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君是人间好风月,何故凄凉到如今?(草稿大纲)》(历史)(2022/11/18)

        中唐时期的知名文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拍成电视连续剧,或者编成纪录片绝对会非常好看,可惜没人下功夫去做这件事,那就让我来简单讲讲吧。

        首先是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他们在文学上共同推崇古文运动,在政治上竭力恢复儒家治国的地位,防止中国转变为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国家。

        然而,柳宗元、刘禹锡所参与的“二王八司马改革”,韩愈却并不认同,原因在于韩愈认为二人所处的改革集团在政治上并不成熟,且施政理念与具体操行也不为韩愈所认可。

        另一方面,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的改革集团,反对唐顺宗身边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势力,以韦皋为首的藩镇则支持俱文珍等人。而韩愈则与俱文珍的交情较好,政治上因此互为援引。

        更重要的是,唐顺宗身体一直不好,甚至即位没多久,便口不能言。从国家政治的稳定角度,韩愈支持俱文珍为首的政治集团,推动唐宪宗即位,此举恰好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愿望相反。

        等到“二王八司马改革”失败,唐宪宗即位,韩愈被唐宪宗和俱文珍等人,指定为唐顺宗时期的国家历史的撰写人,即《顺宗实录》的作者。《顺宗实录》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都很高,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韩愈为“二王八司马改革”的盖棺论定,在政治上定论为错误的改革,并成为唐宪宗时期的最大的政治共识。

        因此,唐宪宗时期,至少是初期,柳宗元和刘禹锡一直被贬官到偏远地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人之间,韩愈成为唐宪宗时期的政治领袖,而柳宗元、刘禹锡则成为政治罪人。直到柳宗元去世前后,韩愈和刘禹锡依然互相责怪和讥讽。

        如果中唐时期的文臣恩怨,仅限于这三个人之间的恩怨,那也不至于这么精彩。

        现在请出第四位角色登场——白居易,白居易和韩愈的年龄相差不大,二人都以诗文才华而出名。然而,不同于韩愈怒而写《谏佛骨》的政治信仰,白居易则终身信佛,二人首先就没有了共同语言。

        接下来,第五位角色登场——元稹,元稹跟刘禹锡、柳宗元的关系极好,当然关系最好的肯定是白居易,连带着白居易也跟他们三人之间关系较好。其中柳宗元早死,紧接着元稹死,最后是白居易和刘禹锡,晚年互相做邻居。

        白居易和元稹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但如果你仔细看“新乐府运动”的核心理念,会很明显的感受到,虽然内容形式不同,但是“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几乎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他们都认为文学表达应该避免堆砌词藻,并且都推崇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

        但是说回到现实的人际关系,韩愈却不可能认同白居易,到了唐宪宗时期的淮西之乱,同朝为官的韩愈和白居易都支持出兵,白居易因此被贬,而韩愈则参与了平叛过程,二人彼此更加形同陌路。

        写《悯农》的李绅,跟韩愈势同水火,韩愈跟李绅也是一对冤家,李绅是韩愈提拔举荐,但是二人后来却政见不合。

        问题是,李绅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叫元稹。

        不过元稹本人的恩怨也不少,最大的恩怨之一就是他和裴度之间的纠纷。

        第六位角色——裴度,从唐宪宗到唐穆宗,再到唐敬宗,这三朝里的大量名臣,包括元稹自己、韩愈、李德裕、李宗闵、李光颜、李愬在内的文臣武将,要么是裴度举荐提拔,要么是裴度重用推举,裴度还一度保护了刘禹锡,使刘禹锡在唐宪宗时期又能重新回到政治舞台。

        然而,又是个然而,元稹却在政治上跟裴度互相分裂,而韩愈则始终跟裴度保持一致,因此韩愈当然打压元稹。

        更绝妙的是,裴度提拔举荐的人里,有一位叫李宗闵的人。裴度的政敌是李逢吉,李逢吉非常欣赏的人是李宗闵,李逢吉还有个好友叫令狐楚。

        令狐楚的儿子叫令狐綯,父子二人非常看好一位与令狐綯同龄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李商隐。

        第七位角色——李商隐,李商隐、令狐綯和白居易之间,因为共同的诗文爱好成了忘年交,白居易甚至想投胎给李商隐做儿子。

        请注意,令狐父子的政治盟友是李逢吉,而政治敌人是裴度,裴度的盟友是韩愈,说到这,白居易和韩愈聊不来的原因也就更清楚了。

        至于李宗闵,他和牛僧孺因为唐宪宗的科举风波,与李吉甫交恶,而李吉甫有个儿子叫李德裕。

        至此,“二王八司马改革”之后,“牛李党争”的关键人物,在唐宪宗时期全部粉墨登场:牛党的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李党的李吉甫、李德裕、裴度、元稹。

        引爆这一切恩怨的是唐宪宗时期的科举风波,牛僧孺和李宗闵是参加考试的学生,而考试中的文章所抨击的对象,则是当时的宰相李吉甫。

        这场风波的结果是,李吉甫、牛僧孺、李宗闵,谁都没捞到好处。

        等到唐宪宗去世后,唐穆宗时期的科举又一次发生风波,故事依然跟上一次风波一样,而且同样是上一次风波的两班人马的后继者。

        李宗闵的女婿苏巢等人参加考试,被人揭发作弊,唐穆宗找了三个人来问情况——李德裕、元稹和李绅,最后的结果是,按照这三个人的意见,将苏巢等人确定为作弊。

        这下,李党让牛党集体吃瘪,也让牛党和李党之间的仇怨彻底解不开了。

        一场唐宪宗的科举风波,一场唐穆宗的科举风波,两场考试闹出的问题,最终促成了牛李党争,可见考试这事有多重要。

        不过唐穆宗和唐敬宗都很短命,相继去世,故事接下来到了唐文宗这里。

        唐文宗有个非常认可的人,叫李训,这人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前文里,李逢吉托付他政治理念的儿子,而李训自然是牛党,于是李党的所有人又被贬官。

        是不是说到这里,把刘禹锡给忘了?

        没有,刘禹锡在唐文宗时期,从原本的东都尚书,又降职成了地方的州刺史。

        原因之一是,牛僧孺痛恨刘禹锡,后者曾经对牛僧孺的文章很看不上。

        说回李训,李训在唐文宗时期,发起了“甘露之变”来消灭宦官势力,结果是惨遭失败,唐文宗和李训等人相继被害。为了保护自身,反对李训等人,即位的唐武宗和拥立他的宦官们,自然选择了李训等牛党势力的死对头——李党的李德裕等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德裕等人带着满腔怨恨回来了,牛党纷纷贬官出外。

        在这个互不两立的政治拉锯战中,白居易和元稹呢?李商隐呢?

        那就得说到元稹的又一个恩怨对象——李宗闵,因为牛僧孺、李宗闵牵扯进去的两次科举风波,要么主导这场风波的人是李吉甫,要么就是他的儿子李德裕,以及元稹和李绅等人。

        因此,李党自然是认可元稹,连带着认可白居易。尴尬的是,韩愈也是李党,或者说至少也是紧跟李党的第一位领袖裴度。

        更尴尬的是,元稹的好友白居易,跟令狐父子和李商隐都关系极好,但令狐父子是铁杆的牛党。

        最尴尬的是李商隐,他跟令狐綯一度是交心的同辈朋友,可他的岳父是王茂元,而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好友,明白无误的李党。

        因此,李商隐在仕途上,一辈子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可见,敌人的敌人不一定是朋友,朋友的朋友也不一定是朋友,江湖水太深,千百年不变。

        但别急着惋惜李商隐,因为李商隐有个非常推崇且比他大一轮的好友,他的名字是杜牧。

        让我们请出第八位角色,也是故事的最后一位角色——杜牧,杜牧的政治经历,可以说是放大版的李商隐。

        杜牧先是帮助李德裕平叛,紧接着却又接受牛僧孺的招揽,于是,杜牧即使治政能力极强,却终身都在州刺史的位置上,很少升迁。

        唐武宗之后的唐宣宗,非常不满李党,于是他自然是召回牛党,又把李党的李德裕等人贬死在崖州等偏远地区。

        在这个过程中,李商隐和杜牧,这两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不论是牛党还是李党,都没有提拔重用他们两位。

        这场中唐时期的恩怨纠葛,到这算是讲完了,因为故事的最后两位登场角色——李商隐和杜牧,都死在了唐宣宗时期。再往后,就是唐懿宗、唐僖宗和唐昭宗所组成的唐末乱世三部曲。

        从裴度,到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再到元稹、白居易,最后到李商隐和杜牧,他们八个角色的恩怨纠葛,跨过“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也跨过“二王八司马改革”和“甘露之变”,经历所谓的“元和中兴(唐宪宗)”、“会昌中兴(唐武宗)”、“大中之治(唐宣宗)”,最后停留在《旧唐书》、《新唐书》、他们自己的诗词、以及前文所述的那些恩怨纠葛的所有人的传记和文集里。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稹死后,白居易为他写下这样的悼亡诗。

        对于这段持续数十年的恩怨情仇里的每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他们曾经是朋友、师生、同道,也曾经是敌人、冤家、陌路,谁是谁非,到现在也说不清。

        一千年后,重看这一切的恩怨情仇,可能也只剩下一声叹息。

        【全文完】

封面图:

这张图在某种程度上,很能反映中唐时期错综复杂的朝政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钩沉】《君是人间好风月,何故凄凉到如今?(草稿大纲)》(历史)(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