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辙足迹有故事

国内古镇很多,但大多千篇一律,逛一逛古街、看一看古迹就差不多了,因此很多人都对古镇有了审美疲劳。不过今天的主角却将风景与特色做了融合,充分发挥了水韵动人的优势,堪称是中国第一戏水古镇!它就是黄龙溪古镇,听名字就能看出是一座水乡古镇,只不过与江南水乡不同,这里有着川西特有的民俗文化。这座古镇距今有1700年历史,镇上保留着6条明清石板古街,最大的特点是将溪水、古宅和巴蜀文化相结合,成为了国内古镇中新鲜的存在。去往云南途经此地,当时也就是顺路拾景,到此一游,没想到却发生了一段逶迤连绵的小插曲。暂且不说,先进古镇。

从停车场出去就是古镇入口,我们急着进镇观光,带上相机等后没有过细地检查一下后备箱是否完整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早饭安排在这里吃,进去不远就找到一农家乐,简单要了点饭菜,并特意要了一碗特色“一根面”,看陈强的吃相就知道并不地道。糊弄了肚子,擦擦嘴出来就开始逛古镇。走不远就看到一个有高有低的广场,高处先入眼像是城楼,隐隐约约有“黄龙溪”三个字,低洼处就是广场了,一汪泉水正从龙嘴里喷薄而出,喷向一巨大的鼎状器物,扬扬洒洒很壮观。走近细观才知道这应该是古镇最高处了,依山还是依坡而建,错落有致,立体感很强。

我们从城楼边走进古镇,浩浩荡荡的府河环绕,像是一条丝带缠绕其身。黄龙溪由上而下穿城而过,将古镇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环境很好,清新的河流渲染了灵动的气息,高大苍郁的古榕树、翘檐飞角的古楼群、保留完整的古衙门,都在述说着它古老的历史。顺着溪流还有搭建的水车,哗啦啦的作响,旁边还有沧桑的古船,虽说都是现代建筑,但还是别有一番风味。沿着黄龙溪畔从上而下漫游,小溪两边的建筑绝大部分都经历了翻修,因此看起来比较新。当地的居民们生活缓慢悠闲,午后刚过就能看到喝茶打牌搓麻将的,让人好生羡慕。

可以说古镇中间这条浅浅的溪水,贯穿了古镇内的精华游览区域,沿途设计了不少游玩设施和景观。溪水很干净,你甚至可以光着脚丫在里面玩耍,不仅仅只有孩子,好多大人们也在里面肆无忌惮的戏水,在这里大家都是孩子,释放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溪水中随意放置一些乌龟和蛙状的青石块充当桥梁,游人可以踩着这些动物状的石头轻轻松松跨越溪水随意穿行两岸。

溪水两侧临街铺面栉比鳞次,和其他古镇相似,不外乎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特产,但这个古镇的特色就是“一根面”喽,我们看到有两家铺面,门口就放着一口热气腾腾的铁锅,一身着白衣的拉面小哥把面条挥舞得像拧麻花,更像龙飞凤舞,吸引游人驻足观赏。回来查阅资料得知一根面又叫“长寿面”或“长久面”。“长久面”是宋元明清时期黄龙溪古镇著名传统面类美食。黄龙溪地处平原,鹿溪河与锦江交汇穿镇而过,地肥水美,盛产小麦,每到逢年过节办喜事时,黄龙溪人就会用麦心粉做一根面,几乎家家都会做一根面。古时没有机器,一般都是用手工制作。一根面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吃法!过生日时吃一根面加两个蛋寓意长命百岁,一根面加三个蛋 表示千秋长寿,一根面加四个蛋祝福万寿无疆。婚嫁喜事时新郎新娘必须吃上一根长面,而且是新郎新娘分别从一根长面的两端向中间吃,直吃到嘴对嘴合二为一。寓意长长久久、百年好合!儿女出远门时,妈妈会做上一根面,祈祷儿女一路平安,正月里来吃上一根面预示全年一顺百顺!冬天吃热面,夏天吃凉面。由于黄龙溪一根面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随着机械制面逐步取代手工,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根面现在几乎失传!据说一根面制作从和面到面下锅总共需要十几道工序,历时十多个小时!首先将适量的面粉加入少量的食用盐,再用65度的温热水和面一小时左右,和好面以后再揉上半小时,再醒半小时,如此反复7、8次,面团就基本制作好了,面团做好之后开始搓条,从胳膊粗的粗条一直不停的搓,一直搓到手指头粗细,然后再一圈一圈盘在圆盘里,盖上湿布,醒上4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下锅了,下锅时由面艺师捏住一根面的一头远距离的抛入锅中煮熟就像猛龙过江般,甚是好看!街道上一根面的的馆子门前,拥满了游客观赏妖娆拉面小哥龙飞凤舞般将扯开的长长的细细的面条抛入滚锅中的情景,二姐还将此过程录制下来,拉面下锅像魔术表演,太精彩了!!一根面的特色在于“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锅也是一根面。一根面要多长有多长” ,面条滑爽、柔韧弹牙、越嚼越有越有嚼头!一根面的精髓在于吃的是面条本身的味道而不是调料的味道!即使不加绍子(面卤),味道也是鲜美无比!它的吃法也很讲究:必须夹住一根长面从头吃到尾,如果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是绝对品不出味道的!这种独特的面食只有在i黄龙溪古镇才能吃到,已经成为黄龙溪古镇一道有名的美食风景线!所以民间至今一直流传着”不吃一根面,枉到黄龙溪“的说法,我们进镇时并不了解它的诸多渊源,反正要吃早饭,在一家饭店随意要了碗品尝,可能不是传统老店,吃起来没有多少鲜美的感觉。欣赏了网红拉面小哥的龙飞凤舞,继续沿黄龙溪畔向下游溯去。青石板和红石板的路面留下了岁月的印记,我想这应该就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吧,还有那木结构的吊脚楼,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还是屹立在那里,衬托着古镇的古色古香。

在黄龙溪还有很多的值得参观的景点,以古街、古树、古庙、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崖墓和古衙门的“十古”著称。古镇上还拥有的“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千年古树伴古镇”等都叹为全国奇观,古镇镇江寺对面是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见“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景观,泛舟水上,空灵飘逸,吟诗品茗,如梦如歌。

我们在黄龙溪古镇并没有多做停留,匆匆一掠到此一游,中午过后就出发前往雅安,上车前也没留意车后遗下的一个手提袋。旅程中的插曲已经发生了,只是故事中的主角并未意识到,毫无察觉正在赶往雅安。下午四点左右到达雅安,停车住宿时才发现遗失的手提袋。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就是随身必备品,关键是每日必吃的药物也在此提袋里。心里一下子没着落,冷静下来回忆当天经历的过程,应该是逛黄龙溪下车取相机时把后备箱边的几个小包挪动过位置,或是那个袋子被移出车外忘掉放回去,因为袋子颜色发黄,放在车后角落里不引人注目。我想,已经离开百十公里了,丢了就算了,到药店再买点药,其他也重新购置一套。大春脑子转得快,在网上迅速查到黄龙溪景区的电话打过去,将我们的情况诉诸给対方,请求景区帮着找找这个不起眼的的手提袋。没想到景区方答应帮着找,大春把我们停车的大概位置描述给对方,就静侯佳音了。

  处理了这件恼人的事情后,我们就出去吃晚饭。来雅安打尖住宿是大春早就给大家推荐这里有一种鱼味道不错,咨询宾馆老板娘,她很热心地说火车站附近有一家贡椒鱼馆,从门口不远乘1路公交车就到了。坐在公交车上,大春就接到了黄龙溪景区的电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已知道手提袋有了下落,大春说不然他搭长途车去取,或是请长途车司机师傅捎带过来。此时他们已互相添加了微信,方便沟通。那个热心帮我们找回手提袋的工作人员微信名叫“是芝芝呀”,至今仍不知她真姓实名。下了公交车,终于找到那家著名的鱼馆,终于等到热气腾腾的一大锅色味香俱全贡椒鱼端上桌,搭口一尝,真不错!味道鲜美可口,麻椒香麻辣适中,口感嫩滑鲜香,和吃过的鱼味确有差别,独有特色。晚上回来分享美味到朋友圈,侄子赵建说,雅安有三雅:雅鱼雅雨雅女。我这才意会到真是这样,鱼已品尝且不说,雨夜里也开始淅淅沥沥下起来,女嘛,耳旁不时听见俩个男人欣赏的声音,这个川妹子漂亮,那个小媳妇有味,侄子说的三雅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都浅尝品味了。吃完鱼回到宾馆已经天黑了,大春向老板娘打听长途车的事,得知乘车来回不现实,时间不好把握,没有直达黄龙溪的车。但老板娘建议让景区快递到我们下个行程住宿宾馆,这样不会耽搁具体行程,还解决了取物的难题。当下就预订了西昌入住的宾馆,将此信息传达到景区,这位好心又善良的“芝芝”姑娘马上让我们放心,明天早上就联系快递,至迟我们到达西昌第二天就可收到。信息社会,办事处理问题真和以往不同了。故事仍在继续中,已看到了美好的结局。

第二天我们按照行程前往上里古镇,出门时虽然没有雨却依然阴天。前往上里古镇途中却细雨霏霏,山岚缥缈。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晃晃悠悠走了近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已是九点左右了。首先看到的这座塔叫文峰塔又称文字库,塔高五层,四层在桥面之上,一层在桥面之下,形成了桥抱塔奇观,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镇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习俗“敬天惜字”。刚接触到上里,立刻就感到浓郁的古朴韵味。  

古镇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形态各异、古韵十足的桥,让这个一面靠山,两面环水的古镇,显得与众不同。我们先沿着白马河的方向前行,然后回到古戏台的位置,再沿着毛溪河去往二仙桥方向漫步。细细数来,环绕古镇的河流上竟有石桥十余座,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单孔、7孔、11孔,造型无一相同。我们边走边逛,边了解古镇古桥的历史。上里古桥的密集度,实在出乎人的想象。短短几十米的河道上,密集排列着3座古石桥,但桥身离水高度却不同。如此设计安排的高明之处在于,枯水季节,三桥并用,丰水季节,至少有一桥可保通行。继续沿着河畔向上走,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堤坝,行人也可以通过。这里是古镇的边缘了,游人稀少起来,却有很多美校学生会选择这里写生。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也随处可见。

上里古镇地理位置也极为特殊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既是过去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聚散地。所以上里古镇最初的名字“罗绳”,在当地语中就是驿站、关隘的意思。十几米开外就是这座朴实的石板桥,作为一方财源汇聚的宝地,上里古镇也有地理交通上的先天不足,它背靠大山,东、南、西三方都被陇西河及其支流环绕,这就使得修桥成为了上里交通的必须选择。而这种背山面水的地势,却又符合了古人“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传统风水学认为,背山方有“靠山”,面水才能聚财。继续上行,几十米处这座高桥叫“二仙桥”,此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是上里古镇最大的一座桥梁,这座石桥东西两端的桥身之下,各建有人行通道,桥上、桥下都可通行,被当地人誉为清代的“立交桥”。距离高桥不足百米处,又是一座石拱桥。环顾此处,我觉得“二仙桥”更能体现出水墨上里的风雅气质,在崇尚古镇旅游的今天,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卷拱单孔石桥,几乎就成了上里古镇的地理坐标和标志性符号。二仙桥头桥塔壁上的碑文,清楚地记载了二仙桥兴建时曾两次被洪水冲毁,直至第三次才得以修建成功的过程。从二仙桥继续沿河畔上行,不远处,二条溪水汇合处就到了,这个歪斜的石碑仿佛在提示游客,您已经走出了古镇的中心区域。从清朝初年开始,不断涌来的移民在上里聚族而居。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上里一带逐渐大致分化出“杨、韩、陈、许、张”5个势力强大的豪门望族。

史书记载,上里古镇在汉以前,曾是青衣羌的领地。青衣羌是古羌族的一个支系,在川西山高谷深、大江纵横的地理环境里,他们练就了一身治水修桥筑堡的本领。而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始至终都有羌人的参与,他们修筑桥梁的技艺早就闻名遐迩。上里古镇古桥样式多样,应该与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有关:西汉时,朝廷曾迁“楚民”来此;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进上里,他们不仅充实了上里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

上里古镇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子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这两个古镇都是匆匆一掠,但留下的印象却大有差异。黄龙溪虽然溪水环绕,但溪水河畔却是商铺林立,大街小巷游人如织,商家买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显然已是个商业化的招徕取悦游客的去处,而上里古镇却独行特立,真正的依山傍水,河道两岸是原汁原味的民居,形状各异的石桥连接东西,河水汩汩,古韵悠悠,游人到此仿佛幻化成闲云野鹤,惬意潜行,被遗忘在世外桃源了。

来到西昌第二天游完邛海,中午刚进宾馆陈强在前台真的取到了从黄龙溪快递来的包裹,细心的芝芝姑娘把手提袋里的物品码在一个纸箱里,以防挤压碰撞,此细节虽小却暖人心。真的太感谢热心的芝芝,你的爱心、热心稳住了我们悬浮不定的心,使之感到这个社会善良的热心的人还是有的,一如善良的的芝芝姑娘!黄龙溪的小插曲到此告一段落,但它的余热会继续升温发酵,像酵母般愈发愈大,融入冷漠的社会,使之溶化反应,凝结成纯美天然的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车辙足迹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