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 Hooks 是 React 16.7.0-alpha 版本推出的新特性,想尝试的同学安装此版本即可。
React Hooks 要解决的问题是状态共享,是继 render-props 和 higher-order components 之后的第三种状态共享方案,不会产生 JSX 嵌套地狱问题。
这个状态指的是状态逻辑,所以称为状态逻辑复用会更恰当,因为只共享数据处理逻辑,不会共享数据本身。
不久前精读分享过的一篇 Epitath 源码 - renderProps 新用法 就是解决 JSX 嵌套问题,有了 React Hooks 之后,这个问题就被官方正式解决了。
为了更快理解 React Hooks 是什么,先看笔者引用的下面一段 renderProps 代码:
function App() {
return (
{({ on, toggle }) => (
)}
)
}
恰巧,React Hooks 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function App() {
const [open, setOpen] = useState(false);
return (
<>
setOpen(false)}
onCancel={() => setOpen(false)}
/>
>
);
}
可以看到,React Hooks 就像一个内置的打平 renderProps 库,我们可以随时创建一个值,与修改这个值的方法。看上去像 function 形式的 setState,其实这等价于依赖注入,与使用 setState 相比,这个组件是没有状态的。
React Hooks 的特点
React Hooks 带来的好处不仅是 “更 FP,更新粒度更细,代码更清晰”,还有如下三个特性:
多个状态不会产生嵌套,写法还是平铺的(renderProps 可以通过 compose 解决,可不但使用略为繁琐,而且因为强制封装一个新对象而增加了实体数量)。
Hooks 可以引用其他 Hooks。
更容易将组件的 UI 与状态分离。
利用 useEffect 代替一些生命周期
在 useState 位置附近,可以使用 useEffect 处理副作用:
useEffect(() => {
const subscription = props.source.subscribe();
return () => {
// Clean up the subscription
subscription.unsubscribe();
};
});
useEffect 的代码既会在初始化时候执行,也会在后续每次 rerender 时执行,而返回值在析构时执行。这个更多带来的是便利,对比一下 React 版 G2 调用流程:
class Component extends React.PureComponent {
private chart: G2.Chart = null;
private rootDomRef: React.ReactInstance = null;
componentDidMount() {
this.rootDom = ReactDOM.findDOMNode(this.rootDomRef) as HTMLDivElement;
this.chart = new G2.Chart({
container: document.getElementById("chart"),
forceFit: true,
height: 300
});
this.freshChart(this.props);
}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nextProps: Props) {
this.freshChart(nextProps);
}
componentWillUnmount() {
this.chart.destroy();
}
freshChart(props: Props) {
// do something
this.chart.render();
}
render() {
return (this.rootDomRef = ref)} />;
}
}
用 React Hooks 可以这么做:
function App() {
const ref = React.useRef(null);
let chart: G2.Chart = null;
React.useEffect(() => {
if (!chart) {
chart = new G2.Chart({
container: ReactDOM.findDOMNode(ref.current) as HTMLDivElement,
width: 500,
height: 500
});
}
// do something
chart.render();
return () => chart.destroy();
});
return ;
}
可以看到将细碎的代码片段结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代码块,更维护。
现在介绍了 useState useContext useEffect useRef 等常用 hooks,更多可以查阅:内置 Hooks,相信不久的未来,这些 API 又会成为一套新的前端规范。
React Hooks 将带来什么变化
Hooks 带来的约定
Hook 函数必须以 “use” 命名开头,因为这样才方便 eslint 做检查,防止用 condition 判断包裹 useHook 语句。
为什么不能用 condition 包裹 useHook 语句,详情可以见 官方文档,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React Hooks 并不是通过 Proxy 或者 getters 实现的(具体可以看这篇文章 React hooks: not magic, just arrays),而是通过数组实现的,每次 useState 都会改变下标,如果 useState被包裹在 condition 中,那每次执行的下标就可能对不上,导致 useState 导出的 setter 更新错数据。
虽然有 eslint-plugin-react-hooks 插件保驾护航,但这第一次将 “约定优先” 理念引入了 React 框架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代码命名和顺序限制(函数命名遭到官方限制,JS 自由主义者也许会暴跳如雷),但带来的便利也是前所未有的(没有比 React Hooks 更好的状态共享方案了,约定带来提效,自由的代价就是回到 renderProps or HOC,各团队可以自行评估)。
笔者认为,React Hooks 的诞生,也许来自于这个灵感:“不如通过增加一些约定,彻底解决状态共享问题吧!”
React 约定大于配置脚手架 nextjs umi 以及笔者的 pri 都通过有 “约定路由” 的功能,大大降低了路由配置复杂度,那么 React Hooks 就像代码级别的约定,大大降低了代码复杂度。
状态与 UI 的界限会越来越清晰
因为 React Hooks 的特性,如果一个 Hook 不产生 UI,那么它可以永远被其他 Hook 封装,虽然允许有副作用,但是被包裹在 useEffect 里,总体来说还是挺函数式的。而 Hooks 要集中在 UI 函数顶部写,也很容易养成书写无状态 UI 组件的好习惯,践行 “状态与 UI 分开” 这个理念会更容易。
不过这个理念稍微有点蹩脚的地方,那就是 “状态” 到底是什么。
function App()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Count();
return {count};
}
我们知道 useCount 算是无状态的,因为 React Hooks 本质就是 renderProps 或者 HOC 的另一种写法,换成 renderProps 就好理解了:
{(count, setCount) => } ;
function App(props) {
return {props.count};
}
可以看到 App 组件是无状态的,输出完全由输入(Props)决定。
那么有状态无 UI 的组件就是 useCount 了:
function useCount()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return [count, setCount];
}
有状态的地方应该指 useState(0) 这句,不过这句和无状态 UI 组件 App 的 useCount() 很像,既然 React 把 useCount 成为自定义 Hook,那么 useState 就是官方 Hook,具有一样的定义,因此可以认为 useCount 是无状态的,useState 也是一层 renderProps,最终的状态其实是 useState 这个 React 内置的组件。
我们看 renderProps 嵌套的表达:
{(count, setCount) => (
{" "}
{/**虽然是透传,但给 count 做了去重,不可谓没有作用 */}
{(count, setCount) => }
)}
能确定的是,App 一定有 UI,而上面两层父级组件一定没有 UI。为了最佳实践,我们尽量避免 App 自己维护状态,而其父级的 RenderProps 组件可以维护状态(也可以不维护状态,做个二传手)。因此可以考虑在 “有状态的组件没有渲染,有渲染的组件没有状态” 这句话后面加一句:没渲染的组件也可以没状态。
React Hooks 实践
通过上面的理解,你已经对 React Hooks 有了基本理解,也许你也看了 React Hooks 基本实现剖析(就是数组),但理解实现原理就可以用好了吗?学的是知识,而用的是技能,看别人的用法就像刷抖音一样(哇,饭还可以这样吃?),你总会有新的收获。
DOM 副作用修改 / 监听
做一个网页,总有一些看上去和组件关系不大的麻烦事,比如修改页面标题(切换页面记得改成默认标题)、监听页面大小变化(组件销毁记得取消监听)、断网时提示(一层层装饰器要堆成小山了)。而 React Hooks 特别擅长做这些事,造这种轮子,大小皆宜。
由于 React Hooks 降低了高阶组件使用成本,那么一套生命周期才能完成的 “杂耍” 将变得非常简单。
下面举几个例子:
修改页面 title
效果:在组件里调用 useDocumentTitle 函数即可设置页面标题,且切换页面时,页面标题重置为默认标题 “前端精读”。
useDocumentTitle(“个人中心”);
实现:直接用 document.title 赋值,不能再简单。在销毁时再次给一个默认标题即可,这个简单的函数可以抽象在项目工具函数里,每个页面组件都需要调用。
function useDocumentTitle(title) {
useEffect(
() => {
document.title = title;
return () => (document.title = "前端精读");
},
[title]
);
}
监听页面大小变化,网络是否断开
效果:在组件调用 useWindowSize 时,可以拿到页面大小,并且在浏览器缩放时自动触发组件更新。
const windowSize = useWindowSize();
return
页面高度:{windowSize.innerWidth}
;
实现:和标题思路基本一致,这次从 window.innerHeight 等 API 直接拿到页面宽高即可,注意此时可以用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监听页面大小变化,此时调用 setValue将会触发调用自身的 UI 组件 rerender,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注意在销毁时,removeEventListener 注销监听。
function getSize() {
return {
innerHeight: window.innerHeight,
innerWidth: window.innerWidth,
outerHeight: window.outerHeight,
outerWidth: window.outerWidth
};
}
function useWindowSize() {
let [windowSize, setWindowSize] = useState(getSize());
function handleResize() {
setWindowSize(getSize());
}
useEffect(() =>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handleResize);
return ()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resize", handleResize);
};
}, []);
return windowSize;
}
动态注入 css
效果:在页面注入一段 class,并且当组件销毁时,移除这个 class。
const className = useCss({
color: "red"
});
return Text.;
实现:可以看到,Hooks 方便的地方是在组件销毁时移除副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安心的利用 Hooks 做一些副作用。注入 css 自然不必说了,而销毁 css 只要找到注入的那段引用进行销毁即可,具体可以看这个 代码片段。
DOM 副作用修改 / 监听场景有一些现成的库了,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用法:document-visibility、network-status、online-status、window-scroll-position、window-size、document-title。
组件辅助
Hooks 还可以增强组件能力,比如拿到并监听组件运行时宽高等。
获取组件宽高
效果:通过调用 useComponentSize 拿到某个组件 ref 实例的宽高,并且在宽高变化时,rerender 并拿到最新的宽高。
const ref = useRef(null);
let componentSize = useComponentSize(ref);
return (
<>
{componentSize.width}
>
);
实现:和 DOM 监听类似,这次换成了利用 ResizeObserver 对组件 ref 进行监听,同时在组件销毁时,销毁监听。
其本质还是监听一些副作用,但通过 ref 的传递,我们可以对组件粒度进行监听和操作了。
useLayoutEffect(() => {
handleResize();
let resizeObserver = new ResizeObserver(() => handleResize());
resizeObserver.observe(ref.current);
return () => {
resizeObserver.disconnect(ref.current);
resizeObserver = null;
};
}, []);
拿到组件 onChange 抛出的值
效果:通过 useInputValue() 拿到 Input 框当前用户输入的值,而不是手动监听 onChange 再腾一个 otherInputValue 和一个回调函数把这一堆逻辑写在无关的地方。
let name = useInputValue("Jamie");
// name = { value: 'Jamie', onChange: [Function] }
return ;
可以看到,这样不仅没有占用组件自己的 state,也不需要手写 onChange 回调函数进行处理,这些处理都压缩成了一行 use hook。
实现:读到这里应该大致可以猜到了,利用 useState 存储组件的值,并抛出 value 与 onChange,监听 onChange 并通过 setValue 修改 value, 就可以在每次 onChange 时触发调用组件的 rerender 了。
function useInputValue(initialValue) {
let [value, setValue] = useState(initialValue);
let onChange = useCallback(function(event) {
setValue(event.currentTarget.value);
}, []);
return {
value,
onChange
};
}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对组件增强时,组件的回调一般不需要销毁监听,而且仅需监听一次,这与 DOM 监听不同,因此大部分场景,我们需要利用 useCallback 包裹,并传一个空数组,来保证永远只监听一次,而且不需要在组件销毁时注销这个 callback。
做动画
利用 React Hooks 做动画,一般是拿到一些具有弹性变化的值,我们可以将值赋给进度条之类的组件,这样其进度变化就符合某种动画曲线。
在某个时间段内获取 0-1 之间的值
这个是动画最基本的概念,某个时间内拿到一个线性增长的值。
效果:通过 useRaf(t) 拿到 t 毫秒内不断刷新的 0-1 之间的数字,期间组件会不断刷新,但刷新频率由 requestAnimationFrame 控制(不会卡顿 UI)。
const value = useRaf(1000);
实现:写起来比较冗长,这里简单描述一下。利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 在给定时间内给出 0-1 之间的值,那每次刷新时,只要判断当前刷新的时间点占总时间的比例是多少,然后做分母,分子是 1 即可。
弹性动画
效果:通过 useSpring 拿到动画值,组件以固定频率刷新,而这个动画值以弹性函数进行增减。
实际调用方式一般是,先通过 useState 拿到一个值,再通过动画函数包住这个值,这样组件就会从原本的刷新一次,变成刷新 N 次,拿到的值也随着动画函数的规则变化,最后这个值会稳定到最终的输入值(如例子中的 50)。
const [target, setTarget] = useState(50);
const value = useSpring(target);
return setTarget(100)}>{value};
实现:为了实现动画效果,需要依赖 rebound 库,它可以实现将一个目标值拆解为符合弹性动画函数过程的功能,那我们需要利用 React Hooks 做的就是在第一次接收到目标值是,调用 spring.setEndValue 来触发动画事件,并在 useEffect 里做一次性监听,再值变时重新 setValue 即可。
最神奇的 setTarget 联动 useSpring 重新计算弹性动画部分,是通过 useEffect 第二个参数实现的:
useEffect(
() => {
if (spring) {
spring.setEndValue(targetValue);
}
},
[targetValue]
);
也就是当目标值变化后,才会进行新的一轮 rerender,所以 useSpring 并不需要监听调用处的 setTarget,它只需要监听 target 的变化即可,而巧妙利用 useEffect 的第二个参数可以事半功倍。
Tween 动画
明白了弹性动画原理,Tween 动画就更简单了。
效果:通过 useTween 拿到一个从 0 变化到 1 的值,这个值的动画曲线是 tween。可以看到,由于取值范围是固定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给初始值了。
const value = useTween();
实现:通过 useRaf 拿到一个线性增长的值(区间也是 0 ~ 1),再通过 easing 库将其映射到 0 ~ 1 到值即可。这里用到了 hook 调用 hook 的联动(通过 useRaf 驱动 useTween),还可以在其他地方举一反三。
const fn: Easing = easing[easingName];
const t = useRaf(ms, delay);
return fn(t);
发请求
利用 Hooks,可以将任意请求 Promise 封装为带有标准状态的对象:loading、error、result。
通用 Http 封装
效果:通过 useAsync 将一个 Promise 拆解为 loading、error、result 三个对象。
const { loading, error, result } = useAsync(fetchUser, [id]);
实现:在 Promise 的初期设置 loading,结束后设置 result,如果出错则设置 error,这里可以将请求对象包装成 useAsyncState 来处理,这里就不放出来了。
export function useAsync(asyncFunction) {
const asyncState = useAsyncState(options);
useEffect(() => {
const promise = asyncFunction();
asyncState.setLoading();
promise.then(
result => asyncState.setResult(result);,
error => asyncState.setError(error);
);
}, params);
}
具体代码可以参考 react-async-hook,这个功能建议仅了解原理,具体实现因为有一些边界情况需要考虑,比如组件 isMounted 后才能相应请求结果。
Request Service
业务层一般会抽象一个 request service 做统一取数的抽象(比如统一 url,或者可以统一换 socket 实现等等)。假如以前比较 low 的做法是:
async componentDidMount() {
// setState: 改 isLoading state
try {
const data = await fetchUser()
// setState: 改 isLoading、error、data
} catch (error) {
// setState: 改 isLoading、error
}
}
后来把请求放在 redux 里,通过 connect 注入的方式会稍微有些改观:
@Connect(...)
class App extends React.PureComponent {
public componentDidMount() {
this.props.fetchUser()
}
public render() {
// this.props.userData.isLoading | error | data
}
}
最后会发现还是 Hooks 简洁明了:
function App() {
const { isLoading, error, data } = useFetchUser();
}
而 useFetchUser 利用上面封装的 useAsync 可以很容易编写:
const fetchUser = id =>
fetch(`xxx`).then(result => {
if (result.status !== 200) {
throw new Error("bad status = " + result.status);
}
return result.json();
});
function useFetchUser(id) {
const asyncFetchUser = useAsync(fetchUser, id);
return asyncUser;
}
填表单
React Hooks 特别适合做表单,尤其是 antd form 如果支持 Hooks 版,那用起来会方便许多:
function App() {
const { getFieldDecorator } = useAntdForm();
return (
);
}
不过虽然如此,getFieldDecorator 还是基于 RenderProps 思路的,彻底的 Hooks 思路是利用之前说的 组件辅助方式,提供一个组件方法集,用解构方式传给组件。
模拟生命周期
有的时候 React15 的 API 还是挺有用的,利用 React Hooks 几乎可以模拟出全套。
componentDidMount
效果:通过 useMount 拿到 mount 周期才执行的回调函数。
useMount(() => {
// quite similar to `componentDidMount`
});
实现:componentDidMount 等价于 useEffect 的回调(仅执行一次时),因此直接把回调函数抛出来即可。
useEffect(() => void fn(), []);
componentWillUnmount
效果:通过 useUnmount 拿到 unmount 周期才执行的回调函数。
useUnmount(() => {
// quite similar to `componentWillUnmount`
});
实现:componentWillUnmount 等价于 useEffect 的回调函数返回值(仅执行一次时),因此直接把回调函数返回值抛出来即可。
useEffect(() => fn, []);
componentDidUpdate
效果:通过 useUpdate 拿到 didUpdate 周期才执行的回调函数。
useUpdate(() => {
// quite similar to `componentDidUpdate`
});
实现:componentDidUpdate 等价于 useMount 的逻辑每次执行,除了初始化第一次。因此采用 mouting flag(判断初始状态)+ 不加限制参数确保每次 rerender 都会执行即可。
const mounting = useRef(true);
useEffect(() => {
if (mounting.current) {
mounting.current = false;
} else {
fn();
}
});
Force Update
效果:这个最有意思了,我希望拿到一个函数 update,每次调用就强制刷新当前组件。
const update = useUpdate();
实现:我们知道 useState 下标为 1 的项是用来更新数据的,而且就算数据没有变化,调用了也会刷新组件,所以我们可以把返回一个没有修改数值的 setValue,这样它的功能就仅剩下刷新组件了。
const useUpdate = () => useState(0)[1];
对于 getSnapshotBeforeUpdate, getDerivedStateFromError, componentDidCatch 目前 Hooks 是无法模拟的。
isMounted
很久以前 React 是提供过这个 API 的,后来移除了,原因是可以通过 componentWillMount 和 componentWillUnmount 推导。自从有了 React Hooks,支持 isMount 简直是分分钟的事。
效果:通过 useIsMounted 拿到 isMounted 状态。
const isMounted = useIsMounted();
实现:看到这里的话,应该已经很熟悉这个套路了,useEffect 第一次调用时赋值为 true,组件销毁时返回 false,注意这里可以加第二个参数为空数组来优化性能。
const [isMount, setIsMount] = useState(false);
useEffect(() => {
if (!isMount) {
setIsMount(true);
}
return () => setIsMount(false);
}, []);
return isMount;
存数据
上一篇提到过 React Hooks 内置的 useReducer 可以模拟 Redux 的 reducer 行为,那唯一需要补充的就是将数据持久化。我们考虑最小实现,也就是全局 Store + Provider 部分。
全局 Store
效果:通过 createStore 创建一个全局 Store,再通过 StoreProvider 将 store 注入到子组件的 context中,最终通过两个 Hooks 进行获取与操作:useStore 与 useAction: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
user: {
name: "小明",
setName: (state, payload) => {
state.name = payload;
}
}
});
const App = () => (
);
function YourApp() {
const userName = useStore(state => state.user.name);
const setName = userAction(dispatch => dispatch.user.setName);
}
实现:这个例子的实现可以单独拎出一篇文章了,所以笔者从存数据的角度剖析一下 StoreProvider 的实现。
对,Hooks 并不解决 Provider 的问题,所以全局状态必须有 Provider,但这个 Provider 可以利用 React 内置的 createContext 简单搞定:
const StoreContext = createContext();
const StoreProvider = ({ children, store }) => (
{children}
);
剩下就是 useStore 怎么取到持久化 Store 的问题了,这里利用 useContext 和刚才创建的 Context 对象:
const store = useContext(StoreContext);
return store;
更多源码可以参考 easy-peasy,这个库基于 redux 编写,提供了一套 Hooks API。
封装原有库
是不是 React Hooks 出现后,所有的库都要重写一次?当然不是,我们看看其他库如何做改造。
RenderProps to Hooks
这里拿 react-powerplug 举例。
比如有一个 renderProps 库,希望改造成 Hooks 的用法:
import { Toggle } from 'react-powerplug'
function App() {
return (
{({ on, toggle }) => (
)}
)
}
↓ ↓ ↓ ↓ ↓ ↓
import { useToggle } from 'react-powerhooks'
function App() {
const [on, toggle] = useToggle()
return
}
效果:假如我是 react-powerplug 的维护者,怎么样最小成本支持 React Hook? 说实话这个没办法一步做到,但可以通过两步实现。
export function Toggle() {
// 这是 Toggle 的源码
// balabalabala..
}
const App = wrap(() => {
// 第一步:包 wrap
const [on, toggle] = useRenderProps(Toggle); // 第二步:包 useRenderProps
});
实现: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包两层,首先 Hooks 必须遵循 React 的规范,我们必须写一个 useRenderProps 函数以符合 Hooks 的格式,**那问题是如何拿到 Toggle 给 render 的 on 与 toggle?**正常方式应该拿不到,所以退而求其次,将 useRenderProps 拿到的 Toggle 传给 wrap,让 wrap 构造 RenderProps 执行环境拿到 on 与 toggle 后,调用useRenderProps 内部的 setArgs 函数,让 const [on, toggle] = useRenderProps(Toggle) 实现曲线救国。
const wrappers = []; // 全局存储 wrappers
export const useRenderProps = (WrapperComponent, wrapperProps) => {
const [args, setArgs] = useState([]);
const ref = useRef({});
if (!ref.current.initialized) {
wrappers.push({
WrapperComponent,
wrapperProps,
setArgs
});
}
useEffect(() => {
ref.current.initialized = true;
}, []);
return args; // 通过下面 wrap 调用 setArgs 获取值。
};
由于 useRenderProps 会先于 wrap 执行,所以 wrappers 会先拿到 Toggle,wrap 执行时直接调用 wrappers.pop() 即可拿到 Toggle 对象。然后构造出 RenderProps 的执行环境即可:
export const wrap = FunctionComponent => props => {
const element = FunctionComponent(props);
const ref = useRef({ wrapper: wrappers.pop() }); // 拿到 useRenderProps 提供的 Toggle
const { WrapperComponent, wrapperProps } = ref.current.wrapper;
return createElement(WrapperComponent, wrapperProps, (...args) => {
// WrapperComponent => Toggle,这一步是在构造 RenderProps 执行环境
if (!ref.current.processed) {
ref.current.wrapper.setArgs(args); // 拿到 on、toggle 后,通过 setArgs 传给上面的 args。
ref.current.processed = true;
} else {
ref.current.processed = false;
}
return element;
});
};
以上实现方案参考 react-hooks-render-props,有需求要可以拿过来直接用,不过实现思路可以参考,作者的脑洞挺大。
Hooks to RenderProps
好吧,如果希望 Hooks 支持 RenderProps,那一定是希望同时支持这两套语法。
效果:一套代码同时支持 Hooks 和 RenderProps。
实现:其实 Hooks 封装为 RenderProps 最方便,因此我们使用 Hooks 写核心的代码,假设我们写一个最简单的 Toggle:
const useToggle = initialValue => {
const [on, setOn] = useState(initialValue);
return {
on,
toggle: () => setOn(!on)
};
};
然后通过 render-props 这个库可以轻松封装出 RenderProps 组件:
const Toggle = ({ initialValue, children, render = children }) =>
renderProps(render, useToggle(initialValue));
其实 renderProps 这个组件的第二个参数,在 Class 形式 React 组件时,接收的是 this.state,现在我们改成 useToggle 返回的对象,也可以理解为 state,利用 Hooks 机制驱动 Toggle 组件 rerender,从而让子组件 rerender。
封装原本对 setState 增强的库
Hooks 也特别适合封装原本就作用于 setState 的库,比如 immer。
useState 虽然不是 setState,但却可以理解为控制高阶组件的 setState,我们完全可以封装一个自定义的 useState,然后内置对 setState 的优化。
比如 immer 的语法是通过 produce 包装,将 mutable 代码通过 Proxy 代理为 immutable:
const nextState = produce(baseState, draftState => {
draftState.push({ todo: "Tweet about it" });
draftState[1].done = true;
});
那这个 produce 就可以通过封装一个 useImmer 来隐藏掉:
function useImmer(initialValue) {
const [val, updateValue] = React.useState(initialValue);
return [
val,
updater => {
updateValue(produce(updater));
}
];
}
使用方式:
const [value, setValue] = useImmer({ a: 1 });
value(obj => (obj.a = 2)); // immutable
总结
把 React Hooks 当作更便捷的 RenderProps 去用吧,虽然写法看上去是内部维护了一个状态,但其实等价于注入、Connect、HOC、或者 renderProps,那么如此一来,使用 renderProps 的门槛会大大降低,因为 Hooks 用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我们可以抽象大量 Custom Hooks,让代码更加 FP,同时也不会增加嵌套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