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题】
禁锢与自由
【本节简介】
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禁锢与自由”这个议题,首先我们会从分析书中人物入手,然后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了解我们主要受到哪些禁锢,以及我们为何给自己设置如此多的标准和禁锢。说完禁锢,我们就不得不说到自由,书中布雷尔和尼采对自由各自有着不同形式的追求,一个是追求现实自由的代表,一个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对自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追求自由有更坚定的信念。
【你将听到】
【思考作业】
你的人生有多大程度被禁锢了?你有没有为追求你的自由而做过一些努力呢?
1
大家好,我是吴立敏。上一节跟大家讨论了衰老和孤独这个议题,衰老和孤独在我们的人生路上跟我们一路随行,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会对它们感到恐惧,所以关于如何面对它们,不知上节课的探讨有没有给到大家一些启发。好,那今天我再跟大家来聊聊禁锢和自由。
说到禁锢和自由,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话题哲学味道好浓啊,讨论这个议题能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我们很多人一直都生活在“禁锢”当中,但是却对此毫无知觉,那么到底什么是禁锢呢?
咱们在这里说的禁锢,其实是“责任”一词的负向说法,责任多多少少会有那么点褒义的意思,而禁锢却会让人赤裸裸地感受到,这个东西是不好的,特别是在本书里,那些来自各个方面的禁锢,在某种程度上,都真切地给主角们带去了痛苦,那书中具体讲到了哪些禁锢呢?我主要概括了三大方面,包括:来自家庭对男人的禁锢;来自身体对行动的禁锢;来自世俗对女人的禁锢。
1) 来自家庭的禁锢
我们首先来看,来自家庭的禁锢。钱钟书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对婚姻是结了离,离了结,他们在“家”这个大门口进进出出,徘徊犹豫,就是因为那屋里面的日子既让人向往,又让人厌烦。对家庭的责任、忠实、承诺都会在某种时刻变成监狱的栏杆,甚至放射着强大的道德红线,让圈在里面的人们憋气。
布雷尔就在里面憋得厉害。在外人看来,他有着一桩令所有人都羡慕的婚姻,但是他却对这桩婚姻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他是这么给尼采介绍的,他说,我父亲给我安排了一桩婚姻,对象呢是维也纳最富有的犹太家庭之一的女儿,双方家族都挺满意的,因为她家能提供一份可观的嫁妆,而我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医学家。
这话让人听着是不是有点气人又有点悲凉呢?气人的是,他娶了一个白富美老婆,成了阿特曼家族的女婿,这可能是很多人花一辈子都追求不到的高端婚姻,但是就让他这么痛快地得到了,而且人家还挺自信、坚定地认为自己值那么多,你说,这内在价值感是不是高得让人觉得有点可气?而悲凉的是,婚姻在这个男人眼里,更多是利益层面的交换,感情在这桩婚姻里好像被挤压得太廉价,听起来又让人怪悲悯的。
当然,尽管很长时间内,布雷尔认为自己的婚姻只是交换和责任,但他依然压抑并心甘情愿地在里面被禁锢,就像他会为了平息妻子的怒火放弃贝莎的治疗,以及辞掉伊娃。只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又再次转化为对贝莎的思念和对妻子的排斥。
2) 来自身体的禁锢
好,我们聊完来自家庭的禁锢,接下来说说来自身体的禁锢。说到身体的禁锢,就不得不说到尼采,咱们的尼采,一汪精致的灵魂却装在残破不堪的躯壳里,他有偏头疼、失眠、晕眩、呕吐、对食物感到恶心、发高烧等这些经常出现的症状,以及偶尔还会出现近乎于全身肌肉的瘫痪、胃痛、咯血、肠痉挛,同时他还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这么多疾病,虽然看起来好像不至于会致命,但是想想有哪个人能承受得到了这么多病痛?尼采遍访了欧洲24位最好的医生,但是病痛依然没有得到减轻,甚至根本找不出病根。也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得不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就是为了找一个适宜的气候,让自己能够摆脱痛苦一两天。但是为此他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放弃了家园,离开了朋友,辞去了大学的教授职位,变成了游走四方的浪人,而这一切都源于身体的病痛,病痛带来了行动上和选择上的禁锢,并且在这种禁锢面前,他无力改变,只能默默忍受。
不仅如此,这些身体的病痛还会影响他的思考和创作,他经常在发病以后,会感到疲乏和消沉,甚至连思绪都会迟缓一两天,而且这种发作还非常的频繁。他对布雷尔说,去年117天我完全丧失能力,有大概200天是部分残废。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身体方面的禁锢,尼采这颗高贵的灵魂估计能够创作出更多伟大的作品吧。
3) 来自世俗标准的禁锢
而玛蒂尔德是典型的被世俗标准禁锢的女人,她拥有着最好的资源:美貌和富贵,但这些资源(包括她自己本人),在某种层面上都是用来服务于布雷尔的。
像玛蒂尔德这样的例子现实中并不少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一直以来,大多数女人都无意识地活在世俗标准的禁锢之下。作家波伏娃曾说过,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婚姻与家庭、好太太与好妈妈便是世俗所默认的、“变成女人”必备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标准。比如,像下面这些话,女孩子们一定不陌生吧:
“你是女孩子,别太为难自己。”
“女孩子嘛,这么拼干什么。”
“女孩子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嫁个好老公。”
不仅如此,当你在求学的路上一路前行,想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风景时,身边是不是有很多人跳出来跟你说:“千万不要做女博士哟,女孩学历太高当心嫁不出去。”当你在职场努力工作,并取得好业绩时,是不是被公司领导又欣赏、又遗憾地注视过?你看到他欣赏你的能力,但是顾忌你得照顾家庭、得生孩子,无法对工作全力以赴,所以也就只能遗憾地放弃对你委以重任的想法。当你独自创业,辛苦打拼,终于迎来了成功,过年回家却要被所有人催婚唠叨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怀疑过自己、否定过自己,疑惑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所以不管是事业有成的都市白领、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还是光鲜亮丽的明星,似乎在某种层面上,都逃不过在无形中被界定的命运禁锢。被说得多了,在世俗的裹挟之下,你难免会潜移默化又浑然不觉地把外界的标准化成了自己的标准,渐渐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2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人类为什么要给自己设置这么多标准和禁锢呢?这些标准和禁锢是不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呢?
1) 文明发展的需要
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为了生存,大家从一起抵抗环境、抵抗野兽,到氏族部落,再到形成家庭。历史推动着文明的进化,同时也推动着关系的进化,而随之演化而来的就是各种关系的责任分工。咱们是不是已经没办法想象,当今社会再像远古时期一样出现,哟,看到你家媳妇儿挺好看,抢了就走的情形吧。咱们现在已经慢慢养成了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懂得为自己的家庭负责,但是从某种层面来说,只要有规范和责任,就意味着有禁锢。所以,文明的时代自然也产生了“文明的病”,你比如说,像布雷尔,如果早生个几千年,那时哪来这么多道德禁锢,既然喜欢贝莎,直接抢回家就得了呗,可能也就没有那么多心理烦恼了。
2) 自我保护的需要
人类是高级的动物,同时又很脆弱,你看人家飞禽猛兽什么的,都有那么两下子的天生技巧,要么飞得高,要么跑得快,要么尖牙利瓜、身躯强大,而咱人类你说有啥?可能就是有一些智慧吧。而因为咱们身上又都保存着动物本性中的剥削和掠夺,那在智慧和野蛮之间,所以人类慢慢学会用自己的智慧来管理自己的野蛮,大家逐步建立起道德和法律,用约定俗成的方式来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空间,用来保护自己少受伤害,但这种保护在有些时候也会变成一种约束。
3) 统治阶层的需要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而又多样,那么就需要建立起相对规范,以及更有效的管理。就比如像封建时期男权社会,不断宣传“女子无才就是德”,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一套行为规范把女人老老实实束缚在家里,让当时占据主导权的男性,有更多的掌控感和利益最大化。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禁锢,哪里就有自由的呼声。
3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说过,我一定会死,我一定会被囚禁,我必须得忍受被流放,但是我必须呻吟地死去吗?我必须哭诉不休吗?有人能够阻止我在被流放时面带微笑吗?主人威胁要我把绑起来,你说什么?把我绑起来?可你只能绑住我的脚,却绑不住我的意志,即使宙斯也没办法征服我的意志。这段话就表达了,人类对禁锢的抗争和对自由的渴望。
自由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哈,我们对它很难去形容和描述,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渴望、是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想象,所以它就更容易附着在人的行动上去表达出来,那具体都有哪些表现呢?
我们先来看看布雷尔对自由的渴望。其实,不管是布雷尔初见莎乐美时,就被这个年轻女孩子的性魅力撩拨到,甚至突破自己的规则,接受为尼采治疗,还是他每天花一个多小时去想念贝莎,都是他对自由的需求。
书中布雷尔和尼采一起解读贝莎所代表的意义,布雷尔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和贝莎一起奔跑,远走高飞,他感受到贝莎对他来说意味着逃离。
布雷尔一直生活在他的人生规范里,他在这些规范里捉迷藏,但同时也被这些规范的阴影覆盖。他幻想推翻他现在的生活枷锁,摆脱一切,和贝莎这个代表自由的女人重新开始生活。但是这意味着事业的牺牲,甚至还会触犯通奸条例,他感到痛苦和绝望。后来他求助尼采,和尼采一起努力发现了内在真相,原来贝莎之所以让自己魂牵梦萦,只是因为自己将自由的希望附着在了她的身上。
在书中,布雷尔最后为了寻求自由,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他选择了抛家弃子,孤身离开维也纳。在旅途中,他成功破灭了对于贝莎和伊娃的幻想,然后突然认识到,自己原来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的。并且发现自己除了医术,其实一无所长,他在剃掉胡子后倍显老态,走在街上,他感到自惭形秽。就在他懊悔、孤独又迷茫时,他年轻的朋友弗洛伊德出现了,告诉他,唉,你被骗了,这些都是你的幻觉,这只不过是在实验室里给你做的一场催眠而己。
这是为了避免让事情发展到一种不可挽回的境地,布雷尔为自己设计的一个所谓的“思想实验”,就是他请弗洛伊德给他催眠,通过催眠去体验在真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这招是不是很高?或者这正是心理咨询和团体治疗的魅力所在,你不用在现实中去体验让自己的人生无法翻盘和修复的经历,只要在建设起来的咨询关系里去体验就可以了,让自己的人生可以多一次选择,布雷尔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试到了自己的底线。他不是尼采,做不到抛弃所有,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做不到只为自己伟大的精神传递活着。他也忍受不了寂寞,忍受不了无所事事,忍受不了孤独终老。比起尼采,布雷尔是更接近普世价值的人。
尼采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就是另一种角度的自由啦,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抛弃了所有的社会身份、工作、家庭、金钱、地位,仅仅只保留了一个不怎么样的身体和最低的生存标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更多的感受到,尼采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勇敢的穿透人际、穿透现象、触碰人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代表着自由。但这种自由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因为那需要有更多的耐受力,能够忍耐一个人的孤寂。
所以尼采的自由在世人看来有着更为勇敢的残酷,他丢弃一切,直面恐惧,犀利表达:害怕是因为根本没活过;挽救婚姻的方式就是放弃它,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他遗世独立但却小众,他的存在是一种标志,他和布雷尔就像阴阳两极,核心虽然相似,但是却没办法重叠。
两位大师之间精神层面碰撞出的火花,也在不同的禁锢和自由之间穿梭。就像在最后,尼采微笑着对布雷尔说,你试着操控我,而整个期间我以为是我在操控。而布雷尔的回答更是让我们感受到那火花的灿烂,他说,孕育在操控中的东西,现在被诚实地分娩了。
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思考一下,你的人生有多大程度被禁锢了?你有没有为追求你的自由而做过一些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