子在做功课,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不时停下来敲敲自己的背,神情有些痛苦。孩子站起来说,妈妈我来吧。这时妈妈就会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妈妈累点没关系,因为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孩子这时候就只好埋头努力做功课。

此时这个孩子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内疚感,他就必须去报答那个使他内疚的人。但是,他想帮妈妈干活的念头已经被剥夺了,于是他只能想,我要为妈妈努力学习。

这个因为内疚而去做功课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但事实上,他学习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是在内疚感控制下,“为了妈妈”所做的行为。这个妈妈或许因为孩子听话而心里舒服了,但事实上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本来是自由追求快乐的过程,为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宛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如果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他们不想受内疚感控制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内心还要受到内疚感的折磨,觉得对不起让他们内疚的亲人,想想他们内心是有多煎熬。

我们家长应该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之间,不存在所谓权力,没有谁亏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内疚感,尤其是本不属于他的内疚感。即使他有了过失,也请允许他在做出弥补的行为之后,让内疚感从此结清账目。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他自己,也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尖酸刻薄的挖苦

 “今天主动来帮忙啊,是吹的什么风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复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聋了吗?”

“你可真聪明呀,十道算术题就有九道算错了!”

听听这些话吧,本来只需说声“谢谢你的帮忙”、“我只说一次,你要听好”和“算错了没关系,重新来”就可以了,可是做母亲的偏偏要语带讥讽,把话说得酸溜溜的。


这么做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身攻击。用这样尖酸刻薄甚至冷酷无情的语言来伤害孩子,它不是一种“恶毒的武器”又是什么?它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蔑视,对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剑深深扎进孩子幼小的心灵里。


家长或许不知道这种由语言带来的伤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后果要更为严重。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内在的伤痕,所以我们往往忽视语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用嘲讽这样“恶毒的武器”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哪怕这种语言“攻击”停止了,伤害仍会在孩子内心继续存在,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孩子一生。


父母说出酸溜溜的话,也许本意并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开口就忍不住把话说成讽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任何话,孩子只有听的份儿;无论说什么,都是为孩子好。这种自以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严。被人揶揄,小孩子也会心情沮丧。作为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恐吓和威胁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而且,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否定孩子感受

小雪:“我不要吃菠菜,我讨厌菠菜。”

妈妈:“不行,菠菜是很有营养的食物,对你的健康很有帮助,一  定要吃。”

小雪:“我讨厌马尼叔叔!”

爸爸:“我不想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他是我的兄弟,你不可以说他的坏话!”

上面的对话无疑是小雪的父母在直言否定小雪的感觉,会让小雪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小雪也会认为父母并不在乎他的感受。


而且,父母的否定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只有父母的认可才能使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安全。为了父母,孩子也会否定自己的真正感受,转而以父母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


但是当孩子长大后,因为长期否定自己的感觉,他们不知该如何为自己争取权利,也没有充分的技巧可以面对他人。结果,孩子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让事情发展到让自己受不了,直到自己崩溃为止。


如果妈妈以另一种态度对小雪说:“你觉得菠菜的味道很奇怪吗?不然你先吃一口看看,如果真的不喜欢,就不要吃了。”。如果爸爸不急着否定小雪的感受,而继续询问为什么她不喜欢马尼叔叔,小雪也许会说出内心的感受,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所以,孩子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情感,也有权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不该对孩子说“你不可以有那种感觉”,我们的反应应该是“我很难过你这么想,因为我的感觉是……”孩子的意见也许会和我们不同,有时很难判断哪一方的意见比较合理,但当我们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更尊敬我们。


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有什么感受时,非常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这个感受。比如说,如果你认为你孩子输掉足球比赛时“不应该”觉得伤心,可是你千万不要这样和孩子说,这时候最好说一下鼓励的话,比如说:“我知道你非常想赢,可是有时候失败了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孩子在表达自己情绪感受时,需要父母的支持与理解。作为父母,在孩子表达感受时表示了理解,就等于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件特别漂亮的礼物,作为叛逆孩子父母,理解真的很重要

看了上面这么多的父母的问题,如果家有正处于叛逆的孩子,那么作为家长要思考一下,有哪个或者哪些行为是你曾经做过、经常做、或者正在做的呢?如果很多行为你都有份,那也不要太难过太自责,我们为人父母并非圣贤,当然也会犯错误,只要今后的日子里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确保我们的孩子都能平稳渡过叛逆期。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到叛逆期,那么很开心你能现在看到西贝的这个分享,希望家长们可以吸取以上反面家长的经验教训、和孩子保持良性互动,你们可以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就未雨绸缪,希望孩子的叛逆来的不要那么猛烈!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叛逆,是父母哪些行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