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想到的

今天被朋友圈一篇文章刷了屏,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由此引发的各类心理学剖析类的文章。

自从患了抑郁症,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了越来越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心理方面的影响由为普遍,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父母的教育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及人格形成道路上的重要一笔,因此大量的文章内容里充斥着对父母语言及行为的批判,一开始我也是批判大军中的一员。

从我开始了解自己患病原因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活的极其痛苦,痛苦不仅是抑郁症本身,更多的是知道自己患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后的一种复杂心情,难以平衡自己内心对父母的感情,一面是埋怨甚至严重时会升级到恨另一面也是爱和知道他们同样爱自己的愧疚,这种情感的交织和难以处理的痛苦甚至一度超过了抑郁症本身带给我的痛苦。

直到在一次心理咨询时我的心理咨询师告诉我这么一句话“相对于将近六十岁的父母来说二十多岁的我们思维方式是不是更容易改变?”我们一直试图让父母承认他们的错误,承认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对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并且让他们去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说话做事方式来与我们相处,但是我们忘了他们用自己近乎一生的经验去完善的生活模式相对于我们初形成的模式来说改变起来有多么不易,我们自己尚且不能轻易改变自己,又凭什么去要求他们?父母不是万能的圣人,心理咨询师给我举了个简单易懂的例子,父母如今的思维语言模式就好比一个成型且风干的雕塑,你想要去改变这个雕塑的形状只能敲碎它毁了他重新塑造,而年轻的我们现在虽然成型但还未风干,我们只是柔软的泥质雕塑,想要改变的话只是再次捏造改变形状就好,所以与其埋怨恨甚至去改变父母来让自己活的舒服不如改变自己去适应他们来让大家都过得舒服,当然这不是屈服,是发自内心的原谅和接受,原谅并不完美的父母,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去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强势,也许是他生活的年代造就了他如此的个性,想想他为什么会用看似狠毒的语言评价你,其实这是他以为的促进你成长的方式,只是用错了话语,那些我们看重他们却忽略的细节,也许只是对于他们生活的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不允许他们去看重每一个小细节而已,我们又何必揪着这些不放斤斤计较,如果我们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有丰富的理解换位能力,就很容易明白父母的错只是他们不懂如何表达爱的表现而已。

心理学的剖析让我们看清了我们之所以会有不健全心理的原因,但是看清原因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因此去谴责和埋怨那个愿意用生命爱我们却因为年代知识物质的缺乏而用错了爱的方式的父母,而是让我们懂得我们自己以后该做什么样的父母来让我们的孩子有物质和心理双重完善的生活。

很多人认同日本心理学家说过的一句话,我也曾一度是他的追随者,这句话这么说的“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我的泪就掉了下来...”作为一个深受家庭影响而患上抑郁症的人来说,我对这句话有着太深太深的感同身受,但是事已如此我们能做的不是抓住过去不放,而是由经历升华到理解再到我们自身该如何去做。

时代在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本能里最趋于完善的选择,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也是他们自己意识里爱我们为我们好的最完好的表达。

如果你也被父母伤害过,那包扎好伤口重新振作起来时不妨从此中获得一些新的经验,试着去理解他们处境,去思考他们语言行为背后的为什么,然后去改变自己与他们的相处模式。因为当你经历了家庭外社会中真正的尔虞我诈时才知道家有多温暖,不是神仙只是普通人的父母他们的爱有多纯净。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