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内格尔在著作《What
does It all Mean?》(译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中问了9个哲学问题,分别是:
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
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意识?
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如何获得意义?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
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
你可能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找到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但实在遗憾,作者用103页纸进行充分阐述也没能给出答案。当你翻到最后一页读完最后一行字掩卷沉思后,你可能比以前更加困惑更加迷茫。禁不住质疑:这难道是理智之人写的书吗?没错,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写的脍炙人口的哲学普及读物。托马斯·内格尔在书中坦诚地说:“这些(以上9个)问题绝大多数都尚未被解决,并且其中一部分或许永远也无法解决。本书的目标并非是给出答案。”
既然本书不能解决问题,不会给出答案,那么读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一)
托马斯·内格尔在书中说过:“(本书)把你引向这些问题,使得你能够自己思考。”作者界定本书的受众群体是初步接触哲学者,目的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引导去思考。那些从小放羊长大还放羊的人,可能不会思考“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你怎么知道在你自己的意识之外,还有任何别的意识存在?在意识和大脑间有什么关系?是否真的有是非对错?生命有意义吗?死亡是什么?”等等问题,他们一直过着祖辈们的生活:“放羊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当然,放羊娃的生活,不能说不是一种生活状态,不能以好坏而论。只是,如放羊娃能识字,能读托马斯·内格尔这本书,就会反思:放羊的生活有多大意义?眼前的世界是世界的全部吗?可能就放弃他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而将眼光投向更遥远更广阔的地方,去开拓新的生活。如果放羊娃能不断反思,那么托马斯·内格尔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此书作为经典的哲学入门书,是作者作品中流传最广的。这足够说明托马斯·内格尔通过此书已经引导许多人去思考去追问了。
“你唯一可以确定为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意识之内的东西。”当读到托马斯·内格尔这句武断而绝对的话,你可能会停下来想一想,难道外在客观世界不存在?你再认真思考一番,便无比惊讶:的确如此!眼前的桌子,是你意识到的。你怎么证明它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说,你有眼,看到它正被安放在那儿;你有手,摸到它正泛着凉意。可是,这样子还是你用自己的意识来判断桌子的存在,是循环论证,用你的意识来证明你的意识。这种论证是枉然的。不难推断,只有你的意识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其他的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你真的同意吗?如果说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那么你怎么证明呢?你可能就这些问题继续想下去。譬如,人人都会做梦,庄周梦蝶是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重大事件。“夕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欤?胡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难以说清楚。如果梦境是现实的反映,那么庄周的梦境便是客观世界,不是意识。这样说是不是能证明意识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呢?是不是客观世界是存在的呢?“此之谓物化”,庄子认为,万物化而为一,庄周和胡蝶化而为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可能你对我的推理有些思考,不会轻易相信,可能会推翻。这正是作者托马斯·内格尔想看到的结果——你能独立思考。“本书将传达在当代西方哲学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思想自由的理念。它会使读者感到,要评估每一种要求、每一条论证和每一套理论,并且尝试判断它们是否可信,最终依赖于每一个人自己的独立思考,而非听命于权威。”托马斯·内格尔在自序《致中国读者》中说道。
(二)
读过此书的人,比以前更能理解这个世界、我们自身以及二者关系。
托马斯·内格尔说:“哲学的源泉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作者对哲学的理解,很接地气,认为哲学源泉不在天上,不在地里,而在我们自身和外在世界,这跟我们印象中的晦涩难懂的哲学不一样。哲学不是神的哲学,而是关乎人的学问,旨在探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等问题。这是每个人都会关心的问题。拿我和女同事来说,确信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上的中国的某省某市某区某个家庭,有家庭,有工作单位,角色是女儿、妻子、母亲和教师。人生的意义,首先要担起一定的责任,有家庭的,有工作的,也有作为公民的。托马斯·内格尔在书中引导我们很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互相依存,和谐统一。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基本责任和生活意义,我们当下的每个人都是。周围客观世界,是我们的依存;而我们或推动或拖累了客观世界的发展。我们跟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就没法生存。有人跟我提出鲁滨逊的故事来反驳,鲁滨逊之所以能存活下去,在于他将船上的物资搬运下来并充分利用。这难道不是鲁滨逊跟世界存在不可或缺的关系吗?试想一下,鲁滨逊没有船上的物资,他能活下来吗?鲁滨逊终究是没有脱离世界,周围的世界对鲁滨逊个体发展有促进作用,两者互为关系。我们运用哲学的眼光思考探究这些哲学问题,往往更加困惑。
我以前弄不清楚自己生存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经常拿自己跟同学比较。我发小小学六年级就不上学,到了适婚年龄,嫁给邻村青年,婚后育有一子,一直没有外出干活,只干点家务活,生活平平淡淡。我呢,学习再学习,一直到师范毕业,不停地努力,生活也平平淡淡。有时候我会思考,自己不停地学习,上学十四年,期间没分担一些农活,反而给父母增添不少经济负担;相反,我发小帮父母干了许多体力活,还挣了不少钱。我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作为教师,可能(强调可能)因为一句话的鼓励一段批语的激励一些知识的传授而改变某些学生的低迷的状态鼓足某个学生学习的士,生存的价值能大一点;但是,也可能贻误或伤害了某些学生,一个教师的生涯中不可能都是正面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我发小在工作中就不会产生。其实跟发下的这种比较,有时毫无意义,因为没有可比的标准,自然比较不出什么公正的结论,自取无聊而已。托马斯·内格尔说过:“如果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的话,我们也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寻找。”如果我们一味地拿自己跟别人去比较,会迷失自己的;要在自己的人生中寻找到生存的价值意义。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走上边塞之路,沿途,戈壁大漠,一望无垠,蓬草翻滚,归雁长鸣,孤烟直上,无尽黄河,落日浑圆。当王维把自己放在了如此浩瀚广阔的天地里,心胸一下子开朗起来,自己人生中这点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被囚禁一隅之地,像从云端跌至深渊。当苏轼泛舟赤壁之战古战场,想到曹操、周瑜等一世之雄,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苏轼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心胸随之开阔,自己人生中这点苦难也会流逝成为过去。如果人生整体跟某种更开阔更伟大的东西发生了关联,是不是应该思考:不可比较的情况之下,就过好自己的人生吧,这才是意义所在。
(三)
为什么我要连读三遍,除了有些内容看一遍实在看不懂之外;书里的哲学思考过程缜密而精彩,让我流连忘返。
托马斯·内格尔在《导言》里写道:“哲学思考的过程只是提出问题、论证观点、提炼出观点,同时又思考可能的反驳,并且试着发现我们的概念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作者所说的,完全体现在其书中对9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具体论证观点,质疑反驳,试着发现概念运用,整个过程是展开推理论证的过程,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思辨过程。
例如第八章《正义》
开头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题:人生有不公平现象;面对不公平,我们该做些什么。
第二段至第八段,详细分析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以及造成的原因。
不公平、不平等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运气造成的,一些人生在锦衣玉食之家,另一些人却生在贫困家庭,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靠运气;另一类是刻意造成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造成原因,作者主要强调自然天赋和家庭背景。
第九段至二十一段,详尽分析两点:哪些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是错误的?用何种方法干预这些不平等才是正确的?对第一个问题,作者主要认为刻意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第二个问题,通过再分配税和社会福利机制来实现。
第二十二段,拓展延伸,以上二十一段所说的主要是一个社会内部的正义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问题还要复杂得多。
从第八章来看,作者主要按照《导言》中所说的哲学思考的过程来展开的,有条不紊,层层推进。
其实作者尝试着归纳出结论,但实际结论也不一定让读者信服。譬如,“尽管人们都想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才能,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拥有卓别林那样的演技,毕加索那样的艺术造诣,或者亨利福特那样造汽车的本事。”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过于强调自然天赋对人有重要作用的观点,造成不平等很大程度靠的是人的运气。这点,固然有理,但过分强调,就失之偏颇。难道卓别林、毕加索到达艺术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其推理的过程,缜密深入,如一位高手推理数学题一样,让阅者直呼过瘾。
譬如第七章《对与错》里的片段:“不过要是图书馆偷书的人根本不把其他人当回事,假如他能够逃避惩罚的话,他又有什么理由控制自己不去干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错误的事呢?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杀人放火、坑蒙拐骗?如果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什么不应当这么做呢?而且,如果没有理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应当这么做,那么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意义又何在呢?”先假设图书馆偷书人,根本不在乎别人读不读,就想到自己的方便和愉快,就偷书,作者推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干错误的事情。然后假设偷书人偷到了书籍,那么结论是这个偷书人会继续偷。接着进一步假设,没有任何理由解释他不应当这么做,那么却说这种行为错误,那么意义何在?三层意思,从假设面入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地展开分析,不断质疑,不断反问。
托马斯·内格尔在书中写道:“哲学思考是一种多少让人感到晕头转向的冒险活动,并且其成果中也只有极少部分能够长期免于非议。”即便作者明确地提醒我们,我们还是愿意去冒险,进行哲学思考。
【附作者与译者简介】
托马斯·内格尔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国纽约大学哲学与法学的荣休教授,著作等身,有《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人的问题》《精神和宇宙》《本然的观点》《平等与偏倚性》《利他主义的可能性》等。他的哲学主要关注人的意识、主体性以及社会公平等话题。
译者为“宝树”,本名李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和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硕士,哲学研究者及译者。他在《译后记》中,叙述了对原文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如果直译出来是‘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当然是终极追问,但是如果这样直译,不但啰嗦,而且费解。所以最后我决定另起炉灶,译为‘哲学冒险’。在我看来,这不但契合该书名的深意所在,也最好地界定了philosophize(哲学思考)的本性。” 从译者斟酌书名来看,本书内容涉及两个关键词:终极追问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