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咏50岁因癌去世:余生并不长,未来不可期

李咏去世了。

《非常6+1》,《幸运52》我们记忆中那个爱笑的主持人李咏,抗癌17个月,于美国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离世,享年50岁。

微博上一片震惊,让我们震惊的不仅仅是得知他突然离世的消息,更是惋惜,李咏才刚刚50岁,我们以为他会一直像老顽童一样把欢乐带给更多的人……

直到死亡把生命带走,我们才知道,余生并不长。

01 

每一次生命的离开,都会引起公众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李咏因癌症去世,让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微信群里讨论的话题也变成了怎么预防癌症,怎么养生,不管怎么样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少熬夜,少吃外卖,按时吃饭……

讽刺的是,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

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就是放不下手机,心里想着再刷一会儿;

明知道不应该吃垃圾食品,但还是一边看综艺一边打开了一袋薯片;

明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平时借口没时间,可是到了周末,身体就像长在了床上一样。

我们似乎失去了自控力,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容易的事情去做,像一个拼命想要爬出泥潭的人,却在挣扎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焦虑并且痛苦着。

我们总是想着明天会更好,明天我一定早点睡觉,下周末我一定会去锻炼身体,我们总是向明天赊账,可惜的是,我们并不会在下一次把自己欠下的债还清。

未来的你并不可靠。

02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里提到:我们想到未来的选择时,很容易犯下大错,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更真实的情况是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前段时间和朋友小艾吃饭,她说,明年可能会被公司外派,她要准备考雅思了,以后就没空闲时间和我玩耍了,我心里为她高兴,叮嘱她好好备考。

昨天打电话时,顺口问了下她,雅思准备的怎么样了,她支支吾吾的说到,还没开始,总想着明天在做,结果一直停留在原地。

我们总是憧憬着未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今天想做的事情,未来不仅能够弥补今天没有的事情,而且能做的更多。

早起,跑步,写作,阅读,背单词,每一件你想开始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个从明天开始,而那个明天从未真正到来。

03 

为什么我们会对未来的自己盲目乐观呢?心理学家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因为我们把未来的自己想象成完全不同的一个人,未来的你不会感到焦虑,比现在更有意志力,,能更好的管理自己,我们把未来的自己理想化了,所以把那些困难的事情扔给未来的你去做,就显得合理化了。

你没有意识到的是未来的你和现在的你有相同的感觉和想法,更典型的情况是,当我们来到了未来,理想中”未来的自己“不见了,最后做决定的还是毫无改变的曾经的自己。

我有常年写日记的习惯,翻看以前写的日记会让自己啼笑皆非。

大一的时候,日记上写着,从明天起,一定要好好把英语学好,每天早晨6点起床。

大二的时候,日记上写着,哎,自己好久没有好好学习英语了,明天起要把英语拾起来,早晨6点起来,坚持一年。

大三的时候,什么也不要说了,英语一定要学好,你看看你从大一就开始,到现在还没有学好。

可惜的是,现在的我英语依旧是个半吊子,看到日记,有种时光交错的感觉,会觉得对不起当年的自己,在当时期望的未来,时间到了,我并没有变成那个”未来的自己“

04 

那么,这一局怎么破?

很简单,活在当下!

不要去期望未来会变得更好,不要期望未来完美的自己突然出现来拯救自己的生活,那只存在于神话故事里。

行为经济学家霍华德·拉克林提到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克服明日复明日的技巧,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

如果让烟民每天保持同样数量的香烟,那么他们总体吸烟量会程下降趋势,即使研究员告诉他们不用试着减少烟量,情况依旧如此。因为这会打破他们明天会有所改变的依赖心理。

把你今天的做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一天的承诺。

你明知道应该做一件事却拖延不做时,不要问自己”我想要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要问自己”我是不是想要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想要做什么,就从今天开始做,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行动。

因为,未来不可期,余生并不长!

END

作者简介:初心,醉心文字,刀子嘴,专注读写,专注个人快速成长。

个人公众号:写作小馆(ID:chuxinxiezuo),欢迎扫二维码关注,感谢分享。

有态度,有想法,有成长,专注读写,挣米

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持人李咏50岁因癌去世:余生并不长,未来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