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俚语“粪船请靠下码头”辨析


      属于四川省遂宁市的县级射洪市的香山镇,其镇政府所在地是涪江干流进入遂宁市的第一个集镇,虽有“烟雨古渡、田园香山”的美誉,但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等原因,这里已是人烟稀少、门庭冷落之像了。涪江干流将香山镇区域一分为二,因此为解决老百姓过河问题,政府投资兴建的香山涪江大桥在2020年落成了,竣工典礼这天,大桥所在处张灯结彩,老百姓从桥上奔走相庆。据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事后称:非常后怕,因为设想老百姓不会来得很多(举行庆典时),结果来了上万人,大大超出了安保方案设想的情形,幸好没出啥事,可能是大桥上方香山寺里的观世音菩萨显灵,保佑了大家!



      香山涪江大桥位于香山镇的上码头处,大桥的开通,宣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渡”终于“去功能化”了,即渡口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并不是香山就没有渡口了,因为还有下码头!


    其实细细推敲,称香山镇为“烟雨古渡”,这是对涪江的不尊,滔滔江水,千百年来都无语向东,但在历史上,它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还是作为“黄金水道”,发挥航运的强大功能,人们大多择水而居,几乎重要的集镇(城镇)都临江形成,在沿江主要集镇处,都有码头,而解决行人过河的“渡口”只是“码头”的一个附带功能。码头沦落为渡口,应该是上世纪1980年代以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由“农耕时代”迈入“工业时代”,随着陆路等运输方式的发展与发达,位于内陆的涪江的航运功能慢慢消失,最后码头只剩下了渡口的单一作用,且只是单一过往旅客(人渡)。近年来,人们也慢慢地将“码头”用渡口一词代替,如金华镇等地,过去也将“上码头”“下码头”称为了“上渡口”“下渡口”。

      但香山下码头目前仍在发挥渡口的作用,我知香山有“下码头”(下渡口),还与十几年的一次“宴遇”有关,那次是与一个朋友兴致匆匆地从城里驱车出发到香山,参加一个在外工作但回老家举办“坝坝宴”的朋友的婚礼,事前朋友在电话中告知,从香山下渡口过河后,沿大路走十来分钟就到了。去的那天正下着雨,我们在十一点左右就到香山镇了,停好车后,直接“下”到渡口就坐上渡船过了河,上岸走了许久,不见路旁有举办婚宴的人家,问了老乡,皆不认识婚宴的主人,无奈打电话问询,才知我们是从“上”渡口过的河,主人家先告知的是“下渡口”,这个“下”是指的方位而不是动作(走).......等到我们从泥泞的道路翻越长岭岗到达新城坝(香山镇内地名)婚宴处时,雨住天晴了,等待我们的是满坝坝的空盘空碗,几只狗狗也在饱餐后安详地躺在坝坝里晒着太阳.....

      又后来,我才慢慢知道,在原来的射洪县、如今的射洪市,凡是临涪江的集镇几乎都有上、下码头,而且年龄稍长的射洪人,有时在摆龙门阵、“冲壳子”时,爱说一句“粪船请靠下码头”,这话可能对“80”及以后的年轻人来说云里雾里不知何意,但却是“老”射洪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名言警句”。这句射洪俚语不但充分体现出了“射洪特色”,而且具有深厚的哲理。

      这句话首先说明了“下码头”的功能定位。何为“下”?这个下,指的是位于集镇(城镇)河流的下游处。何为“粪船”?作为“60后”,我不但知道,还亲自见证过。“挑粪”是农耕时代的标志之一,射洪名人于渊应是射洪“挑粪第一人”,生于1893年的他在当年从射洪老县城金华镇内挑粪到渡口上船,途中不小心将粪水溅到了一乡绅衣服上发生纠纷,血气方刚的于渊失手将对方打伤,不得不逃离到三台后参军,后成著名的爱国英雄。我也有挑粪上船的光荣经历,那是于1978年春季从原青堤小学转到同属洋溪区的浒溪小学初中部读书,虽是初中生了,但偶尔要承担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参加劳动课,从学校的厕所粪坑(射洪人叫“茅厮”)挑粪穿大街过小巷至涪江边上,倒入泊在岸边的“专业”运输船也就是传说中的“粪船”“货舱”内,待“满舱”了,大家又挤在船上,粪船在船夫的驾驶下跨过涪江,“全开敞式”货舱里的“纯天然有机营养液”同江水一样荡着碧波,散发着特殊的“芳香”,很快就停靠在对岸的涪江社(岛名)岸边,大家又一起沿着相反的工序,再次使用专业装备(纯手工打造的粪桶)将粪水倒入学校农场地边专属“茅厮”里。

      那个年代,可能很多乡镇或农村学校都组织学生上了这样的劳动课,我在青堤读小学时,就上了“挑粪”课的,那时瘦弱的我,实在挑不起两只盛满“货物”的粪桶,但好在很多真资格农村里的同学,在这个年龄已是家里的“主劳”了,这个时候主动发扬雷锋精神,挑起满载的担子来两腿生风、大步流星,我则屁颠屁颠跟在后边,返回时主动将空桶担回。印象中,好像女同学也要参加这样的功课,只是女生们只能两人一组一前一后抬着走,还有光着脚板上学的......

      不再“忆苦思甜”了,但吃过苦方知甜,闻了臭才觉香,继续回到“粪船”话题上。历史上涪江对于射洪的重要作用,还是用一句老话来说明,这句话可能很多场合已没人说了,那就是“射洪象把弓,上河不供(弓)下河供(弓)”。上句说的是射洪县(市)区域形状狭长呈“弓”状,下一句说的是射洪人多地不广,过去很多物资要靠外面运来(主要是大米不能自给自足),但好在处于涪江中游,大米不够的话,可以从“上河”(上游)提供,或从“下河”(下游)采供,为了押韵,这里把“供”读成“弓”,好与上句“对仗工整”,但为何要把上游、下游说成上河、下河呢?这就是我们射洪先辈的强大智慧了,我的老父亲健在时,特意摆给我听了,不然我也不知。历史上上游给射洪提供大米的产地主要是江油和安县,下游是潼南、铜梁,但如何“供”呢?当然就是沿涪江,从“河”里运来!“上河”“下河”既指货物产生的区域,也指运输的方式与途径。香喷喷的大米沿涪江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运至射洪境内,在码头等待上岸走入千家万户时,如果刚好也有一只满载的粪船驶入.......所以,这就需要“行业自律”,运送大米等生活物资或贵重物品的船舶就停在上游的码头,粪船类就自觉地在下码头找合适的位置停靠。


      对于中国很多地方而言,内河航运业都曾产生了或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巨大的影响,产生的一些“专用名词”各地通用,如“闯码头”“拜码头”等,但随着该行业在大多数地方的萎缩乃至在一些地方彻底消失,“码头经济”“码头文化”的地位与影响日渐下降,“拜码头”这些术语成了完全脱离码头但大家都知道其含义的“传统名词”,但唯独“粪船请靠下码头”这句话同“刮”一样,独具射洪地方特色,充满了射洪人民聪明智慧,完全可以申报“非遗”文化项目——

      如果有一天,你同一个老者在摆谈时,他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粪船请靠下码头。他是在激励你不要甘当粪船,到抓紧时光与机遇,到中流击水,去浪遏飞舟,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如果有一天,你同一个年龄相当的朋友摆谈时,他开玩笑地说:你嘛,粪船请靠下码头噻。他是在告诫你要量身找准自己在社会上和家庭里的准确位置,能上就上,能放就放,有舍才有得!

      如果有一天,你感到自己老了,疲倦了,就在涪江边上独自泡一壶茶,在河风的吹拂下冷静思考,自感自己“真皮”之下其实是一个“全封闭式”货舱,装载的都是从口腔进入肠胃但最终都将消化成“粪水”的“货物”,皮囊与粪船无异,那就及时调整人生航向,主动靠往下码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射洪俚语“粪船请靠下码头”辨析)