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我们有几套房子?我想要2000块的新款乐高,很多同学都有。我们班有个女同学,每天都穿不同的裙子,她好漂亮哦。
遇到孩子说这种话,你会不会惶恐,觉得孩子学会“攀比”了?
其实大可不必,孩子是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了。
如果这时候,我们引导的不好,那孩子就真的开始攀比了。
不给我钱,我就捅死你
有条新闻,应该很多人都听过。
新闻的主角,叫汪佳晶。
他家里并不是很有钱,但汪佳晶的母亲,却对孩子言听计从,送他去日本留学,并支撑他的一切不合理开销。
男孩花钱大手大脚,经常呼朋引伴的高消费。而且,这么大个人了,从来不打工赚钱,只伸手跟母亲要。
这母亲,也从来没有怨言,用自己的积蓄、每月7000块的工资、和到处举债,来支撑孩子每年三四十万的不合理开销。
直到她实在拿不出钱,在机场,被汪佳晶连捅9刀!
被捅之后,这母亲还对儿子说:“你快逃走,妈妈不怪你。”
尤其恐怖的是,记者采访汪佳晶的行凶动机时,他说:我就是觉得母亲在骗我,不是没有钱。我很气愤,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他竟然觉得,母亲有能力满足他一切要求!
不知道自己到底有能力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味的放纵欲望,注定会悲剧!
只过自己能力之内的生活!
有人觉得,人生真是不公平,有人锦衣玉食,豪车豪宅,一出生就含了金钥匙。有人连学都上不起,吃不好,穿不好,只是生存,就耗光了全身力气。
然而,这就是现实,这世上,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拥有你想要的东西。
更残酷的是,那些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孩子的同班同学,邻居亲戚等,我们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处在比较之中。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大部分同学都穿耐克,只有你的孩子穿特步;大部分同学都有私家车接送,只有你的孩子等公交回家;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际夏令营,只有你连机票都不舍得买;大部分孩子晚上出去玩都不叫你的孩子,因为花销他负担不起.....
这时候,孩子会非常痛苦,让他不攀比都不可能,因为他连最基本的都没有,谈何攀比?别人都不用孤立他,因为他根本就融不进去。
小孩,是需要在同学之间寻找认同感的,有时候,不是孩子攀比,而是他们想跟同伴一样。只有跟同伴一样,他才会被群体接受,处处搞特殊的话,那就只好被孤立,甚至被欺负了。
所以,过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生活,要从父母开始做起。
不要为了自己的欲望,把孩子送到与自己家庭不匹配的学校,那样会摧毁孩子的自信,令整个家庭都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像莫泊桑小说《项链》的女主马蒂尔德一样。
马蒂尔德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地位低下,但她却非常迷恋上层社会和贵族生活。
为了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她花光了丈夫的积蓄做舞裙,又借了朋友的钻石项链,极大的满足了虚荣心。
然而,舞会结束后,她发现自己把借来的项链弄丢了,夫妻俩只好用十年的辛劳来偿还。
这个故事很讽刺,要用十年的辛劳,才能换来一条钻石项链的话,那钻石项链就不是马蒂尔德能力之内的生活。
超过自身能力的贪欲,就是灾难。
对于孩子来说,比起好的师资力量,人格的健康才最重要,我们成年人尚且受不了如此赤裸裸的孤立,何况孩子?
我们是普通家庭,普通孩子,那就读普通学校,这样不折磨孩子,也不折磨自己。
可以跟孩子说:我们买不起吗?
可以!
打肿脸充胖子,对孩子是毫无益处的,孩子需要早日接受现实,他必须知道,不可能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甚至,不可能别人有的,他都会有。
但不能只粗暴的说买不起,那样会让孩子很自卑,会变得低自尊,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转移思考方向。
比如,一件东西,我们暂时买不起,但可以一家人一起努力,攒钱实现这个愿望。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舒缓了金钱的压力,还能让孩子明白,原来爸妈是爱我的,只是钱不够,以后要体谅爸爸妈妈。
再比如,引导孩子努力向上,让他长大了自己挣钱去买。
要让孩子明白,爸妈有钱,不是他有钱,不可以乱花,爸妈没钱,也不是他没钱,未来一切皆有可能,自信与自律很重要。
如果孩子攀比,该怎么办?
把孩子放在适合的环境里,只能说基本上能逃离太极端的情况,然而,攀比还是会有的。
没有了“别人都有,就我没有!”,也会有“他都有,为什么我没有?”
所以,攀比是逃不过的话题。
这时,父母可以有意培养孩子对物质的看法。
1、平时买东西看质量和美观,不要追求价格和品牌
平常消费,要教给孩子认准一些有品质的品牌,告诉他,不是不买贵的,跟价格无关,是这个质量好。
2、脱离物质更迭,转而关注智慧
如果孩子说,我们同学有两千块的最新款乐高,自己也想要,不然跟同学们都没有共同话题了。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的乐高也很好啊,总买新的贵的乐高有什么用?能搭出更有趣的形状,那才是聪明。你跟同学们交流乐高的新搭法,也很好啊。如果他们因为你不能每周买新乐高,就不跟你玩,那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你觉得呢?
3、引导孩子关注品德的培养
我们要对孩子说,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不一定是有钱人,有钱人只能让人羡慕,却不一定能获得尊敬。
我们会说尊敬鲁迅、马克思、霍金、莫言等等,是因为他们有钱吗?当然不是!我们会尊敬他们,是因为他们有修养!暴发户能买得起任何奢侈品,但没有审美支撑,是会被鄙视,被嘲笑的。
我们要对孩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际遇、智商和各种条件限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成功,我们可能一生也无法得到极大的物质满足,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人,修养与钱无关,我们不要做被人瞧不起的人。
4、不要拿孩子去比较
有的家长觉得,我让孩子不比物质,比成绩总行了吧?
其实,无论是比成绩,还是比物质,都没有区别,都是让孩子在别人那里获得满足感。而且,被教育跟别人比的孩子,可能只比成绩,不比物质吗?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教孩子去攀比,如果孩子做错,就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说“你看xxx就做的很好,你怎么不行?”
教给孩子,从内部寻找满足感
在说内部满足感之前,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外部满足感。
小飞老师举一个很多人都干过的事儿。
考试前,总有这么一番对话:
“完了,我都没复习好”
“你没复习好?我根本都没复习,裸考”
“你裸考?我都不知道今天要考试!”。
考试不复习是值得骄傲的事儿吗?当然不是。
没复习都比你考的好,才是他们在攀比的!
一个人,如果总从外部去寻求满足感,那就会被外物牵着走,情绪随时为外物左右,自然痛苦不堪。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培养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发现,身边总有一类人,不会对别人盲从,甚至让别人很想去靠近他们。
比如那些学习好的,长得好看的,特别有才的,非常友好的,善良的,阳光的,热情的...等等等等,只要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会成为自信而受欢迎的人。
如果孩子总希望通过买最贵的玩具,最炫的文具盒,名牌的服饰,最流行的双肩包,来在同龄人中获得存在感。
我们可以跟孩子讲,你想要这些东西,是想要跟同学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喜欢你是吧?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我们要先认同孩子,给他们情感共鸣。
然后再说,后来我发现,不用通过这种外在的东西,我也能受朋友们喜欢,比如,我学习好,同学们都找我讲解习题,这比他们都来玩我的炫酷玩具好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发觉他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善良、勤劳、细心、才华...
然后,引导孩子,用自己的人格特质,去赢得朋友们的喜欢。
内心的满足,从来都比外在的快乐,有更大魔力,等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就可以吸引同龄人的认同时,他们就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攀比。
(想知道更多育儿的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飞慕课”,除了实用的育儿文章,“飞慕课”还有育儿与教育相关的免费课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