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话说吴国鲁肃死了以后,吕蒙接替了她的位置,此时的吕蒙再不是那个吴下阿蒙,而是通晓军事谋略的将军。
鲁肃在位时,他就对刘备集团不太信任,如今鲁肃死了,他自然要开始针对刘备集团发起行动,而首要目标,就是那个骁勇善战的关羽。
当时刘备从曹操手里夺了汉中,自称汉中王,还师成都,光景一片大好。时任前将军的关羽趁着形势大好,发动了襄樊战争。
曹操虽然派人增援,无奈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汉水暴涨,驻守樊城的于禁手下七军全部被淹,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水淹七军”。
很多人以为水淹七军是关羽放的水,其实并非如此,《三国志关羽传》有言“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这里面并未说水是是关羽放的,而是暴雨导致的。
水一淹,于禁投降,庞德战死,只剩下一个曹仁独守。但曹仁并未投降或逃跑,而是死守樊城,终于等到了徐晃的援军,关羽只能暂时撤退。
得知这个消息的吕蒙有了鬼主意。
首先,他表面上延续鲁肃的“安抚政策”,调节两军之间的矛盾,经常互相联系。
然后他宣称自己病重,让孙权把自己召回建业。这是为了降低关羽的戒备之心,因为关羽虽然攻打樊城,但是仍然留了一定数量的兵力在南郡,就是怕吕蒙带兵围攻。如果吕蒙病重回都,那么关羽肯定就会把兵力全部召过去,这时候攻打南郡就很容易了。
之后他启用陆逊接替自己的位置,并让陆逊对关羽示弱。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了封示弱之信,夸得关羽堪比神人,又贬得自己像个贫民。
三招一用,关羽果然上当,将兵力都调往了前线。
同时,孙权跟曹操勾搭起来,说要合打关羽,曹操到也乐意,毕竟自己都被关羽打得快迁都了。于是他听从部下的建议,以把江南封这座城送给孙权为条件,让孙权在后方偷袭关羽。
关羽知道这个消息后,犹豫起来,不知道到底是要继续攻打樊城还是回老家救援。此时另一批曹操援军又到达樊城,徐晃见状,也不守了,直接反攻关羽,把关羽打得落花流水。
据《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此时的吕蒙正悄悄带兵前往南郡。他把精兵藏在大船中,然后让士兵都扮成商人,遇到关羽的岗哨就偷偷杀掉,最终顺利到达南郡。而留在南郡驻守的两个军官,一直对关羽心怀不满,所以吕蒙一到,他们没反抗就投降了,南郡顺利改名姓孙。
关羽听说后,马上带兵回赶,路上一直派人跟吕蒙联系,吕蒙也很聪明,他对城中居民都很好,联系的使者一来,他就允许他们在城中随意走动,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士兵的家人很好。
等使者回去后。关羽的士兵就悄悄问使者家人的情况,知道吕蒙对他们都很好的时候,便无心再战,只想赶快回到城中与家人团聚。
另一边,陆逊也是大获全胜,“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在赶回南郡的过程中,关羽知道自己的士兵已经靠不住了,回到南郡就是死,所以逃往麦城。根据《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关羽进入麦城后,孙权劝他投降,关羽假装同意,在麦城城头立起假人,自己则悄悄逃走。
“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在逃到漳乡的时候,关羽的手下基本都擅自逃跑了,只剩下十几人。而孙权也知道关羽会逃跑,就派了朱然和潘璋去拦截他,抓获了关羽,至此,关羽的勇猛一生就结束了,被抓获后,很快关羽就被杀掉。
虽然大家都知道关羽是被吴军所杀,但对于到底是谁杀了关羽,历史上又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在《三国志吴主传》中,对关羽死亡的描述是:“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
而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描述却是:“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这里出现了两个地名,章乡和临沮,哪个才是正确的?
同时《蜀记》中记载,说杀关羽是孙权的决定,孙权一开始不打算杀死关羽,说要留着对付曹操和刘备,部下都不同意,孙权才下了杀人的命令。
那么杀人的到底是潘璋还是潘璋手下马忠还是孙权呢?
从这些记载中来看,《蜀记》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关羽怎么可能去对付刘备呢,而且当时的江陵离临沮特别远,孙权不可能说要把关羽带回江陵,万一路上关羽被救,自己还玩不玩了?
而根据《三国志潘璋传》的记载,“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也就是说潘璋是在夹石设了伏击,而夹石就在漳乡的西北部,所以真相大概率是这样的:潘璋部下马忠活在夹石抓了关羽,然后把关羽一行人带到了临沮,自己决定杀掉关羽或者等到了孙权杀关羽的命令,便在临沮杀了关羽。
关羽一死,荆州被孙权夺回,蜀国大势已去。
关羽的死,刘备负有一定的责任。
虽然他并未指示关羽去攻打襄阳和樊城,但也从未阻止,说明他是默许的。但他却没有给关羽任何兵力增援,这是导致关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同时他本就不该让关羽驻守荆州,虽然关羽骁勇善战,但是也因此而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没有极佳的谋略之心。而荆州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都非常重要,让关羽驻守是有很大风险的。
不过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想不到关羽会输吧。谁能想到跟刘备联盟的孙权会反水呢。只能说这就是战争吧,在利益面前,没有绝对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