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吵吵闹闹一辈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2020年2月17日,新年伊始,全国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中,距离武汉疫情爆发封城已经过了26天,情况的发展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我们为灾难中陨落的生命痛惜,为医护工作者的无畏所感动,为一切人为的错误义愤填膺。

        作为一名普通人,全家积极响应社区的号召“不出门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宅在家中看新上映的《囧妈》。

        这部电影着实让我意外,一改之前“囧”系列的商业喜剧风格,用喜剧的形式探讨了一个存在于每个家庭中的问题——亲子关系。

      老板徐伊万缠身家庭危机与商业纠纷中,却阴差阳错与妈妈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的故事。剧中的母亲卢小花,对早已成年结婚,少白头的儿子伊万无微不至的关爱,与事无巨细的掌控,另伊万十分厌烦。面对家庭事业的双重压力,伊万歇斯底里的控诉着母亲的控制欲,一怒之下提及了因此去世的父亲,儿子的不理解让母亲伤痛的不辞而别。伊万心情平复后很快悔恨不已,前去追赶。在俄罗斯一处郊外的林间找到母亲,两人正欲起身出发,突如其来的野熊袭击了他们,危难关头,母亲愿意用自己的命去喂饱野熊,以求儿子平安无事。此时,远处一对正在举办婚礼的人家解救下了这对母子,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让母子两人都冷静了下来。母亲望着儿子,察觉了儿子的心事,儿子望着母亲,发现母亲的衰老与孤独。无论母亲对伊万的溺爱与控制令伊万多么烦躁,母亲的出发点都是爱,无论如何,母亲已经老了!

        达成和解的二人圆满完成了剧院的演出,相拥在一起,伊万也放下了对前妻的执念。回到许久未曾来过的母亲家中,看着老相片陷入了沉思。是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如果剧中母子能早些明白,或许父亲不会死,或许心爱的人也不会离开。

亲子教育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的同学也时常向我抱怨在家吃一点辣椒母亲都要管,烦躁不已。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与母亲相爱相杀一辈子,其母生前对其爱好和生活管制约束,母子俩心生隔阂互相对抗。后来又常向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北野武索要生活费。母亲去世后北野武才发现,所有的钱母亲只是帮他存了起来。遗信中说到:“吾儿生性放纵不羁,大手大脚,娘怕你以后流落街头,饿死在街上。”在母亲去世的葬礼上,这位年过半百,久经沙场的硬汉念起这封信,原以为不会哭的自己,放声痛哭,他明白一辈子与母亲对抗,最后自己满盘皆输。我们终有一天,都要学会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达成和解。我们终有一天,要学会和自己、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多少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隔阂,和解后,又已经产生了多少的遗憾。囧妈剧中主角伊万失去了爱人与父亲,卢小花失去了丈夫与儿子的关爱后才慢慢学会与对方和解。北野武明白母亲的爱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去奉养。屏幕前的你我又与父母有过多少的误解与遗憾呢?


      我们与父母产生过矛盾,随着慢慢长大,我们或许已经或许还没有与父母和解,不管怎样这些已经存在并发生。我们终有一天也要为人父母,我们真的做好准备去给孩子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我们真的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去正确的教育小孩吗?


        究竟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让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度过一生?


        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教育的缺失。父母大多陷入无底线溺爱与事无巨细掌控的陷井之中,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需顾好自己学习,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这显然不对,可难道合格的教育方式是要无为而治?放任自流?


      这其中必有一个度的问题,合格的教育方式一定是科学的,而不应该去靠主观臆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多年工作经验让她深知,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对他的一生和他的家庭多么重要,而性格养成在十岁之前极为重要,这期间需要父母的陪伴跟正确教育。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12岁之前称为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12-18岁称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12岁之前要学会“三岁说不,六岁延迟满足”。


      在三岁之前就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不能一味娇惯,合理的满足,不合理的拒绝。孩子3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是在地上打滚,等大了你就管不了了,你如果拒绝他时,他就会懂得离家出走,以死相逼。


      在六岁学会延迟满足感,这对以后性格养成极为重要,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对其人生有很大帮助。比如说去超市看到喜欢的玩具,明明有钱可以买下,我们对孩子撒谎说钱不够要养家买菜,答应一星期后再买给他。孩子必然要哭闹,可好习惯的养成本就是对抗天性,父母必须要狠下心保持威严,在一星期后买给他,或者提前几天作为听话的奖励。等等,还有很多培养延迟满足感的方法。

        8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有关,而意志力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让他做一些体力活,才能培养坚韧的意志。在家中吃完饭自己端走碗筷,刷碗,打酱油,等等,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参与,也能极大的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而不应该让其只顾学习。有了责任感,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他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考量。


      一个人的一生怎样才算成功?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可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劳苦大众才是世间常态。重要的是我们的一生怎么样才能快乐幸福的度过?


      所以孩子的心理成长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宁愿我女儿不能去名牌大学,也要快乐地度过。不要问孩子放学后是怎么学的?我问你过得怎么样?

      12岁之后应注重孩子的社会参与。


      卢梭说:“自由是一个人除了生命以外的第二大权力”。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是平等的个体,特别是12岁之后进入青春期,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与理解,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事无巨细的控制只能引起逆反心理,使母子之间产生隔阂。如果说12岁之前要严格的培养教育,那么12岁之后更多的是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更多的是从宏观去调控,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微观操控。雄鹰不可能在羽翼下成长,父母也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克服母爱的枷锁,理性的教导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能独立面对生活的人,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去做的吗?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去学习探讨,而非这断断续续的三言两语。希望每个人通过学习都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愿我们的家庭幸福美满不再有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父母吵吵闹闹一辈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