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古城门记吟之引子

     

图片发自App

        泰伯奔吴,勾吴立国,传至寿梦,历十九世,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迁徙国都至今苏州一带。经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四朝四十六年之后的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登基。大臣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在江南原野筑城。伍子胥在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充分考察地理、水文条件,认为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开阔地带为吴国都城的最佳选址:西濒湖泊,丘陵为屏,足以构成抵拒楚军进攻的天然防御工事,且是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的理想采石基地;东向延展的吴中平原,沃野广袤,物阜民丰,如此天下少有的鱼米之乡,正是吴王春秋霸业得以成就的绝佳的大后方和稳固的根据地。伍子胥的筑城规划不可谓不恢弘壮观,凭藉原始的建筑工具,调动成千上万的民夫工匠,硬是在水网地带筑起一圈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围绕周围四十七里的大城,辟有水陆城门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和齐门,虽说太湖周边的丘陵地区有源源不绝的石材可供,可限于开采成本,毕竟采掘不多,垒筑城墙的主材来自原野田畴与河湖淤泥,但无论如何,姑苏最早的土城墙连同八座气势磅礴的古城门,终得肇建于2500多年前吴地劳动人民之手,诚如史学家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所云:“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这颇可引以为古吴儿女的骄傲。仍在春秋时期,吴国又开通子城门3座。至西汉时期,姑苏城开通葑门、栗门、鲂鱮门。至唐代,开通赤门。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吴越王钱镠发动民工,以砖砌苏州城墙,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有濠(即内外城河),城墙筑有凸出的“马面” (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构筑突出的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俗称为“马面”)。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城遭破坏,后相继修治。宝佑二年(1254)知府赵汝历增置城头女墙。德佑元年(1275)元军入侵,因蒙人素好游牧,不喜设防,城池悉为夷堙。元至正十一年(1351)各地起兵反元,官府重修苏州城墙,以抵抗义军,且厚墙深濠。张士诚据苏时,各城门增置月城,也称瓮城。后城墙被朱元璋部攻破,明初再行修建。清康熙元年(1662)巡抚韩世琦改筑苏州城墙,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八尺。今之砖城乃清初所遗,至民国时期,南门 、金门开通。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波及全国的“毁城”浪潮冲击所带来的劫难后,苏州古城墙及城门,作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风貌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终于从2011年9月始,逐步得到修缮恢复,如同痛遭历史滓尘湮没几达七八十载的东方明珠,今日重新迸发出璀璨夺目的文化光芒,这应归功于浩荡改革春风的劲吹,方促使姑苏古文明步入新时代。让我们展开回顾的翅翼、驰骋过往的时空,努力以语言文字去再现苏州古城门的绝代风华吧!

图片发自App

[注]相关史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姑苏古城门记吟之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