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宦官黄皓?

潇潇风雨剑门秋,伯约祠堂亘古留。

生尚设谋诛邓艾,死当为吏杀谯周。 

中原有土都归魏,左袒无人复为刘。

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

《三国演义》里有姜维提剑入宫,意欲杀死黄皓的情节,很多人心生疑问,以姜维当时在蜀汉政权的地位,杀一个小小的宦官易如反掌,为什么他最终杀不了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当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被魏降将郭循行刺身亡之后,当年由费祎越级提拔的陈祗代替董允为侍中,后加封尚书令、镇军将军。掌握了蜀汉内政实权的陈祗虽说才干、人品一般,是一个凭借“多技艺,挟数术”、对上逢迎刘禅所好,对下勾结宦官而上位的重臣,所以他后来实际上与“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得以干预朝政”。

很多人都知道黄皓这个三国时期蜀汉祸国殃民的宦官,史载他“便辟佞慧,甚得刘禅喜爱”。蜀汉故丞相名臣董允在世时,恪守正直,他办起事来一丝不苟,是个严苛强硬的监督者。

他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就连刘禅想多讨几个妃子,董允这个称职的“皇家监管机器”都直谏:“古代的帝王一般多的也就12个后妃而已,您已经足够了,不宜增加!”。对于黄皓,他是有过必责,因此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干政。

董允谢世后,接替他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接纳黄皓,慢慢让他逐渐得以干预朝政。特别是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迷惑刘禅,操弄威柄,独专国政,最后导致了蜀汉的覆灭。黄皓其人阿谀献媚,非常受刘禅宠信。

宠幸到什么程度?后主的同胞兄弟鲁王刘永因一向憎恶黄皓,黄皓取得刘禅的信任把持朝政后,在刘禅耳边谗言离间刘永。于是后主渐渐疏远刘永,以致刘永竟十多年不能朝见哥哥刘禅。当时被誉为“蜀中子贡”的巴东太守罗宪,品性和能力都相当优秀,就是因为不肯趋附黄皓,就被他踢出朝廷走得远远的去戍边,使大才不得重用。

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蜀汉大臣要么依附、交好黄皓,要么隐退。大将军姜维在侯和再败于邓艾后,蜀中对其颇有不满,黄皓早已想将姜维拿下,一度想换上自己的亲信——右将军阎宇

早已对黄皓肆无忌惮地擅摄朝政不满的姜维得到秘报,勃然大怒,向后主刘禅上奏,直言要杀掉黄皓。

刘禅的回复耐人寻味: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并语含机锋地反问:“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皇上的调子虽低,但是隐含的压力让姜维胆寒:难道你比过去的董允丞相还有能力、更权威?他尚且能将就我给我留下这个幸臣,你想怎么样呢?

姜维本非蜀人,中途因归降而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劳而无功,所以颇遭保守反战派的非议。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董厥和樊建等掌权,姜维常年征伐在外,宦官黄皓是天子近臣,整日陪侍左右,随时可以进献谗言。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持亲信阎宇掌管军事大权。

更糟糕的是当时蜀汉执掌中枢的诸葛瞻、董厥等人本来一向也对姜维征战不休颇有微词。很多人看到的是姜维与宦官黄皓斗法,其实在蜀汉朝廷中,反对姜维的不仅仅是黄皓,更权威的人物是诸葛瞻、董厥等。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败归,领政的诸葛瞻、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疲民弊,一度密谋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实际是要剥夺他的兵权。所以黄皓顺势谋划以自己的亲信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领兵,在这件事情上,如果黄皓不是得到支持和怂恿来贯彻诸葛瞻、董厥的意图的话,至少是得到他们的默许。

姜维由此看出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他和黄皓的斗争不仅仅是正义和邪恶之争,背后还有夹杂着北伐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或许还有老根底人马和中道归降派(比如姜维)的矛盾……

再说黄皓作为皇帝的最亲信的助理兼秘书,黄皓的意思多大程度上代表刘禅的意见?姜维就是有天大本事,也不敢擅杀黄皓,那不等于造反吗!打狗毕竟还是要看主人!

自刘备死后,刘禅就成为蜀国的第二代皇帝,可偏偏遇上强势的丞相诸葛亮。他虽名为皇帝,实际上等同于傀儡,朝中大小事务皆取决于诸葛亮,刘禅能不窝心吗!诸葛亮之后的蒋琬、费祎等虽说威望和严厉不及“相父”诸葛亮,但也是盯得紧紧的,再说还有那个怒目金刚董允!

那时,只有小宦官黄皓是他最贴心人,好不容易熬到那些人都挂了,终于等到自己真正执掌乾坤的这一天。对于和自己共患难的黄皓,自然不能亏待,自然要委以重任。

姜维虽然官拜大将军,录尚书事,从官阶上看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基本上一直都在边境负责对魏作战,并不像东汉时期的大将军那样是最高执政者,他的这个大将军,不是总理,而更接近于国防部长。 而黄皓就不一样了,他是天子近臣,最信任的大太监之一,岂是姜维一个武将说杀就杀的?如果姜维带着人进宫要杀黄皓,怕不是马上就被扣了个犯上作乱的帽子,自己就先被弄死了?

所有这些,使姜维意识到他已经陷入一张矛盾、意见、利益、权力角逐的大网中!这不是他有精力、能力和时间来破解的。鉴于朝中大臣多依附于黄皓,姜维深感久后自己恐怕在朝中迟早会遭到暗算,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在秘书郎郤正的指点下,姜维上奏请求到沓中屯田,远离成都。

黄皓这么为所欲为,史学家陈寿说了一句话“咸共将护,无能匡矫。”,实际上是批评当时统摄国事的诸葛瞻等不能据理直言匡谏后主,而任由黄皓等阉人揽权生事而不加以制约。所以正气不彰,邪气弥漫。整个蜀汉朝廷已是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事实上,这个观点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诸葛瞻本人的印证,他战死前的悲鸣“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何面而反?”就揭示了这种状况。

作为大将军的姜维带重兵在外,别人不敢轻举妄动,或可幸免于难。这实际上是名为屯田,实为避祸,这就为蜀国以后的灭亡埋下伏笔。好在恶有恶报,蜀国灭亡了,司马昭因为一向风闻黄皓祸国殃民,就下令将他凌迟处死了。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

你可能感兴趣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宦官黄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