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点评视角训练之16-社交情绪

今天的作业:(1)体会咨询师的那句反问:“如果您高考成绩不理想,会不会抑郁啊?”(2)认真复习社交焦虑,尤其是羞耻!

简答;

1.这句反问很巧妙,也显得很自然,主动引出求助者的共情体验来。当我们不是当事人的时候,又没有接受过心理专业训练,说实在共情是件高难度的事情,比如这对父母,看着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压抑郁闷,无法更好理解孩子。

所有的评论、安慰、同情、劝说都是建立在旁观者角度的,没有从当事人角色考虑,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就是空话。为此通过提醒把自己换位到当事人位置,是一个体会共情的技巧。

“如果你处在这种情况会如何做?”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说,请不要分析而是直接表达!”

我们习惯了理性分析,也就隔了一层感性共情;我们善于分析评论,但唯有直接去做去说才发现自己甚至不如人家;只有设身处地,我们才会勉强真实理解别人一点点。

生活需要保持觉察,尤其换位思考,也就是角色转换,拔高自己稍微离开当下位置,主动的“拨苗助长”,会感受别人更加真实一点点!

2.心理学教材P147这样说明社交情绪的,“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四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严重的情形是,社交焦虑体验强烈的个体,每天的各种活动,如走路、购物、社会活动甚至打电话都是很大的挑战。他们不仅与“权威人士”交往困难,与普通人交往也出现障碍。

社交焦虑的人不仅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情绪,而且在离开使他焦虑的社会情境后,还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境,使社交焦虑情绪获得强化。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个体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成长过程中经常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1)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如才能、吸引力)的现实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2)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别人成功,他们就会不满和愤恨,并可能用极端的手段来破坏或伤害他人。(4)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这种情绪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克服的。”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公开的情境会易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地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会提醒我们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特别是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嫉妒和内疚是人人都有的,同理,社会焦虑和羞耻也是如此,我们都有过体验,这些都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没有不可以,过多会痛苦,适可而止就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评视角训练之16-社交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