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擂台赛6月份第2期“周最佳”:《懦弱》

懦 弱

作者:闻明达

我是大山深处的囚徒

天地封锁这片净土

阳光充盈花香

风歌颂神灵

雨跳起蝴蝶的舞

涟漪微漾的湖


在乌托邦的国度

喝着桂花酒

变成国王统御万物

众神献上不灭的明灯


独坐孤舟

飘向灿烂辉煌的星河

恒星衰老自爆

黑洞吞噬光茫

扭曲的时空隧道

创世纪女神

轻轻挥手


我竟恐惧了

旧世界毁灭

失乐园中承受恶果

渴求复原往昔的勇猛


发现

这是懦弱



古新社评

1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通过一句“我思故我在”的格言将人类的意识摆在了一个异常崇高的地位,同时也让二元论的观点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但是,时至今日,当我们在探讨“二元”这个词的时候,物质和精神分别作为实体的思维远远没有感性与理性的碰撞那么激烈。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像“明星”,也更为“实用”。拿作者闻明达的这首《懦弱》来讲,初看,感觉很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却又说不上来。很多时候,当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一首诗产生如此心理的时候,多半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结果。当然,如果我们仅仅依据某些词句去判断《懦弱》这首诗,即便感觉良好,但与通篇读完后从整体上抽象概括而来的结论——即便依然认为很好——也不尽相同。但这倒是为我们的欣赏提供了一条路径:以词句为架构的意象组合以及作为整体的印象。


先说词句。作者开篇便颇有气势——我是大山深处的囚徒,天地封锁这片净土。实际上,类似这种口吻贯穿诗篇始终,比如第二段的“变成国王统御万物”“独坐孤舟,飘向灿烂辉煌的星河”。这些意境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视觉冲击力上,都很庞大。能够让作者在用词方面形成如此思维,大体上可以有三方面原因:作者的视野、性格以及当下的心理处境。而且,很多时候,处境往往也是导火线。其实,仅仅凭借作者在诗词中虚构的意境,我们看不出他究竟因何而写此诗,但是依然可以通过一些诗句大体上看出作者的一些感情倾向,比如他对自然(或许也可以说自由)的洁癖式喜爱,对理想的极度执着。总之,在作者心里,有一种执念。如果世界的现实没有遵照他的理想“出现”,那么,这个现实的世界就是扭曲的。这不难理解,也不奇怪,但是,作者的心境似乎在最后发生了转折,而这,也恰恰是这首诗在整体意境方面的反思。


倒数第二段,作者虚构的“乌托邦”毁灭了,主人公开始变得恐惧。不过,在描述恐惧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竟”字。这不太正常,因为恐惧本身应该是合理的。另一个反常的地方在此段的最后一句——渴求复原往昔的勇猛。这个不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勇猛,在很多场合都是褒义词,所以复原应该表达了一种力量。但是,作者似乎持否定态度。为何会如此。答案在最后一段:发现,这是懦弱。读到这里,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心理主张,即他认为对过往美好的思念,即便是勇猛,也是懦弱的体现。其实,也不能排除这只是作者用的一种反语的表现手法,用来表达对现实的讽刺。但是,似乎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那就是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恐惧,对过往的眷恋——哪怕它是勇猛这种品质——视为一种懦弱。说到这里,整体路径似乎显得明了了。那就是,在面对这个热闹吵杂、竞争激烈的世界的时候,究竟是与现实掰一掰手腕更显得勇猛,还是抛开世俗回归理想更显得勇敢。总结到这里,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另外一个“二元”,一种近似于入世与出世的“二元”。其实,就像人们对理性与感性的分析不可能界限分明一样,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也不可能真正从别人那里借鉴什么,毕竟不同的态度都有各自的哲学,而且各有道理。所以,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答案。作者以“懦弱”为题,用“懦弱”收尾,但这只是他内心的一种声音,并不能作为外人评价的依据,毕竟,懦弱这个词一如很多其他感情倾向浓厚的词一样,强者和弱者都会将其用于自身,但意义却截然不同。




作者简介

闻明达,天津人。在日本学习。

喜欢文学和旅行。高中的时候,读到了北岛老师的诗,从那之后喜欢上了诗歌便开始尝试着写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在冬日里的一个夜晚,那个时候刚刚到日本,生活中也经历了一些变故。在经历了坎坷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便会回味曾经发生的美好时光。在我心中山川大河间天地人神共存的和谐像是一种古老又原始的向往。回忆与向往是美好的,而处在纷繁的世界里,又是恐惧的。我想大多数人都有美好的愿望于心中期待的世界,而却又在现实中被各种各样的束缚着。这首诗是我的憧憬还有对自己不满的呐喊。



原文链接:【古新社】诗歌擂台赛6月份第2期“周最佳”:《懦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歌擂台赛6月份第2期“周最佳”:《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