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警惕孩子患上「空心病」!焦虑鸡娃请适可而止

清北复交,似乎(就)是很多鸡娃父母的终极目标。然而下面这组数据,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想法——

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就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年轻人,成长中大多没有明显的创伤,生活条件优渥、个人能力卓越,却依然感到内心空洞。如同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他们找寻不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在高期望和完美主义中迷失自己。

为什么越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越是容易在成年以后,出现迷茫无助的心理状态?物质条件丰富了,精神世界却愈发贫乏和苍白,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01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只是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感觉自己会活不下去。但不是说学习好了,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尽头。”

02

“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要干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时不时感到恐惧。”

“在我眼中,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这一切真的好难。”

03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过去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过以上或具体或形象的描述,不由自主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可以姑且称之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特征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和典型抑郁症不同,他们外表上看起来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果去到精神科医院,一定会被当作抑郁症诊疗。问题是,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电抽搐治疗,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无效的。

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他们从小都是班上的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得到过很多认可和赞许。可随着年纪增长,他们却渐渐有了轻生的念头。好在很多时候只是“念头”而已,他们往往会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去释放自己内心的不适,当然也给了我们将他“救回来”的机会。

人为什么要活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要想给出这一系列宏观问题的答案,对于心理咨询师,千千万万的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次从未有过的挑战。

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做些什么?

那些得了「空心病」的孩子们,

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

父母也是一种职业,我们有没有把它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深切的含义?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有没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足够的陪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得到了很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更多时候,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和即刻的满足。

我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赚更多钱上面,却往往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东西——陪伴和爱。

同时,我们也将这份无形的压力和焦虑感,在不经意间传递给了孩子,满怀期待他们成为高考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功上岸的赢家。然后,一些孩子成功了,可心却“空”了……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改变自己的心境开始。

我们在乎孩子学习成绩,告诫他们成为“人上人”的同时,记得告诉他们,这世上美好的东西,不只有考高分和挣大钱,感受爱、发现美、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同等重要的。

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亦或是社会工作者,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成为值得孩子们尊重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食其力、闪闪发光。

人生的路很长,

而好的教育,

应当在生命最开始的时候,

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焦虑“鸡娃” 请适可而止~

比孩子成绩更重要的,

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教育 | 警惕孩子患上「空心病」!焦虑鸡娃请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