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水精神,怯春情意


汉语词语饶有意思,比如以下词语你一看就知道是用来描述女性的: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国色天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色天香、貌若天仙、环肥燕瘦、窈窕淑女、秀丽端庄、艳若桃李、花枝招展、温柔可人、活泼可爱、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软玉温香、兰质蕙心、秀外慧中、楚楚动人、明眸皓齿、天生丽质、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琼姿花貌、秋水伊人、桃腮杏面、桃花玉面、莺惭燕妒、月里嫦娥、香娇玉嫩、妍姿俏丽......

如果说这些词语着眼的是女子的天然美,那下一类就与服饰穿戴,装饰打扮相关了:

淡抹浓妆、傅粉施朱、花枝招颤、金头银面、靓妆炫服、施丹傅粉、调脂弄粉、炫服靓妆等等。相关的诗词则有: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汉乐府《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邓林《南国有佳人》:“南国有佳人,仙姿自蓬岛。龙绡照明珰,凤钗横贵宝。新妆试鸾镜,皎皎颜色好。”

唠起女性装扮,自然离不开首饰。

首饰里首当其冲自然是“笄”了。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衍生出的词语有:“笄女”(成年的女儿);“笄年”(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成年);“笄冠”(女子加笄,男子加冠,指成年)。宋代柳永词《迷仙引·才过笄年》:“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其次是簪,簪依然是古带女性整理发型时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是笄的发展,本身更具有装饰性,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制作材料起先是不易折断的木质,玉石或骨头,到后来,则以铁,铜和金为主。随即便有了“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各种时令花卉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即二婚);“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女子生活艰苦) 等等。杜甫《春望》一诗则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

随着社会的发展,该“钗”登场了。即“云髻凤钗”里的“钗”。而所谓“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结果,一方面造型更加华丽炫美,再则插入发髻后更为牢靠,不易掉落。“钗”后来居上的逻辑也很简单:既然用来别头发,使之保持一定形状的器物——既然在头上,面对窗外世界,那自然本身也得越来越精美惹眼。当然,由笄而簪,再由簪而钗之后,器物本身不仅更加酷炫高贵,价格自然也越来越高昂,能够佩戴起的女性自然也跟着越来越不一般。至于带“钗”的古树那就多不胜数了。温庭筠《更漏子    金雀钗》:“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读来让人伤感不已。宋代石孝友《踏莎行》:“钗凤摇金,髻螺分翠。铢衣稳束宫腰细。绿柔红小不禁风,海棠无力贪春睡。剪水精神,怯春情意。霓裳一曲当时事。五陵年少本多情,为何特地添憔悴。”同样别具风采,令人感慨。至于《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三钗”那就不用细说了。

除了笄,簪,钗外,华贵型首饰品还有华胜、步摇、篦、钿......只限于篇幅,就不细说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贵妇人的首饰,至于穷苦人,就只能用骨、竹乃至荆条作簪、钗。李山甫《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簪益自伤。”王安石《杏花诗》:“野女强(同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荆钗。”《列女传》载,后汉梁鸿的妻子“荆钗布裙”,也是因为梁鸿家贫,而且他立志隐居深山,希望妻子是“裘褐之人”。后代以“拙荆”为对人谦称自己妻子的词儿,其中“荆”即“荆钗”之省。



你可能感兴趣的:(剪水精神,怯春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