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智慧的人总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人事,听天命。”这些也都是类似的格言警句。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也通常会觉得很有道理,赞叹一下之后,也就随风而去了。遇到事情的时候,该怎样怎样,就是继续问前程,问收获。知行合一难在真知。王阳明说,没有行,是因为没有真知。获得真知,实属不易。我觉得,一方面需要从第一性原理的深度去理解知,另一方面要带入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运用知。就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例,来探索一下真知。

耕耘,不就是为了“收获”吗?为什么古老的格言号召大家要“不问”呢?因为,问的人太多了,而且没有好结果。伟大的先贤智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少有人能做到,而一旦做到就可以拥有先贤一样的伟大了。说到底,是经济学的稀缺原理,即少为贵。大凡社会号召的、倡导的,通常意味着,这个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人类的进化,也是体现为,总是有一少部分人掌握了某些知识,成为了圣贤,然后他们担负起传播教化大众的作用,从而普及这部分知识,一直到成为常识,而被人遗忘。人类社会总是不断进化出新的知识,又被少部分精英掌握,他们继续教化大众,提升大众的认知层次,整个社会于是这样向前演进。每一轮推动新知普及的少数精英,就被载入历史史册,成为了古圣先贤。)

不问“收获”的直接原因是,没有必要问,因为那本来就是前提,是默认的前提。问,就等于重复。奥卡姆剃刀原理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多于的动作,不仅仅是浪费资源,还有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是,分散了注意力。做任何事情,如果希望做的精致、高效,甚至完美,都需要用心,投入。这个过程中,分神是天敌,任何分神的行为都是有害的。特别关注结果的这种分神,还会让你不断的质疑现在的这份耕耘是否有效。当你升起质疑的时候,你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了。最后一个原因,是问收获,无法带来收获,即问,有用吗?!

小结一下,不问收获的原因有3个:

1、收获是前提,没有必要问;

2、问,会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因为怀疑而使耕耘的效果打折;

3、问,并不会带来收获,只有耕耘可能带来收获。

一句伟大的智慧格言,通常只能给我们某种启发、某种行动方向的建议,很多时候并不能具体的帮到我们,因为生活是具体的。下面,我试着给出这句话的具体操作建议。

1、定义“收获”。这是前提,否则行动就是茫然而无意义。描述清楚,我们希望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同时区别于我们的欲望。目标,是来自我们的欲望的,但是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设定的高于我们现状的一个期待的结果。至于高多少,取决于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自己的状态、能力等等。欲望,是非理性的,经常是无节制的,因此通常是达成目标的障碍。(受到《原则》的启发,感谢雷达里奥。)

2、制定计划。在耕耘之前的一个关键动作,是收获和耕耘之间的纽带。就像定义收获一样理性,制定计划,同样是一个理性的分析的过程。同时,让计划有弹性,即有机会随着外部环境、内部因素的变化而获得调整。规定好,调整计划或者重新审视计划的时间周期。频繁的,随时随地的调整计划,只能让计划无法执行。任何制定好的计划,都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是必须要承受的。

3、专注耕耘。在计划调整之前,请心无旁骛的专注于执行这份计划,即只问耕耘,不问其他。越专注,效果越明显,越能检验计划的有效性,越有利于下一次对计划的修正。很多时候,由于不专注、有猜疑等,导致计划执行的不彻底、不到位,给下一次计划的修正带来麻烦,因为难以区分是计划本身的问题还是执行不力的问题。专注的同时,还需要一份恒心,即无条件的耐心的执行到下一次计划调整的时刻。

4、调整计划~专注耕耘,不断循环,直至达到计划的终点,总可以某种程度的实现目标,可能是80%,也可能是120%,一切皆有可能。

欣然接受一切结果。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目标的实现,除了自己的 努力之外还有运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安然的接受结果,因为那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而且,我们也已经成为更好的自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智慧的人总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